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念思恩(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念思恩(散文)


作者:瑶鹰 布衣,263.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53发表时间:2019-01-06 15:05:24

【丹枫】念思恩(散文)
   那是一个深沉的夜晚。那个夜里,那座蜷缩在石山洼地里的小楼,被回南天的湿气包裹着。微凉的山风吹拂,摇摆的刺竹磨砺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刺破了寂静的山谷。偶尔,被凉风惊醒的夜鸟发出“咕咕”的声音,增添了几丝暖意。屋里的火塘,由石山硬木烧燃的旺苗,映照在十几张老小的脸上,透出古铜色的亮光,温暖了独居深山里的楼宇。老者面对中堂,安详地吸着香烟,给围在火堆旁的男女老少讲述那段逝去了的岁月故事。
   “我们的先祖,生活在一个叫做思恩的地方。一条河流穿过思恩大地,如蛟龙游动,把思恩大地分成两半。那条河,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大环江。河的两岸,村落点点,田地肥沃,吉鸟飞翔,鱼米飘香……”老者的话闸打开了:“两百多年前,我们龙头覃家祖公覃金德,就出生在水美田肥的思恩大地上。思恩,就是现在的环江县城所在地。那时候思恩大地两岸的村落,居住着覃、谭、莫、卢等人家。覃氏族人兄弟几十号人,是当地的大户人家。祖公覃金德是族人金字辈大哥,他有三个亲兄弟。覃金德进私塾读过书,肚子里有些墨水。覃家又是壮医世家,医术高明,在思恩宜北一带,颇负盛名。二十五岁那年,覃金德与对岸村庄谭氏女阿兰成亲。覃家是壮族,而谭家,是现在所认定的毛南族。虽然覃谭两姓不是同一族系,可是植根在同一土地的树木,根须总会盘扎交错。在思恩,操着不同语言的通婚的现象比比皆是,民族之间的情感也比较融洽。金德和阿兰婚礼的那天,场面好不热闹。覃家人按照祖辈的习俗,吹奏唢呐抬着彩礼,乘着乌篷船渡过大环江,来到对面的山寨接亲。谭家人摆起了大桌迎接亲家。霎时间,锣鼓喧天,山歌悠扬。清冽的大环江河扭动着迷人的腰肢,鱼儿和着鼓点歌声,跃身河上,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讲故事的老者,便是我的岳父、妻子的父亲覃克英大人。岳父一家人栖身的这个地方,叫做龙头,是位于红水河畔东兰与巴马交界的大石山区一个小弄场,隶属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优雅村管辖。原来居住在龙头这里的有壮汉瑶几个民族十几户人家。随着改革的大潮到来,其他户都纷纷迁往异地,只留下长条石板阶梯和规整的角石屋基。岳父乃来自环江思恩祖公覃金德的第六代系孙,他传承祖辈救死扶伤的医术。几十亩地的龙头洞场里,都种满了医治百病的中草药。这几年,儿孙们也开始搬往山外居住谋生,岳父却坚守故地,料理着他的草药园。至于这房覃家如何背离水美田肥的环江思恩,来到莽莽苍苍的红水河畔大石山区呢?个中缘由,充满了血泪。
   山鸟的“咕咕”声延续着,由欢悦转入凄切。懂事的孙女彩玉,帮爷爷点燃了一支香烟。岳父接过了他孙女点燃的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故事又像飘满幽谷的山花一样继续弥漫开来:我们思恩祖公覃金德与阿兰成家,不几年,他们的三个儿子相继到世。思恩的土地,黝黑黝黑的,只要你把水引进地里,水土交融,带着黏性的土质,就像蒸腾酥软的黑糯米,散发出扑鼻的泥土芬芳。覃谭卢莫几姓族人用勤劳的双手,开垦着思恩大地,一畦畦凝结着血泪汗水的田块,如一块块美女梳妆的大铜镜,把思恩顶上的蓝天白云揽入怀中……春天耕耘,播下希望的种粒;盛夏时期,金黄色的稻穗低垂着身子,饱满的颗粒,在夕阳余晖的照射下,透出金色的光芒。每到这个季节,穿过思恩大地的那条河流,船只摆满两岸。云集的商贾,把一船又一船的谷粒,运往下游。他们也顺便把思恩的河鱼带走,把下南的香牛拉走,把从马铃叮当响的黔桂古道运来的特产拉走,同时也把思恩覃氏的成捆草药拉走。思恩渡口,人们接踵擦肩,人流不息。肥沃的思恩土地,把甜美的果实献给了忠实于她的儿女们。货船带走的是什物,留下的是源源累积的财富。
  
