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暗山(散文)

精品 【西风】暗山(散文)


作者:情满鄱湖 秀才,1238.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83发表时间:2019-01-09 10:36:46


   老家新屋座落在九山村中心,出门过桥,抬头见山,山环水绕,四季常绿,群峦起伏,郁郁葱葱的青山自然成了家乡一张不可多得的名片。历经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始终不变的是家家户户的那一缕烟火与大山割不断的情怀。
  
   一
   在梦中,想起最多的是有关山的故事,仿佛我的人生世界里就浓缩到只有一座大山那么狭窄。在众多的大山中,无疑,暗山在我心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份量。清晨一推开大门,一轮红日在暗山顶上冉冉升起,飞过一片稻田和小河,新屋里笼罩在金色的光芒中,最早接受阳光沐浴。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穿过浓密的树林,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站在村东。放眼望去,一条小河呈半圆状将暗山团团围住,半圆内是稻田,而暗山正好是直径,从东往南延伸。有人说,暗山的形状就如一只狮子滚绣球,信奉风水的村民却弄不明白暗山为何没有给新屋里带来好的运气?有人说这头狮子是往后面滚秀球,没有了喜庆和威猛之气,如果是往前滚动那就不一样了。新屋里村民似乎找到了没有兴旺发达的合理解释。不管新屋里发不发达,暗山都一直存在着,依然大气凌然,莽莽苍苍,满山的树木柴火为新屋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言而喻,村民爱护它,保护它,甚至可以为它而作出流血牺牲。
   出村,走半里弯弯曲曲田埂的路程,然后踏上一座小石桥,暗山就象一道陡峭的屏障立在桥头。何谓暗山,恐怕没几人知道所取名字的涵义。历史上暗山脚下从南到北的这条小路是九山通向外界的一条必经之路,山陡林密,终日难见阳光,夏天行走在这条小路上,都会有一种清凉的感觉。我在想,暗山是因此而得名吧!在这条路上行走最多的是新屋里和罗磨地两村人,上山下畈都从这条路上经过。特别是从暗山旁山涧担柴下山,气喘吁吁,满身大汗,然后将一担柴火往山边一靠,坐在路旁歇息。一阵阵凉悠悠风从暗山上蔓延而下,仿佛在轻轻地扶摸着你的身体,擦拭着额头的汗珠,顿间,劳累的筋骨也感到舒畅多了。
   春天,满山翠绿,小鸟在树梢叽叽喳喳闹个不停。野花开了,竹笋从地上厚厚的树叶里探出尖尖的脑袋,不知名的野蘑菇在树底下,在柴丛中争先恐后地生长。记得小时候,女孩子都会闻香而来,采几朵牛头花插在头上,剩下的拿回家放在花瓶中。男孩子兴高采烈的来到山中拔竹笋、采蘑菇,望着篮中满满的收获,心中感到无比的惬意。童年的快乐,餐桌上的美味,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夏天的暗山,风从树梢吹过,这里没有阳光的照射,平添了几分凉气。“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最是炎日六月,在这流火的季节,儿童们踏过小石桥来到山上,林间的参天大树下,放几张旧报纸,坐在上面,靠在树旁,围在一起,拿本连环画津津有味看了起来。当远处传来蝈蝈声,几个人又悄然而至,眼疾手快将它捉起。
   秋天,松针飘飘洒洒从树上掉落,落在柴丛中,落在山中的小路上,像一床柔软的被毯。每到星期天,小伙伴们挑着土篼,拿着耙钩来到山上争先恐后找一处柴丛稀疏的地方,便于将地上暗红色的枞毛丝耙拢,然后一担担地挑回家。枞毛丝易嗮干,更容易点燃,平时作引火之用。特别是一到冬季,家家户户煎豆折,枞毛丝是必不可缺的柴火,而暗山上满地的枞毛丝正好派上了用场。
   冬天来了,暗山上的树木也不例外开始凋零。太阳漫不经心地从山顶爬出,懒洋洋的将不多的热度,极不情愿洒向大地。一条条树枝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晃着干枯的身躯,发出尖叫刺耳的呼啸。狂风过后,纷纷扬扬的白雪落在树杈上,落在树梢头,“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站在远处,望着银装素裹的暗山,琼枝玉叶是那么洁净,仿佛我的心也跟着明亮起来。
   暗山,在我的眼里一年四季都能呈现不同的美感,它带给我童年快乐的回忆。
  
