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丑家村漫话(散文)

精品 【风恋】丑家村漫话(散文)


作者:行云牧歌 布衣,46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06发表时间:2019-01-17 18:16:45


   旧时的《富平县志》里有清宁堡丑姓人氏为满族的记载,而几百年后的今天,丑家村的丑姓人氏的证件里已填写着汉族的身份。丑姓人氏较为活跃的迁移流动,人口不多却呈多民族而分布广泛的现状,饱含丑姓人屡经劫难颠沛流离的心酸,既是古老中国历史长河沧桑变迁的反映,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
   清宁堡东西长约二百六十米,南北宽约二百米,中间以干道贯通南北,将城堡一分为二,东西各有南、中、北三条横巷,城门面南居中,城门横额为“清宁堡”,两侧楹联为“金城汤池永保障,人兴地盛号长安”,四周拥有高大厚实的城墙。若是从城门处向北遥望山上昂首向天的老堡子,就会惊奇地发现两者处在同一中轴线上,反映了丑家村丑氏先人所秉持的一脉传承,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在城内四角墙下,隐蔽有四条危急避险时通向城外逃生的地道,其西南角的地道直通西沟,站在西沟边往下望,半沟腰壁上的地道洞口清晰可见。这条地道在城西南的柿园中有一侧口,小时候我们曾举着火把进去走到了西沟的洞口,而地道里的蝙蝠也曾吓得我们魂飞魄散。
   在那盗匪纷扰的乱世,清宁堡护佑着丑氏家族一隅的安宁。记忆中,小时候我家住在城门内西边第一家,只是城门早已不在,城墙也已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人们纷纷破墙运回家作为猪羊圈和旱厕的垫土。只是巷子里还有几棵树龄足有几百年的老槐树,尤其以我家巷子里的那颗古槐最巨,树冠如云,不仅覆满十米宽的巷道,还伸向城外出檐成蓬,粗壮的树干则需两人合抱方能围拢,树心已成巨大的空洞,时常成为年幼的我和伙伴们捉迷藏隐身的去处。城门外西南处,每年大年初一丑姓人氏祭拜先祖的家族祠堂也已改建成了小学,城门外东南角的涝池里蓄洪而沉淀化清的碧水依然荡漾,岸边垂柳依依,村子里的女人们大盆小盆地端着衣服,蹲于岸边揉搓一番后,放置于树下黝黑发亮的棰布石上,举起棒槌来回地棰打。涝池东边建起的磨面房据说原来是人们祈雨的龙王庙所在,而涝池南边规模宏大的菩萨和送子娘娘庙被拆除得只剩一间庙宇用作医疗站的药房。而现在,昔日清宁堡及所依附它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成为丑家村印刻历史的履痕。
   随着历史的演进,清末以后。丑家村先后有吴、张、黄、王等姓氏迁入成为丑家村的新成员,使得丑家村成为多姓氏的大家庭。如今,丑家村早已突破古老城堡的界域,北城墙外发展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巷,人称城北,东城墙外则形成东村,西城墙外村落发展抵达西沟的边缘,向南则呈扇形扩展了四五倍,还有距主村二里路外东南与西南两处的小村落——南窑(其名称可能源自于最初都是居住于凭借地势而掘挖的窑洞)。占村中主要人口的丑姓,与伍、吴、张、黄、王等诸户族姓氏睦邻互助,携手共济,共同推动着丑家村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村后大山丰富而有墨玉之称的青石,曾一度是吃苦耐劳的丑家村人凭借人力,开采作为建材的石料拉运外销,或石雕石刻供于古建而创收的主要来源。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和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石材产业已走进历史,丑家村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蜕变,硬化的村道连向村外宽阔的公路,自来水也通到了各家各户,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家居变成了砖混建筑的新庭院,过去的土窑洞也建成了石砖砌固的新居所,窗明几净,绿树掩映,燕儿呢喃,喜鹊欢鸣,一派祥和。倘是夏日,似鲜红珍珠般的花椒朵朵盈目,香飘四野。若是到了深秋,柿红高挂,累累枝头,似喜庆祥瑞的红灯笼昭示世人幸福的喜悦。浓缩着丑家村人对美好生活憧憬的花椒,和由柿子加工成驰名中外的柿饼而形成的新产业,成为丑家村人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助力热情坦诚而耿直的丑家村人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书写丑家村的新篇章,延续丑姓家族生生不息、繁衍兴旺的荣光。
  