   一条大河奔向幸福的远方,
   思恩的田地黑油油啰。
   勤劳耕作的思恩人咧,
   过年枕着芬芳的糯糍粑入梦哟……
  
   这是一曲流传了数百年的思恩山歌。如今,这曲歌调在远离环江思恩大地五百里外的闭塞龙头山沟里唱响,这是一种穿越经年的神曲。这曲歌谣,串起了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点,维系着流淌思恩血液的人们情感,让后来背井离乡的思恩祖公覃金德后人,纵然心有千千结,可是梦里却留着香痕。
   富甲一方的思恩人,最终还是逃不开封建制度的魔爪。宜北思恩官府,对思恩大地早已垂涎。眼看着思恩人一天一天富裕起来,一年一年财富堆积如山,于是把其他地方穷得揭不开锅的苛捐杂税,摊派给思恩土地上勤劳耕作厚实纯朴的老百姓。大雨狂虐,终究会导致山洪爆发。富有反抗血统的思恩百姓,在覃金德的带领下,与官兵作抗争。在一次抗粮抗税的争斗中,二弟金良失手扣响火铳板机,把带兵前来捉人的一个爪牙打死。杀了官府的兵丁,要被割头示众的。这次麻烦惹大了。在官府还没进村抓人的时候,覃金德兄弟及家人必须赶紧逃离。那是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在父老乡亲的护送下,三兄弟各自带着家眷逃离思恩,奔走东西。离别之际,覃金德把失事的火铳管子锯割为三截,每个兄弟带着一截,作为今后儿孙相认的物证。祖公金德带着他的三个儿子,乘着一条小船,沿着大环江顺流而下。由于妻子阿兰有六个月的身孕,行走不便,不能一同逃难,乡亲们把她带到附近的深山躲藏起来。离开思恩的时候,族长覃卜俊把一本医药书交给了覃金德:“金德呀,你带着儿子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吧,走得越远越好,千万不要被官兵追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本书,是思恩‘卜莽’(壮族人的自称)的祖传医药典籍,带着它,你们父子到哪里,都不缺吃穿……”金德和三个儿子含泪告别父老乡亲,踏上了不知路在何方的逃亡征途。船只飘到龙江,在一个石滩渡口,父子四人走上岸来。还没等到心情放缓,路边泥墙上,早已贴着通缉覃家兄弟的布告。父子四人只能退回江边,攀着龙江河边的悬崖藤蔓,继续往下游逃亡。离开龙江河,父子四人往东南方向走了五天,来到了一个叫做隘洞的地方,在一家客栈借宿住下。村庄坡下,一条骁勇奔腾卷着黄沙咆哮的河流,滔滔涌动着。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红水河。隘洞村庄,就是现在的东兰县隘洞镇所在地。祖公覃金德在隘洞租了一间店面,开起了药铺经营生意,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是,还没住下半月,官府悬赏抓人的布告又在村上张贴。祖公覃金德只能带着三个儿子,渡过红水河,来到东面莽莽大石山中。
   一个夜晚,父子四人来到远离红水河的一处石山窝里,感觉很累了,于是石板为床,苍天当被,睡了下来。恍惚间,一条金龙在空中盘旋几圈后,飞到祖公覃金德的身边,化为一位手持蒲扇的翩翩少年。少年对着他说:“金德呀,你一身正气,心地善良,如今为大众受难,‘布洛陀’(传说中的壮族始祖)特地安排这个地方给你们父子,作为安身之地……”祖公金德猛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金龙化身的翩翩少年,只是托梦者。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祖公金德睁开迷蒙的双眼,四面群山传来清脆的鸟语,潺潺流动的清泉漫过青石板上,发出叮咚的声响,雾气如白龙,缠绕在古木参天的山间。一抹朝阳光辉舔吻山头,白色的雾气骤然化紫。这莫不是地理先生所说的“紫气东来”仙地吗?金龙飞临之地,必定是个好地方。于是,祖公金德父子四人便在这里住下。寻着梦境,祖公覃金德给这个地方起了一个吉名,叫龙头。祖公覃金德父子四人开荒种地,摘采山里的草药,救助周边的壮汉瑶同胞,深得大家的认同。不几年,三个儿子也相继娶妻生子,从思恩逃难而来的覃金德支系,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由于连年动乱,祖公覃金德数次想回思恩探望发妻阿兰和族人的愿望,最终都化为遗憾。覃金德抱病离开人世之际,他把那截铳管托给儿孙,叫他们管护好这个传世宝物,等到天下太平之时,拿着这截铳管回到水美田肥的故地思恩认亲,去寻找祖婆阿兰遗孀和族人……
   “祖公金德来到龙头这个地方,已有两百多年光景。到龙头覃金德第四代,人丁兴旺,族房兄弟开始往外搬迁。有的搬到东兰县城,有的迁到巴马县城,还有的远走田东平果。我的父亲覃建佰传承了家族救死扶伤的医药秘术,他离不开这处山野,他说他无法舍割祖传的秘方。后来,父亲就把典籍药方传给了我……”岳父吸了一口烟,接着说道:“祖公金德的第五代是‘建’字辈,我是第六代,是‘克’字辈。解放初期,当兵复员回来的堂叔覃建松曾到环江寻根,思恩的覃家被划为富农,接着‘文革’到来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两地的血亲不敢称兄道弟。就这样,思恩和龙头的覃家血脉,一直没有续缘。思恩,是梦里美丽的地方。现在太平了,我们房叔兄弟在那里,应该过得很好……”
