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高僧大德颂之八 (七律) ——【高僧大德颂】五首(原创 新韵)
36、中国佛学界第一人玄奘大师颂
书香门第学养深,器宇轩昂四海钦。
麟角崭露洛阳城,鹏翼腾展恒河滨。
曲女法会偈颂绝,长安道场人望尊。
高宗痛悼失国宝,千载谁堪媲殊勋。
注释:
①书香门第学养深,器宇轩昂四海钦。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洛阳偃师市;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乃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儒学修养极深。玄奘器宇轩昂,一表人才。
②麟角崭露洛阳城,鹏翼腾展恒河滨。玄奘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612),洛阳度僧时,理郑善果,见师年纪虽小,然对答出众,贤其器宇,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于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玄奘出家后遍访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便决心赴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天竺。
③曲女法会偈颂绝,长安道场人望尊。玄奘在天竺留学期间,有外道师子光讲中、百二论,驳玄奘之说。玄奘乃会和中观、瑜伽二宗作“会宗论”三千颂破斥之;后又制“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乌荼国小乘论师之“破大乘论”,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闻名,竞相礼谒。时,玄奘四十一岁,意欲东返。戒日王于曲女城为师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辩论大会。玄奘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于会后归依为弟子。
玄奘东归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声望日高,朝野俱钦。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玄奘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论七十五部。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将在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玄奘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
④高宗痛悼失国宝,千载谁堪媲殊勋。唐太宗亲自撰写了一篇长七百八十一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文中称赞玄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足见评价之高。唐高宗得到玄奘病危的消息,即时派多名御医救治。玄奘逝世后,高宗哀恸伤感,为之罢朝,反复叨念“朕失国宝矣”。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的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他历经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总计带回佛经52筐、657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他还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于2014年1月5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6日修订!
37、开禅宗东山法门的弘忍大师颂
慧眼青睐七龄童,喜随四祖上双峰。
闻言察理人难匹,解事忘情性自空。
东山弘阐隆黄梅,丛林默授建玄功。
菩提双偈耀千古,南顿北渐竞扬旌。
注释:
①慧眼青睐七龄童,喜随四祖上双峰。弘忍大师(601年-675年),俗姓周,黄梅(今湖北黄梅县)人。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后迁居湖北蕲州黄梅。《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弘忍七岁时,被尊为禅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见,道信叹他绝非凡品,便派人跟随他回家,恳求其家长允他出家作为自己的弟子。家长欣然同意,并说:“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缁门俊秀,归者如云。岂伊小骇,那堪击训?若重虚受,因无留吝”。这样,弘忍就被带到了道信主持的双峰山(又名破头山)道场。
②闻言察理人难匹,解事忘情性自空。年十三,弘忍正式披剃为沙弥。他生性勤勉,白天劳动,晚间习禅。在三十多年中,道信常以禅门辅测试之,而他则能够“闻言察理,解事忘情”。道信知其为根器,把道都传给他了。
③东山弘阐隆黄梅,丛林默授建玄功。道信死后,弘忍继任双峰山法席,领众修行。其后,参学的人日见增多,他乃于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安单接众。由是其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或“黄梅禅”。弟子有法如、神秀等,皆传化一方,有“十大弟子”之说。弘忍得法于道信之后,先后住双峰山和东山寺两地数十年,足不下山,唐高宗曾两次遣使请他到京城,都被他婉拒。高宗仰其德,慕其名,乃送衣、药到山供养。
④菩提双偈耀千古,南顿北渐竞扬旌。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为觅法嗣,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惠能的悟境高于神秀,夜里为惠能宣讲《金刚经》大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惠能大悟,遂将衣法密传给惠能,命他连夜南归。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弘忍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唐代宗谥号大满禅师。
中国的禅宗在弘忍时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学禅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弘忍的门徒数以万计,但是能够弘法的人并不多。最突出和影响最大的是神秀与惠能。此二人虽然是同一师承;但所传禅法则不尽相同。惠能在南方,其禅法宗《般若》为顿门;神秀在北方,其禅法宗《楞伽》为渐门;世称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后来南禅北移,其方法更为简便,使神秀在北方的神法逐渐失势,南禅进而形成一统的天下。无论是南禅还是北禅,都是出自弘忍门下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弘忍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于2014年1月6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6日修订!