   二
   暗山是我村唯一的禁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所有的田地、山林包产到户时,暗山被保留在村集体象神一样谁都不可以私自侵犯。当其它山坡变得光秃秃的时候,暗山还是那么绿葱葱一遍。
   山脚下,一条进山出山的土路连接着附近的村庄,无论春夏秋冬,来来往往的村民就在这条土路上寻找生活的源头,村里的烟火离不开山上不经砍伐的木材,人们需要用钱时,斫根树去卖,或斫担柴去卖。贫穷,祸及山林,就这样人们肆无忌惮的砍伐,当其它山林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时,人们把目光盯住了暗山。长势喜人的暗山林,尽管村里安排村民轮留看护,但还是会有附近村民趁着深夜偷偷摸索到山上,当山上轰然倒塌,压垮树枝的响声惊醒梦中人时,等人们赶到山上,只留下一只光鲜的树桩在手电筒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田地生产责任到户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很多村庄的村民建房打地基需要石头,他们把目光聚焦到暗山的石头塘。暗山的石头塘就在山脚下,石质好,青色,一直以来没有作过商业用途,村里有人建房子要石头就来这里开采。附近村民来我村说些好话,买条烟,他家建房用的地基石就算是通过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人建房在山上开釆石头不需要钱,并且还可以伐些木头和一根房子正梁。无疑,在捉襟见肘的年代,对于一个家庭还是节省了不少。在那个年代,建一栋瓦房所耗费的精力远远超过了现在建幢小洋楼所花的精力。
   还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所有的村庄通了电,新屋村依然点着煤油灯。每当夜幕降临,望着临近村里窗间迸射出一道道亮堂的光线,村里人只有哀声叹气。一个十来户的小村庄要想自筹资金,树电杆、拉电线谈何容易。后来村里经过群众会议决定,将暗山上的一部份柴木贩卖出去,最终筹得了通电所需费用。当时我在村里操办这事,下油墎、上九江买电线电表等所需材料。为了不辜负村民的重托,将一千多元现金分别藏于两个鞋垫底下,晚上住两元车站阁楼上的大通铺,一晚上提心吊胆。就是这一千多元钱让暗山变得光秃秃,却成就了新屋村的黑夜变成了白昼。通电的那一晚,村民欢欣鼓舞,老人脸上乐开了花,小孩欢蹦乱跳。
   上暗山有三条小径,无聊的时候我会选择不同的小径上、下山。从老人眼里看暗山像一个狮子滚绣球,而我看它,更像一个“山”字,山峰突兀,两旁平坦,从中间一条小径直通山顶,陡峭难走。跨过路旁一条旱沟攀一米多高的岩堪,小径时而峻峭,时而崎岖,有时不得不抓住路旁柴丛借力而上。春雨过后,翠色欲滴,人在底下经过,水珠会不经意间滴落在脸上。秋天纷纷落叶铺满了小径,走在上面如不小心脚下一滑,“嚓”的一声,脚下干枯的小叶片被分成两半。茂密丛林,曲径通幽,寂静的山中没有了喧嚣,无论朝霞暮霭,暗山始终处于静谧当中,除了偶时盘旋而过的小鸟,只有山中的树在享受着没有外来干扰下,默默无闻自然地茁长。暗山上的树之所以能成为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与自然环境的赋予和村民的爱护息息相关。
   上得山顶,远处鸣山云罩雾绕,九景衢铁路象一条巨龙霸气而过。鸟瞰山下,散落在九山大小山坞的村庄象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别致的小洋楼,宽阔的水泥路,弯曲的河流一览无余,将山村的风情面貌尽收眼底。
   “三月三,看鬼火,进是生,出是亡,看到千万莫声张。”在家乡,流传着这么一句歌谣,小时候,每年的三月三晚上都会有几个胆子大的人登上暗山,躲在一棵大树后,看鬼火从哪户人家进,哪户人家出,第二天村民会问昨晚看到鬼火么?至于有没有看到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他们不时会举出几个案例来说明鬼火的灵验。后来,我渐渐长大了,也跟随他们去看了一次,他们说看到了,而我或许眼拙,也或许火焰不高(阳气不足),真没看到鬼火在哪里。更或许自欺欺人罢了,真又何来的鬼火,又怎能与人的出生与死亡扯上牵连!
   据老人们讲,山下在早有一座土地庙,庙里的神明很是灵验,不知何时被废弃掉了,在我记事起就没有看到过这土地庙的存在,以至人们早就忘了这里有座香火鼎盛的土地庙,当然也忘了神的存在。一村民不经意把一担栏粪倒在土地庙原来的地基上,晚上回家就闹肚子,几天来吃药打针不见效,后来去算命打卦说得罪了神明。再后来移开栏粪,烧纸点香,承诺重建土地庙,病总算好了。
   只是这暗山更添了一份神秘感,人们都相信这山是有神的,更不容人去亵渎它。
  