   夜鸟停住了嘀咕声,龙头山村被黑夜的幕布笼罩着。火塘边的人们,或是托着腮帮,或是双手抱膝,大家都沉浸在凄美的先祖故事里。
   听到这个故事的第二年春天,当满山遍野的山花吐露醉人的芬芳之际,我来到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走进了岳父魂牵梦萦的思恩大地。这次到环江,是应环江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邀请,来参加“文化名人环江行”采风活动。那一天,我乘坐的班车进入环江县城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路两边树上的霓虹灯,闪烁着迷离的光芒。我刚下了快巴,便有车子在车站外边等候了。接风的小卢把我的行李装进车子的尾箱,招呼我上车。车子才拐了两个弯,便来到了环江宾馆。从车站到宾馆,最多也是五百米行程,早知如此,我用手机导航步行,不几下便可以到达。步入宾馆大厅办理住宿手续的时候,我对小卢说,这么近的距离,我自己走过来也可以的,或者打一个三马的过来,也是很方便。让你在车站等候,辛苦了。有些憨厚的小卢笑呵呵说道,这是组织安排,我必须按照活动要求,把我对接的每一位客人安排好呢。小卢这么热情地接待,让我感到有些难为情。我第一次来到环江,脚步刚踏上思恩大地,就欠下环江人的人情。
   在环江采风的两天时间里,我们行走在被人马履蹄磨平的铮亮石板铺就的黔桂古道,步入了瀑布叠落的牛角寨仙境,走进了充满着民族风情的毛南族村庄,品尝了环江香猪、下南香牛,观看了神秘的毛南族傩面舞蹈,聆听圣母石和七女峰美丽的传说故事……那种从远古袭来的着装舞蹈,伴着沧桑的曲调,把我带到环江大地的历史遗风。这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大环江流过的地方,毛南、壮、苗、瑶等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族同胞依着青山,耕耘大地,生生不息,酿就了世界自然遗产环江的另类文明。
   《广西通志·郡县沿革五》卷记载:唐贞观十二年(638年) 设置思恩县,隶属环州,治环江洲。1951年8月,思恩、宜北两县合并为环江县,县治思恩镇。思恩县之历史,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建置以来至1951年,历时1313年。由于境内居住着一支独特的毛南民族,1986年1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环江县,设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原环江县的行政区域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在环江的第二个夜晚,我谢绝了笔友们的夜宵邀约,独自一人在环江县城思恩镇街道上漫步。小城真的很小,街上行人稀少,偶尔有几处夜宵摊,食物泛着白烟,摊主不像其它城里吆喝的商贩,他们坐在摊位一旁,显得很有耐心的样子。道路两边的楼宇,都被密密匝匝的竹架子包围着,城市楼房的外墙正在紧锣密鼓地装饰一新。一桥飞架两岸,把大环江的两岸链接起来。桥的身骨架刚刚吻合,还未进入装修阶段。据说这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三十周年县庆项目。中国唯一的一个毛南族自治县,在新的历史时期,正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迎接她三十周年大庆的到来。足涉千年古镇,迎面吹来的风,似乎都夹杂着远古的气息。龙头覃氏祖公覃金德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覃氏三兄弟各自怀揣着一截铳管,漂流大环江,逃离故土,到异地寻找新的归宿。求生的路径,是一条伤心的河流,河面上布满了漩涡,洒满了血泪。此刻我终于感觉到,我与环江思恩,有着丝缕之缘——我的妻子儿子身上流淌的血液,与身边这条日夜奔流的大环江息息相关……
   于是,我拨通了岳父家里的电话,告诉老人家说现在我就在环江。我给岳父描述了美丽的环江夜景,我说我正沿着大环江岸边的步行道散步,江河对面的小山堡上,矗立着一座鎏金高塔。一座新建的大桥骨架,正横在江上。大桥建成后,将会缓解大环江两岸人们来往的瓶颈交通,环江到河池市政府所在地路途最多是半个小时……我就像一个导游或者纪录片的解说员,把这两天在环江的所见所闻,一一地倒给电话那边的龙头村庄。岳父对我说,儿呀,你到思恩那里,有时间要走访我们覃氏家族。如果你到思恩覃氏家里,你问一问覃金德这个人,他们应该都知晓的。你说你是覃金德的系孙女婿,他们会真诚款待你。你代龙头覃氏金德族人向他们问好,并告诉他们,我们没有给思恩人丢脸,我们十分想念思恩,我们很想过去与思恩兄弟相认……我对岳父说,爸,过一阵子,等你外孙放暑假了,我带你们一起来环江思恩寻根问祖吧。现在的思恩,是一座美丽的山城——大环江穿城而过,江河两岸,车辆穿梭,高楼林立,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大环江河奔向东方哩,
   河的两岸高楼林立啰。
   勤劳智慧的环江人咧,
   在幸福的家园里过着美好的日子哟……
  
