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往事】农村纪事之赶年集(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往事】农村纪事之赶年集(散文)


作者:白柰子 白丁,6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57发表时间:2019-01-07 08:08:53
摘要:于是在那个没甚乐趣、生活苦燥的时代,赶年集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一年中除春节之外最为快乐幸福、最为盼望的日子。如今赶集也远没有记忆中那些年那么热闹,这些赶集的乐趣也许只能留在记忆中了。现在回想赶集的场景,就是浓浓的乡土味,儿时的味,家乡的味,满满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年到腊月底赶年集是最热闹、最让人期盼的事了,平时赶集对小孩子来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但年集却不同,因为快过年了,只要天气晴好,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可被获准去赶年集。于是在那个没甚乐趣、生活苦燥的时代,赶年集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一年中除春节之外最为快乐幸福、最为盼望的日子。如今赶集也远没有记忆中那些年那么热闹,这些赶集的乐趣也许只能留在记忆中了。现在回想赶集的场景,就是浓浓的乡土味,儿时的味,家乡的味,满满的回忆……
   家乡在山区一个小山村,虽然离小镇不是太远,但村里有代购店,油盐酱醋都可以买到,就是我们学习用具铅笔、本子等等也不缺。就是小店没有的东西大人也不会让我们去小镇买,除了年关,平常赶集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男人、中年妇女和小孩,青壮年大都忙着干活了。再说了那时候谁口袋里有钱,就连买一颗水果糖的钱也没有。有一两块“巨额”零花钱更是高兴得飞起。有时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去小镇玩,也就是这个小店进去那个小店出来,看看花花绿绿的玩具和小食品眼热,再不然看着饮食摊流口水。只有在每年年底,大人会给我们几块钱,带我们去小镇赶年集,能跟在大人屁股后边儿去逛一逛,哪回都不会空手而归。吃的、喝的、玩的……怎么也能赚上一两样,满满的都是回忆。往往我们不会和大人一起走,那样不自由,想买什么都要听大人的,没有一点自主权,所以一早就和约好的小伙伴相伴去赶集。
   农村一年到头忙个不停,春天忙着春耕春种;夏天更是忙,顶着烈日收割小麦油菜、赶季节种大豆、锄玉米;秋天忙着收割玉米大豆、赶紧耕地种小麦油菜;冬天忙着砍柴收拾田地。只有进入腊月,才能歇息下来,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过腊月八,开始杀年猪了,也该赶年集置办家里过年需要农村的东西了,孩子的衣服也小了,该给孩子买一套新衣服过年。庄稼也买了一点钱,喂大的猪也买了,手头宽松了许多,快过年了,是该好好犒劳犒劳一下了,全家都去赶年集,该买什么就买什么。
  
   二
   赶集完全不像城里逛商场和超市,乡村小镇却依然保留着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的“赶集”习俗。我们小镇是农历“三六九”逢集。尤其是腊月二十六那一天,也算是一年最后一个集了,每到那一天,村上的人一定会起个大早,三三两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拉架子床的,背背篼的,提菜篮子的,也有空手纯粹去集上看热闹的,就会从远近不同的家中出发,顶着朝霞,冒着晨雾,绕过村庄,跨过田坎,走过小路,边走边聊向小镇走去。方圆一二十里甚至更远的村民都会来到这里,还没有到小镇,远远就听到人声鼎沸,吵吵嚷嚷的嘈杂的声音,走近一看,密密麻麻的的人,水泄不通。一走进,集市上好像涌动着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成为这个山区小镇的独特风景。农村赶集比城里商场多出来的那份气氛,就是热闹。没有大棚,没有货架,也没有展厅,没有华丽的装饰,实打实地讨价还价。十里八村的熟人儿见面互拜早年,也会交流各种信息,谁家的新房盖好了、谁家娶了亲、谁家上大学的孩子回来了……言谈话语间,记录的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祝福,赶集更多地是图的喜气和热闹。
