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阳明为学(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阳明为学(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76发表时间:2019-01-08 10:44:52
摘要:我们生活在这个经济社会中,要学习王阳明的治学精神,做一行爱一行是永远不够的,更要钻一行,精一行,精益求精地服务于一行,并不断地检验一行,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贴近社会和工作单位的规范,以改进并充实自己。更要知道学无止境,不能够停留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技术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砥砺前行,垂直攀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爱撒满万里晴空,构建一个真正和谐和美的新天地!

在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学说中,把“知”与“行”融合成为一个功夫,一改朱熹理学的知行二件事、知先行后的观点,就使得好多人产生过误解,特别是王阳明通过格竹后提出:“心即理,理即心”观点后,更让那些一知半解的人曲解了实际的涵盖,错误地将哲学道理和社会科学相混淆,更有人滑稽地与自己个人学习联系到了一起,从而放弃学习书本知识和社会科学。
   所有这些,都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其实,王阳明是十分注重后天的学习,并一贯以身作则,不仅饱读诗书,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仅学文而且学武,不仅学习儒家之道,更学习释、佛之义。不学,不可能有着“七日格竹”的经典,不学就不可能有“龙场悟道”的辉煌;不学,不可能有文人带兵而且屡建奇功的风范,不学,也就不可能成为被后人追崇为“三不朽”的圣人。正因为王阳明的孜孜不倦的学习,才成为了世代敬仰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才能够成为了集萃儒家、大成心学的圣贤之人。
   有人说王阳明是一个天才,固然正确,但,天才只是天赋聪颖,不能够说明他一出生就能够懂得一切知识。恰恰相反,知道王阳明生平的人都知道,王阳明天生是一个口不能言的哑巴,到了五岁时经过人的点化,才得以能说会道。
   有人会问,如果不是天才,他怎么七岁就成为了艳压群芳的、惊奇四座的诗人?其实这个问题王阳明自己就曾经作过回答:虽然自己不能够言语,却能够听到爷爷的吟诗,感受到父亲的作对,一切都记忆在心,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出生书香世家受到状元家庭的熏陶,王阳明不会吟诗作赋才是件怪事,从而也道出了王阳明从小就是一个勤于好学的人。
   再说就是天才,也一样需要后天的勤恳学习。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有一个“不以落第为耻”的故事。如果天才不用学习,就不会有三次会试二次名落孙山的经历,到了第三次会试,已经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偏偏还碰上比他大了二岁的另一个天才唐寅,屈居第二。
   况且,到了京城后,王阳明更是拜师学习,享受着私塾先生的待遇。所谓的私塾,就是家庭为自己的孩子请来老师,单独讲授知识,面对面教学。良好的教育环境当然会托起过人的才智,也让王阳明有了善于思考的头脑,思考出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于是他就有了“天下第一等事”的典故,也为自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做圣贤人。
   在大明王朝,儒家理学一直处于国学的正统位置,甚至还成为了当时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的审核标准。读书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参加考试,为了仕途,王阳明不得不潜心研习朱熹的理学,也正是他的认真学习,才会发现“格物致知,格物穷理”的荒谬之处,格竹告诉了他“心外无理”的哲学观点。
   思想、文学、哲学、教育这些都来自于王阳明的广泛的学习,那么他一个文人又为何能够统帅三军冲锋陷阵,而且几乎是百战百胜?是的,他的赫赫战功不仅稳定了日落西天的大明江山,还让明朝走上了嘉靖中兴之路。所有的这些功绩,除了他在实践中运用了自己的法宝——“致良知”学说外,同样与他曾经的学习有着不可分开的关系。
   青年时代的王阳明,面对大明帝国屡遭外邦的侵扰,就曾经投笔从戎,不仅学习先贤的治兵之道,还亲身恭为地学习骑技,还特别擅长胡射。因此,在后来的仕途中遭到有人讥刺他时,他曾经义愤填膺地拿过弓箭,三发三中,也吓坏了那个政界的敌对。
   更有后来,王阳明还择师许璋,专门学习军事。许璋是当时的一个大军事家,可他又是一个淡泊功名只爱修道的人。王阳明的军事学识大多受之于许璋老先生,让王阳明功成名就、屡建奇功的原因就在这里。也就在这个时候,边关报警,朝廷想推举一名大将御敌,可满朝文武谁都不敢担起责任。这一事件,让王阳明再度感到,御敌必须精通兵家学说,于是,他再度研习兵家秘书。因此所谓的军事天才,也是王阳明自己不断学习的结果。
   纵观王阳明的为学精神,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所以他在贵州文明书院讲学时,曾经以四事相规诸生,除了强调“立志”、“改过”和“责善”之外,还特别以“勤学”为规,倡导“笃志力行,勤学好问”,也指出了“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
   只要我们回眸一眼王阳明的一生,就不难发现,他的“四事相规”就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情操,就是对自己走过路的总结,是以自己为镜的总结。那么,我们今天学习他的大成心学,除了要学习“致良知”的哲学理念外,还要学习他的“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当然,这些都不能够停留在哲学理论上,而是要唤醒自己的良知,以良知抉择自己的起心动念,从而把握行动的方向和原则,为建立和谐和睦的社会氛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时,我们生活在这个经济社会中,要学习王阳明的治学精神,做一行爱一行是永远不够的,更要钻一行,精一行,精益求精地服务于一行,并不断地检验一行,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贴近社会和工作单位的规范,以改进并充实自己。更要知道学无止境,不能够停留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技术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砥砺前行,垂直攀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爱撒满万里晴空,构建一个真正和谐和美的新天地!

共 20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介绍阳明学说的散文,作者用质朴的语言,严谨的结构,细致的分析,阐述了阳明学说的诞生过程中的那些是是非非,特别介绍了王阳明在青年时代是如何治学,如何发奋努力,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阳明学说的。与作者前面数篇介绍阳明学说的散文和随笔一起,构成了一组系列文章,如果你通读过这个系列,相信就算以前并没有接触过阳明学说,也会对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划时代作用的阳明心学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作品语言通俗易懂,作者有意摒弃了那些繁杂生硬的说教,用自己的语言将阳明学说一一道来,给人一种深入进了历史的感觉。《阳明为学》这篇作品,更是讲述了王阳明是如何刻苦学习,如何广学博采,从而创造出至今都还熠熠生辉的阳明心学——致良知。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08 10:47:24
  拜读大作,很好的文章,赞了!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08 10:47:57
  感谢雨春老师带来的美篇。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08 10:49:02
  2019让我们同行。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