共 6580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丑家村是位于陕西省中部富平县的一个居住着丑姓人家的古老村子。作者以时间和地理顺序,同时又用插叙的方法,把“儿时的记忆”与现在串联起来,通过细腻的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对丑家村周围的地理概况:位置、环境、交通、物产、资源等等的细致交代。儿时在村子里玩耍的情景与趣事、险事的描画,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时间顺序从古至今,地理顺序由远及近、从外及内的包超法,由自然地貌、资源再写建筑。“爱女桥”既是一座古建筑物,也是文章中起到桥梁过度作用的关键,从而引出文章主题丑家村。“爱女桥”传说是古代由一户丑姓人家为远嫁的女儿回娘家方便而建,而村子因为居住了姓丑的人家而得名。追溯丑姓人氏起源,丑姓具有4600多年历史,与炎帝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联。随着历史朝代的发展丑姓也经历了各种辗转迁徙与社会沧桑多变,包括民族也是由古代的满、蒙演变到了今天的汉族。文章从一个姓氏的演变缩影,反应了中国历史的多变与曲折,更印证中国是一个古文明国的史证。文章内容丰富,手法多变,是一篇融民俗、地域风情、史地人文为一体的散文佳作,语言流畅,描写细腻生动,记述有序,画面感强,中心突出。文末的景物描写,运用比喻与抒情总结全文,同时以赞扬丑家村人的生活与精神风貌,以歌颂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富民和脱贫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利好,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富强繁荣。佳作拜读,力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好作者!【编辑:碧潭飘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121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9-01-17 18:18:35
  佳作内涵丰富,手法多变。感谢赐稿风恋碧潭!问好牧歌老师冬安吉祥,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回复1 楼        文友:行云牧歌        2019-01-18 09:23:15
  多谢用心编辑,并致最美好的祝福!
2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9-01-17 18:20:10
  一篇融民俗、地域风情、史地人文为一体的散文佳作,语言流畅,描写细腻生动,记述有序,画面感强,中心突出的散文。文末的景物描写,运用比喻与抒情总结全文,同时以赞扬丑家村人的生活与精神风貌,以歌颂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富民和脱贫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利好,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富强繁荣。拜读佳作!
碧潭飘雪
回复2 楼        文友:行云牧歌        2019-01-18 09:24:16
  诚谢你的精彩点评,远握问好!
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9-01-17 18:21:40
  欢迎继续赐稿冯丽娟碧潭,期待更多佳作呈现!水平有限,编按若有理解不到之处,敬请海涵并提出,以便改进。再次感谢牧歌老师对社团的支持!遥祝创作丰硕!
碧潭飘雪
回复3 楼        文友:行云牧歌        2019-01-18 09:25:19
  多情不吝斧正,顺致冬安!
4 楼        文友:漠沙利亚        2019-01-17 18:45:07
  我经常从富平路过,富平也有几位朋友,一直没有到他们家里去过,哈哈。
交有志之士,结肝胆之朋。
回复4 楼        文友:行云牧歌        2019-01-18 09:27:37
  不妨到富平歇脚转一转,富平可是黄帝铸鼎的地方,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5 楼        文友:捡寒枝        2019-01-17 21:55:47
  佳作!读罢真想亲自去一遭!走走爱女桥,看看马泉,尝尝地软包子!诗人,在老家开个农家乐啊!
回复5 楼        文友:行云牧歌        2019-01-18 09:30:11
  我要是开个农家乐,定是欢迎朋友的到来,热情招待!
6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9-01-18 11:25:50
  散文已报送精品
碧潭飘雪
回复6 楼        文友:行云牧歌        2019-01-22 08:34:22
  诚谢一片热心与抬爱,恭祝万安!
7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9-01-21 22:52:49
  恭喜祝贺行云牧歌老师的散文佳作复审获得精品!也祝贺社团,期待牧歌老师更多佳作呈现!感谢评委老师支持鼓励!辛苦了!问好祝福各位老师编创愉快,佳作连连!
碧潭飘雪
回复7 楼        文友:行云牧歌        2019-01-22 08:36:43
  衷心感谢各位编辑的辛苦付出,欢迎不吝斧正,共勉同行,并致大家以最美好的祝愿!
8 楼        文友:云朵飘飘        2019-01-23 16:48:24
  欣赏牧歌老师的浓浓乡情美文,祝贺获得精品!
回复8 楼        文友:行云牧歌        2019-01-24 19:21:13
  真诚致谢,遥祝万安!
9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19-01-24 09:22:36
  历史总会在机缘中重现!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回复9 楼        文友:行云牧歌        2019-01-24 19:23:06
  精辟的总结,远握问好!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