   赶集不仅只是为了买东西卖东西,农村的集市有一种喜庆热闹气氛,平日大家伙都在农田干活。交流的少,去城里也不是很方便,除了节假日之外很少能遇到一个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小孩子喜欢赶集逛集市,不为吃的就为了那份人多热闹劲。尤其是赶年集,那更是热闹。街上人流如潮,各种各样的商品摆在马路两侧,有农家自种吃不完的萝卜、胡萝卜、白菜、蒜苗、大葱、青菜等等;刚杀的新鲜猪肉、猪内脏、猪肠子、猪头;还有山里人家打的野物,长尾巴花羽毛的野鸡、白色褐色的野兔及其他不知道名字的野物。买香蜡纸炮、对联年画老黄历的摊子更多;供销社门口各种各样的白酒,瓶装的、带礼盒的、散装的堆成小山;水蜜桃、黄桃、苹果、梨、桔子罐头成箱垒在一起;饼干、点心挂面以及其他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还有赶集的村民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各摊位之间,人人笑容满面。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在街尾排满饮食摊,鸡蛋醪糟、凉粉面皮、油糕油条油饼、饸烙面麻辣粉、牛肉面臊子面那扑鼻而来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摊子边坐满了吃东西的人,尤其是小孩为多,个个都吃得红光满面,嘴唇边一圈红红的油迹,那味道令人回味无穷。大街上叫卖声、吆喝声、讨价声各种声音交杂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乡村交响曲”。赶集来都是屋前屋后,或者是周围村庄的人,往往是沾亲带故的熟人,走在路上,边东张西望寻找自己想买的货物,边慢慢往前蹭着,突然碰到一个熟识的人隔老远就喊:今天你也来赶集啊?就会原地停下,开始聊天,既不稍稍靠靠边,也不快快说两句走人,全然不顾他这一停,挡了后面多少人的路,好像别人都是他的随从,应该等着。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后面停的人都是无言地等待或者绕着走,没有人催,既不急也不恼,异常平静,超级容忍。
  
   三
   集市上本来很拥挤,再加上临街店铺的主人把货物摆到店面以外了,使十来米宽的街道显得窄了许多。集市上人多的路段只有几百来米,可苦坏了推自行车的和进进出出的架子车。大人们总要在一个个小摊前,拿起一件东西看看,问问价,却并不买,一看便知是懂得“货比三家”的当家人。也有匆匆忙忙的,似乎事先想好了、看好了,也不讨价还价,买好就走。还有一部分妇女带着小孩边看边玩,一旦路过好吃的好玩的摊点,那妇女便牵着小孩疾走如飞,害怕小孩看见哭闹着要,而有些爱孩子的早早给孩子买来花花绿绿的玩具以及香喷喷的零食,别的小孩看见,抱着大人的腿哭闹着要,看在快过年的分,大人往往都能满足孩子小小的愿望。赶年集,主要的就是办年货,香蜡纸要买,大年三十祭拜祖先和上坟以及正月里去村边的庙里祭拜的必需品,多多少少每家都要买一点;对联那是不能少的,大门一幅、堂屋门一幅、灶房门一幅,最少要三幅,其他门上也来一两福;年画再买几张,喜气一点的更好,山水画也行,如果正月要结婚了,胖娃娃抱大鱼的画更不能少,门神也要请一对;豆腐豆芽买几斤、新鲜的芹菜韭菜莴笋西红柿来几斤,不差钱,粉条粉丝蕨根粉少不了,海鲜没条件买,但干带鱼还是需要的,半米长的带鱼买几条;水果不需要了,太贵了,还好桔子便宜,火红火红的喜庆买一点,水果糖买几斤,正月里亲戚拜年时哄亲戚家的孩子,葵花籽家里有;拜年需要的烟酒糖茶罐头点心饼干成箱买,娘舅丈母娘家更是要买好一点的,精品包装酒来几瓶、好烟一家最少要一条、茶叶一斤一包必须的,其他的就算了,亲戚邻居正月来家里喝的酒也要好一点,面子不能丢,自己喝的酒一般就可以了,最差的散装酒灌一塑料壶。这些年货那是大人操心的,男娃娃们有男娃娃的乐趣,最喜欢的是买几盒鞭炮,那时的鞭炮品种也单一,不过是鞭炮、二踢脚,但那些烟花小贩却不因物品的单一而放弃一年中展示自己的最佳时机,争相比试着各人物品的好坏,往往是你放一挂鞭炮,我就点两个二踢脚,各种声响此起彼伏,汇总起来,让人听着"噼哩啪啦"、"乒乒乓乓",煞是热闹。但这热闹与胆小的女孩子无关,掏出大人给的钱赶快买一盒,不是一串点燃放,而是拆开一根一根的点燃等捻子快燃到手指头时才扔,有时扔到人群里“啪”一声,不经意间吓得人一跳,同时也招来大人的责骂,但这也不记性,继续扔,最好是扔到女娃娃的脚下,吓得女娃娃花容变色,哇哇大哭,然后扭头就跑;除了鞭炮,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以买的,花炮虽然好,但价钱也高,摸摸口袋空空,也就算啦。