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冬日说茶(随笔)
夜色微临星光隐,小斟品茗掌灯时。
茶,又称:茗、槚、茶树、茶叶、茶元。
茶是灌木或小灌木植物,多生于南方山坡向阳之地,黄河以北,受气候影响,很少种植。野生的茶树常见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山区,一般为小灌木状。
茶,采择其嫩叶,或撵叶成条,或翻考成球,或煎或炒,至淡黄或暗绿,出锅备用,加水可做饮品,干食可当点心,入口微苦,品有余香。
茶,双子叶,自带香气,有别于其它植物的叶片,其叶嫩无毛,叶柄有微毛,叶革质,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尖端或钝或尖,边缘有锯齿,开小白花,花瓣卵形而阔,芬芳袭人。
茶,茶的起源重说纷纭,有说起源于上古,又有说起源于商周、秦汉,也有说起源于三国、南北朝的,综上所述,都无典集记录。因为唐朝以前没有“茶”这个字。一直到了唐朝,学者陆羽把“荼”字减去一笔,才有了茶的记载。因此,后人就认为茶始于唐朝。但是,在陆羽的《茶经》里却这样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这一说法也不无道理。
据传说,神农在一次户外野炊时,几片灌木叶飘落锅里,煮好后,水色微黄,饮后生津止渴。神农有遍尝百草的经验,确认此物有药用价值,后广为流传。亦有《神农本草经》中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有后人记载,茶茗九服,令人悦志。可见茶药用价值之高,非一般植物可比。
茶,随着时代的变迁,茶由先期的药用,到后来祭祀供品,再到后来,茶不但可以当食物食用,亦可做饮用佳品待客。
有《客来》诗曰:“客来正月九,庭进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从此,茶在文人的眼里、口里、诗文里,犹如岁月之歌,悲喜伤愉,清香致远,日子也因茶有了味道。如唐朝李涛的“茶饼爵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吕岩(洞宾)的“要果逡巡种,思茶逐旋煎”;白居易的“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苏轼的“休对故人思故里,且将新火试新茶”;李清照的“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陆游的“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鸥茶”;清人大须的“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董必武的“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等等,茶因此与文人朝夕相伴。
茶,因文人的品评与盛赞,被广为推广的同时也有了三五九等高低贵贱之分。御贡品、祭供品、极品、优品、良品,品品皆是。茶的制作工艺也从此有了飞跃的发展,饮茶之人也越来越多,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爱之;为区分优劣独占鳌头,各地的茶商、茶老板、茶学士,挖空心思为自己的茶叶扬名杜撰。有说是神仙播种的,有说是佛道培育的,标新立异,传颂神乎其神,实则无可考证。试问,谁见过神仙?谁又见过真佛?然而,世人偏爱信其有,尊其极品,美化自身饮茶之品位。各地的茶叶,因此被冠上新颖独特的名字,如普洱茶、毛尖茶、铁观音茶、大红袍茶、碧螺春茶、龙井茶等等;亦有红茶、绿茶、白茶、黑茶、黄茶、养身茶、减肥茶……但是无论什么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们的喜爱,茶之销量越来越广、越来越远,远销世界各地。然而,茶本身以植物之体示人,似乎不知自己为何物,便也随圆就方,步入高堂雅室,步入街头巷口,供品评,供渴饮,成为普通而高贵的消费品。
茶的产生和制作及发展,都展现中国茶叶文化的源远流长。现在,茶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植物的叶片,而是中国文明史的组成部分之一。茶文化,融入了茶道精神,茶德、茶艺、茶婵、茶政、茶法、茶礼、茶规、茶志,茶以它独有的韵味,走向千家万户。客来敬茶,以茶待客,早已形成中华民族良好的风俗和习惯。众观史书,愚无不为茶感慨万千。
愚思茶念茶,效仿古人抚琴品之,效法文人吟诗赞之,效法武士嚼茶赋之。
茶,尔可知那无色、无味、无形之物因你的介入,气质变得神采熠熠乎?茶,你如熏香,余味绵长,醉君子之灵魂,荡小人之胆魄,泽吾敬矣!众观凡尘诸饮之物,问谁敢称君子乎?呜呼!唯茶是也。余倾心之处,驱寒举觞,胜若琼浆,或爵或品,或观或赏,皆沁心润肺,无不酣畅。然,都赞君子之意志,谁解君子之醇香来自高尚之魂?窃想,或高山之巅,或幽谷之所,或丘陵之地,云雾缭绕,郁郁葱葱,烈烈扬扬,发生于厚土,华润于口鼻;或廉价,或高贵,皆可补民之饥渴;论养分,论元素,论药效,均高于其它饮品之上,真乃德之高尚,万饮之首也。时至冬日,寒冷堪甚,为补热能,食腥吃膻,油腻重重,品一杯香茗,既可以驱除寒凉之气,又可以融化肠胃腐朽之浊,更可以解浮躁之火,满口醇香,岂不快哉!若余兴招摇,再与灯火阑珊处,就月影,吟诗章,浅谈今古,薄墨淡彩,岂不更快哉!
茶,尔香茗无愧于君子也!愚虽不能尽言,无能话尔内涵之全豹,切切以君子之心,予德于吾,抱同类以清明,赋闲趣于同乐,携手共勉矣!
华夏子民2019年1月16日于微山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