   一曲歌谣划过耳际。曲调是流经思恩大地数百年的陈腔,而歌词却是充满了现代生活气息的语词。循着动人的歌谣,我的思绪飘过大环江,飞越千山万壑,抵达了那个叫做龙头的遥远山村。思绪继而穿越时空,飞到了数月之后的一个清晨:那是一个经典的时刻,一辆车子,载着年已古稀的岳父大人,还有他的儿孙们,正从龙头徐徐出发;车子绕过群山,汇入了巴马到环江的快车道。车里的那位老者,凝视着一截带有锈迹的铳管,热泪盈眶……
  
   (2017年4月30日于巴马新隆543居)

共 538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描写了中国唯一的毛南族居住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的覃氏家族一段迁徙的故事。一百多年前的壮族青年覃金德和毛南族女结为夫妻,在环江河畔的思恩过着富足的田园生活。后来,官府为了占有思恩沃土,加重赋税;覃金德为父老乡亲打抱不平,把欺压老百姓的一名官府兵丁打死后,逃离家乡思恩,跨越红水河,来到遥远的巴马东山地界的龙头,筚路蓝缕,重新建设家园养儿育女生生不息……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家族故事,繁衍生息,历史久远,耐人回味!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01-06 15:12:58
  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家族故事,繁衍生息,历史久远,耐人回味!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苏美花        2019-01-10 15:51:06
  作者的文章娓叙的家族故事,我不由感慨岁月星空的流逝,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脉血源一世念思恩!兄弟分离根相连,家族情难却欲归乡,后辈有缘踏故土传乡情!我点赞佳作,期待精彩继续!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