女娃娃喜欢的东西更多一点,头花了、发卡了等等小饰品买上几样。买了该买的,就该玩了,街头街尾的空地上有几摊耍杂戏的、套圈圈的围了一圈人,尤其是是套圈圈的人更多,围栏里摆上小玩具、香烟等等,一块钱几个圈圈,谁套上什么东西就拿走,可惜套的人多,套上的寥寥无几,但还是人多。看一会也就没意思了,肚子也有点饿了,该吃点东西了。走的买吃食的地方,人更多,每个吃食摊子边都是等待吃饭的人。等了半天,肚子越发饿了,终于挨到自己了,油茶糊糊泡麻花、鸡蛋醪糟泡麻花那个香;面皮凉粉辣椒放的旺旺的,红彤彤的吃上一口,辣的人舌头发麻,但那个爽没办法说出来,就是香;油条、锅盔、麻花、酥馍、火烧等等可以填饱肚子,要是碰上亲戚,自己就不用掏钱了。
   随着太阳偏西,集市上的人流开始回落,他们手里提着、肩上扛着、车子上拉的全是年货,一路上说说笑笑,彼此问询对方所买年货的质量和价格,数算着当天没有买齐的东西,相约下一个年集结伴再来。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继续去十几里的邻镇上继续赶年集一直到腊月三十,每天忙碌,热闹。
   赶过一次集就会有一次喜悦,后来,随着年龄渐长,也没了那份心情,一晃,二十几年没有赶过年集了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

共 35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详细而热闹的乡俗赶集,在作者笔下生动地展现,展示了赶集的乡土人情,值得一读。作者以孩时的背景和心态跟着大人们赶集的感受来表现集市的风情,有着旧时光弥漫的感觉。那种2元钱去赶集,有一种富豪的感觉,为的是赚一两样吃的玩的。进入腊月,乡邻有了钱,就要犒劳自己了。赶集,各地的风俗差不多,阴历的日子排好了,也是为了热闹,连赶集的路上都充满着快乐,带着乡民的希冀和祝福。赶集也不全是为了买东西,还为了交流,集市的商品五花八门,丰富得很,就是人们谁挡住了谁,也都不急不躁,搭话聊天也成了赶集的一个项目。赶集人的心态也不在于买东西了,有时候为了眼缘,当然,更多的是买足了过年的东西。一直到太阳偏西,才不舍地回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年三十。这篇文章的特点在于细致,细致得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时的集市,同时以孩子的心态来描写集市,多了快乐的色彩。文笔细腻,场景描写有特点,生动地表达出年前赶集的盛况。推荐赏读,感受乡村赶集的快乐。【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1-07 08:10:06
  热闹的赶集,生动的场面,希望你读读,感受昔日的集市风貌。问候作者,谨祝快乐!编辑:怀才抱器。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白柰子        2019-01-10 15:34:27
  谢谢您的点评,希望您提出宝贵意见
2 楼        文友:金戈铁骑        2019-01-07 10:56:54
  详实而又热闹的赶集场面在老师的笔下如一幕大戏展现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集市上浓浓的年味与快乐。可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那种赶年集的场面渐渐存在于一辈人的记忆里了。感谢分享快乐,祝老师每天生活如新年般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白柰子        2019-01-10 15:36:13
  小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欢乐无穷,谢谢您的好评,请您以后多多指点,祝您生活愉快
3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1-07 21:50:36
  拜读佳作,点赞精彩!快过年了,与老师分享赶集的热闹与欢乐!晚上好!
回复3 楼        文友:白柰子        2019-01-10 15:37:00
  谢谢您的点评,祝您生活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