38、构建华严思想体系的智俨大师颂
参军公子辞青衿,岁在总角入禅林。
藏经法海洪波涌,独蹈华严雪浪巡。
释疑解惑寻章疏,探幽发微开玄门。
丽天星月清光远,功在千秋度迷魂。
注释:
①参军公子辞青衿,岁在总角入禅林。智俨(620-668年),被尊为华严宗二祖。天水(今属甘肃)人,俗家姓赵。生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其父赵景,曾任申州(今河南信阳)录事参军。智俨十二岁时,法顺来向他的父母恳求,能不能将智俨给他作弟子。赵景夫妇欣然同意。如是法顺就带走了智俨,交给弟子达法师代为教诲。时有二印僧来华,智俨曾向他们学习梵文。十四岁,正式披剃出家为沙弥。年二十,受具足戒,到处参学,访求名师。
②藏经法海洪波涌,独蹈华严雪浪巡。智俨遍学《四分律》、《八键度论》、《成实论》、《十地经论》、《地持经》和《涅槃经》等。通过亲身经历,感到法海无边,典籍浩瀚,而且宗派又多,想都学是不可能的。如是,他就在《大藏经》前立下誓愿说:从《藏经》中探取得什么经,就以其为重点作研究。这样他就随手探取,结果探得《华严经》第一卷,便决定研究《华严》。
③释疑解惑寻章疏,探幽发微开玄门。智俨下定决心之后,听说闻智正在至相寺讲《华严经》,他便前往听讲一年多,但他心有疑难,有待解决。如是他就以《华严经》为中心,遍览群籍,寻求《华严》章疏,发现了北魏名僧慧光的《华严经疏》,读后,对其中别教一乘无尽缘起义感到兴趣,并有所悟解。后来有人告诉他说若要深入一乘,必须先理解该经中的六相义。又精心研究六相圆融的奥义。当时的智俨,年仅二十七岁,因为他有证悟,就开始从事华严学说方面的著述,时人称他为“华严尊者”,又因他住过至相寺,称他为“至相大师”。
④丽天星月清光远,功在千秋度迷魂。智俨在弘法过程中,为了全面阐述华严法界缘起之义,建立上述十玄门。门虽有十,而彼此则互相融摄。这就是说每一门都融摄其余九门,即所谓一摄一切,一切摄一,周遍法界,圆融无碍。这就是华严十玄门的幽旨所在,是智俨对华严学说的巨大贡献。刘禹锡作《智俨大师碑铭》,赞其学承为“星月丽天,珠玑同贯。由其门者,皆正法焉”。
长安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祖庭,唐代长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一,位于西安市南的少陵原半坡,居高临下,俯瞰樊川。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华严寺由初建到以后数百年间,无高大殿堂建筑的记载,而只记有凿原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卒,终年六十七岁。
——于2014年1月7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6日修订!
