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杏儿港的望海潮儿(散文)
在渤海湾的一些浅滩和港湾生活着一种小鱼,有两寸钉子那般细长,类似于淡水河里生活的小虎头鱼和小豪子根鱼。它们经常在潮涨潮落时成群结队地在海边出现,引得一群群海鸥、海燕们翱翔在空中,像箭一般地钻入水中捕食它们。渔民们管这种小鱼儿叫望海潮儿。
在我的家乡,有个叫“杏儿港”的地方是收获望海潮儿的极佳场地。“杏儿港”是一块浅水区,四面全是高台子般的盐碱滩,把南来北往的大风都挡在了外面。这里离大海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但那些个沟沟渠渠们绕来绕去地,还是戏法般地把它俩连接在了一起。大海涨潮的时候,海水就通过“毛细血管”漫进杏儿港里。大鱼自然进不来,只有那些个望海潮儿小不点儿们愿意溜达进来看新鲜儿。望海潮儿鱼喜欢成群结队,像非洲草原上迁徙的斑马和野牛,统一行动,浩浩荡荡。他们似乎非常喜欢这块叫做杏儿港的港湾,真想留下来就不走了。可是,在大海退潮以后,这里的海水就被吸干,它们只好连滚带爬地,叽里咕噜地跑回大海。
大海在一天里有一到两次的潮汐现象,跟月亮运行时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很大关系。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每天要绕地球转圈圈,当它运行的轨迹距离地球较近时,它对海洋的吸引力就大,就会把海水吸的凸起来,就落潮了;相反,距离地球较远时,海水就会恢复原状,就开始涨潮了。
海鸥和海燕们发现了大海涨潮落潮时跟杏儿港的秘密,它们在大潮滚滚而来的时候,选择在潮头上捕食望海潮儿鱼。到了退潮的时候,它们就飞到杏儿港来,等着捡食望海潮儿鱼。在杏儿港,海鸥和海燕们不用乘风破浪地耗费体力,不用扎猛子飞扑它们,当然就不会发生撞到岩石上的危险,就站在那儿,一个一个地拣着吃。吃饱了,再叼几条回去喂宝宝。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满港湾都是白灰颜色的海鸥和海燕。它们有落在泥上吃的,有吃饱了往回飞的,有刚飞来要吃的,场面蔚为壮观。
小孩子们也喜欢加入进去,他们脱光小身子儿,在里面轰鸟儿逮鱼儿,弄得泥猴子一般。
望海潮儿鱼个小,几乎没有鱼刺儿,晒干了熬大白菜最好吃。杏儿港的周边全是盐碱滩,在盐碱滩上晾晒小干鱼儿最合适。盐碱滩本身的盐分就高,望海潮儿鱼晾在上面,被太阳一烤,被盐碱地一蒸,小鱼儿的身上就挂了咸味儿。抓一把就馒头,好吃!熬大白菜时,抓一把搁里面,㧟一小勺花生油,放几个红辣椒,一会儿就咕嘟出白汤来。吃去吧,不吃得浑身冒汗你是不会轻易罢休的。
我有两个文友,一个叫毕经俊,一个唤吴元武,他俩就生活在那一带。他俩都是六零后,高中毕业就跟着父辈们闯海,真正体验过在大海里、在风浪中捕鱼的滋味。他俩合作在九十年代初出版过散文集《青春梦》,被写入当年的县党代会报告。现在他俩联手,在杏儿港周边的盐碱滩上,开发了数百亩的养虾池,还建了一座孵化场和一座冷冻厂。他们孵化的虾苗和蟹苗销往江浙地区。八月十五前后,人们吃的阳澄湖大闸蟹,就是用他们孵化的蟹苗养大的。他们养殖的大对虾就是吃了掺杂着杏儿港的望海潮儿鱼的饲料长成的。大对虾吃了望海潮儿鱼饲料,感觉精神矍铄,还比不吃的长得快,长得大。把大对虾煮熟了吃,咬着筋斗,又鲜又香。
他俩制作了几个燕翅形的渔网,待海水即将退却的时候,他们划着小船把网放在杏儿港的小沟里,待海水全部退却时就可以留下许多望海潮儿鱼。除了喂虾,他们还加工成鱼干食品,抢手得很。我每次去那儿采风,他俩都给我装几包,熬大白菜吃,一冬也吃不完、吃不够。
我还有一个叫毕新利的朋友,也在杏儿港周边建了一座孵化场和冷冻厂,我每次去他那儿,他的小姨子香香妹子都给我汆望海潮儿馅儿的鱼丸子吃,感觉特别嫩鲜,清香可口。桌子上摆的海蟹、对虾、塔魔鱼都被它比下去了,我能吃一大海碗。
当然,杏儿港里还产狗虾和鹰爪虾,晒干后去皮,就是市场上出售的海米。我觉得如果注册一个“杏儿港”的商标,准能提高望海潮儿鱼和海米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