   三
   暗山,前有杨湖垅,后有港海山。山绵延,水相连,山下村庄以杨姓五兄弟繁衍下来。新屋村与罗磨地村隔水相望,田地相挽,山林相依,本是兄弟村庄,在解放后两村一度合变为一个生产队,合并容易拆分难,就算亲兄弟也是如此。
   在四股定时期,暗山的前半部份归新屋村所有,后半部份为了便于管理,罗磨地村将其与新屋村暗山背面的一座山权置换,让各自的山林都连成一体,拆分生产队时,对方也未提出异议,几十年来相安无事,山林权属也一直归新屋村所有。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建房子的慢慢多了起来,山底下的青石,它被重新发现的价值才引诱了一场山权的纷争。
   新屋村小,势单力簿,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强夺豪取,从山的中部自上而下挖了一条深深的界河。刚开始,每天打开门向暗山望去,这条界河清晰可见,望着它如哽噎在喉。随后出门打工的人多了起来,建房子再也不需石头做地基了,改用钢筋混泥土结构,尔后再也没人过多地关注暗山的命运,界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弥合。
   风雨春秋,暗山的命运与村庄的命运连成一体,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暗山也就显得更加苍翠了,曾经被砍代过的地方也丝毫不留痕迹。它们在没人打扰,静静地,蓬勃地生长。暗山依然像神一样,肃穆地立在村的东方。
   就在今年春节期间,我想鸟瞰山村的变化,望着密密匝匝的柴火,可再也找不到上山的路了!
  

共 38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无论我走到哪,家乡的暗山始终占据我内心最重要的位置。春天,满山翠绿。野花,野蘑菇,野笋争先恐后地生长,给我们带来了美味;夏天,几个小伙伴在树下消暑纳凉;秋天,干透的枞毛丝被我们捡回去当火绒;冬天,皑皑的白雪荡涤我们的内心。暗山,俨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村民们上山采石伐木造房,用贩卖木材的费用置换电线、电表,从此山村的黑夜变成白昼。随着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造房用上了钢筋混凝土,暗山的资源从此得到了保护。它显得更加苍翠,肃穆的立在村的东方。它的品质像神一样也立在我的心上。读罢此文,一份浓浓的乡思扑面而来。感谢作者赐稿西风,推荐赏读。【编辑:明月清晖】【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113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清晖        2019-01-09 10:40:35
  感谢老师赐稿西风,编按不一定精准,望多包涵!预祝新年吉祥,万事如意!
感谢生活 有剥夺也有馈赠
回复1 楼        文友:情满鄱湖        2019-01-09 18:04:33
  谢谢月月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9-01-09 21:35:50
  浓浓的家乡情怀,体现了鄱湖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家乡的一草一木与那里发生的一切都在心里存放。感谢鄱湖带来新作!问好!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3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9-01-12 22:32:31
  鄱湖老师,好久不见你投稿啦。哈哈。说起家乡,谁都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尽的歌呢。
4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9-01-13 14:42:18
  恭喜鄱湖的作品加精!新的一年开门红!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5 楼        文友:之中        2019-01-14 22:31:08
  暗山美,暗山绿,暗山是与其休戚与共人们心里的神!作者描摹的暗山,既是一座自然的标志,又是心中的标志。而山的命运,又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联,与生活变化同在。现在为什么找不到上山的路了?那是生活越好距离土地越远了吧!拜读好作品,问好!
6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19-01-16 16:46:24
  一篇洋洋洒洒的美文道尽一个时代的变迁,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能留与后人慢慢细品。结尾有些仓促,如能细改,有望晋级绝品。
( (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