39、禅宗北派始祖神秀大师颂
早岁流连翰墨间,高标清逸修羽仙。
天命皈依入释门,菩提偈颂吟东山。
两京法主誉满朝,三帝门师缘接天。
北渐神髓尽在秀,皓首穷经意犹酣。
注释:
①早岁流连翰墨间,高标清逸修羽仙。神秀(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禅宗北派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人。神秀少习经史,博学多闻。早年当过道士,在修道方面也曾有过自己的梦想的。
②天命皈依入释门,菩提偈颂吟东山。神秀五十岁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谒禅宗五祖弘忍求法,后出家受具足戒。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弘忍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令为“教授师”。相传弘忍为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未付衣法。弘忍死后,他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
③两京法主誉满朝,三帝门师缘接天。武则天闻其盛名,于久视元年(700)遗使迎至洛阳,后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90余岁。深得武则天敬重,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礼重。中书令张说也向他问法,执弟子礼。神秀于神龙二年(706)在天宫寺逝世,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弟子普寂、义福(行思)继续阐扬其宗风,盛极一时,时人称之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两京之间几皆宗神秀。后世称其法系为北宗禅。
④北渐神髓尽在秀,皓首穷经意犹酣。东山法门,起源于四祖道信,完成于五祖弘忍。四祖的东山法门禅法,也就是“念佛禅”,念佛禅的修行模式为“甚深般若、一行三昧、念佛者谁”。念佛禅的历史使命就是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通过有佛经文字,有修行模式,成为让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禅宗法门,史称北渐。神秀继承了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因此,他把“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作为一种观行方便。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丝毫没有变化,所以当年弘忍禅师曾赞叹道: “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神秀弘扬四祖道信的念佛禅达80年之久,门人甚多,尤其神秀灭寂后,嵩山普寂禅师(651—739年)、西京义福禅(658—736年)两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援之下,继续阐扬四祖道信的念佛禅的宗风,盛极一时,有“两京之间,皆宗神秀”,“北宗门下,势力连天”之感概。普寂的弟子道璇还把神秀的北宗禅法传到了日本。 直到南禅马祖道一出现后,北渐念佛禅的法门一统天下的地位才被动摇,直到唐末“安史之乱”还有人弘扬,但日后渐绝。
——于2014年2月7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6日修订!
40、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颂
临淄少年羡西天,夙期往生灵鹫山。
参究观经洞玄义,广度有情入长安。
净土图画三百壁,弥陀书写十万编。
满城归信彰盛德,称名念佛遍大千。
注释:
①临淄少年羡西天,夙期往生灵鹫山。善导大师(公元613—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生于隋大业九年。善导少年出家,看见西方净土图颇有所感,心向往之,夙期往生净土。
②参究观经洞玄义,广度有情入长安。善导受戒之后和妙开律师共读《观无量寿经》,晓得此经的观门是解脱生死之法。唐贞观中,他到并州去拜谒道绰大师,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门。后来,他进入长安广度民众,为弘扬佛法,画了三百卷极乐净土图,写了数万卷《阿弥陀经》,一时轰动朝野。
③净土图画三百壁,弥陀书写十万编。善导少时偶见“西方净土变相”而起愿生之心,了知艺术的感染力甚大,推己及人,致力于净土宗艺术的弘扬。大师本人具有诗歌、音乐、书法、绘画、雕塑多方面卓越的艺术才华,大力推动了净土法门的弘传。相传,善导大师曾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近代在吐鲁番发掘到大师真笔《阿弥陀经》,足见当时流布教化之广,令人惊叹!又亲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壁;据信敦煌千佛洞《观经》曼荼罗即是大师亲自作画。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据考即为善导大师之所监造。
④满城归信彰盛德,称名念佛遍大千。相关传记中记载:入长安三年,化得满城归信,士女归者无数,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屠夫失业,满城断肉;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据民间传说,其间得念佛三昧者、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纪述,功德无量。
善导于69岁,时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长安,神返净土。相传,他圆寂之后,身体柔软,容色如常,空中异香妙乐,久久方歇。大众悲仰,倾城哭送,哀别之盛,闾里空巷。其弟子怀恽等,葬大师遗骸于终南山麓神禾原,立十三层“崇灵塔”,并于塔旁建香积寺,作为永志之所。高宗皇帝及武后常往敬礼,大兴供养。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是世界各国净土宗信徒共同认可的大祖师。在中国佛教史上,能够如此超越时代、超越地域,广受崇仰,后续不绝,深入亿万众生心灵,影响亿万众生日常生活,令亿万众生获得安身立命,启发亿万众生往生成佛的,只有善导大师一人。
——于2014年1月8日编订!
——于2018年11月6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