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腊八粥(散文)
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进入腊月,天寒地冻,瑞雪纷飞,腊八那天,腊八粥自然成了腊八饭的主角。喝上一碗热热的腊八粥,既温润了肠胃,又提升了精气神。红红火火的春节快要到了,年味与腊八粥的香味相互交融,愈发浓烈,在寒冷似乎凝固的空气中升腾弥漫,孕育着新的一年。
从小就对腊八粥情有独钟,但我并未刻意探寻它的什么由来,只知道它是一种民间风俗,已有很久的历史。腊八节吃腊八粥既然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自然有其必然的原因,而我真实的感受并不来自舌尖上的味觉,而是那粥里面饱含的暖暖的亲情。
小时候,物质条件匮乏,虽家居城里也是勉强维持了温饱,但外婆对腊八粥的看重使得年年吃的腊八粥变得不寻常起来,清一色的大米加之简单的菜蔬熬出的饭菜的香味,使得一年中也难得吃几次纯大米粥的我,对腊八粥平添了几许奢望。稍大以后,有一次随外婆回了趟老家,那时交通不便,下了火车,步行十几里才到了地方。老家并未有什么直系亲属了,受条件限制,外婆也只是买了几盒油果子,送给了村里的一些长辈。晚饭是在外婆家的老宅子里,在老亲世邻的帮衬下,也算吃的热热乎乎。毕竟城里来了亲戚,乡亲们拿出了一些白面掺和着玉米面做成了黄白相间的花卷。
探亲问友,家长里短,一叙就到了很晚。我倒是在灶堂红红火火的映衬下,不知不觉睡着了。第二天很早,我就被浓浓的米粥的香气唤醒,一问外婆才知道是腊八,也许是外婆早做了准备,想找回一些回家的感觉。此时,我才知道,路上十几斤重的布袋里,背着的自然是平时积攒下的大米,加之邻里各家你一把我一瓢的自己积兑,小村里每家都喝上了由大米熬成的腊八粥。晨曦中,家家房顶炊烟袅袅,户上灶房粥香阵阵,凭嗅觉你断然分辨不出做腊八粥其他食材的不同。看着麦垛上厚厚的白霜,门前池塘里银白的冰层,在腊八粥的香甜气息中,你不由自主地会感到寒冬里的无比温暖。
成家另过之后,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每年吃腊八粥已算不上稀罕事了,可是每年腊八都回母亲那吃一顿腊八粥已养成了习惯,心里惦记着母亲所做腊八粥的味道,母亲也总是喋喋不休地细说着做腊八粥的方法,自夸所做的腊八粥是我们的最爱。也许母亲的呵护太多,对最不最爱我倒没什么刻意的感受,但有一年的腊八粥此时想起还依稀留香,记忆如初。母亲做的那顿腊八粥真香。
那一年腊月初七的下午,便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考虑到交通的不便,我给母亲去了电话,说定腊八就不回家喝腊八粥了。为了母亲安心,我还撒谎说自己已做了做粥的准备。夜里,雪越下越大,酣睡中被一阵敲门声唤醒,天早已大亮。开门一看,母亲雪人般地站在门外,就连眉毛也沾满了雪融的冰珠,手里提着个大大的保温桶,我还不及让其进屋,她却双手一捧将保温桶递到了我的眼前,保温桶里装满的不仅仅是腊八粥,而是满满的母爱。从此以后,无特别的情况,每年的腊八我都会早早地到母亲家,帮其忙前忙后,洗米、备料、熬粥,然后美美地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让我尽了些孝道,让母亲少了些牵挂。
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的一日三餐天天如同往日过年一样,做腊八粥的食材也极大的丰富了起来。一碗很平常的腊八粥却折射出不平常的时代变迁,又溢满了浓浓的友情。由于工作的原因,最近两年的腊八我都是在单位度过的,入了腊月,我总会在日历本上腊八那天画上一个圆圆的红圈。
腊月初七的晚上不管多忙,我总会提醒单位食堂的师傅,熬上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粥的食材并没什么珍贵,味道也谈不上什么鲜美,但腊八那天,大家齐聚一起喝腊八粥的欢声笑语,不但让大家知道了腊八,品尝了腊八粥,而且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这才是腊八粥真正的味道。
吃遍了美食的儿子竟也爱喝自家熬制的腊八粥,每次他都说,这才是家的味道。一碗腊八粥,不仅孕育着浓浓的亲情,更释放出无尽的思念与祝福。这就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