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恩】从民国,谈爱国(随笔)
谈起爱国,这是一个近代中国历史中比较热门的一个词语,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这个词语似乎是不存在的,因为那个时候只有忠诚,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文死谏,武死战。似乎所有人都需要围着一个人转,这个人就是皇帝。或许是制度的限制,两千多年了,人们对于这个位置上的人始终是深信不疑的,只要他威胁不到大多数人的生存问题,尽管剥削一点,人们依然能够接受。
但到了民国,中国的历史故事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推倒了,中华民国到来了。尽管后来袁大头又闹了八十多天的闹剧,但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其实说起来民国这个时代,小可觉得这是最能反应中国国情的一个时代,也是这个国家浴火重生的时代,往前看,这个时代在此之前已经遭到列强七十多年的侵略,这七十年里,中国签订了太多的不平等条约,1911年,一场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这个国家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体制,建立了一个不在是围着一个人转的国家,这个国家开始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一次革命,人们推举出了孙文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对于这个人物,人们至今还是用敬佩的眼光去看待的,同时他改组了资产阶级政党为国民党。只不过,那个时期或许是他个人对权力没有如今这样高度的认识,而且在当时他的影响力也没有当时的北洋军阀的领袖袁世凯影响力高,于是他选择了让位。他让给了袁世凯,这是一个醉心于权力的人,以这个人为中心,在同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不平等条约的“五四爱国”运动。这期间有北洋军阀的大哥袁世凯去世了,北洋军阀内部大乱,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四年,国民党召开一大,开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准备北伐,同年还建立了黄埔军校,这所学校的人才成为了后来两党主要高级军官的生产基地,这也被称为国共两党将帅的摇篮,足以见得,这所学校在当时乃至世界的地位。这如它大门上的一副对联,上联道: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写: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此时,是两党第一次合作,这一次是国家内部矛盾,到二八年,大革命成功。但在此期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政变,开始大量屠杀共产党人,群众,以及国民党左派。这似乎就有点中国传统的“卸磨杀驴”的意味了。这也让中共意识到危机感,国共合作就此结束。开始了国共之间的内战,国民党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领导的时期,后来到了三一年九月八日,日本再次挑衅中国的沈阳地区,此时这里是国民党的统治区,国民党以保存有效军事力量为由采取了不抵抗政策,直到三七年“七七卢沟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五月中共发布了《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政策由“抗日反蒋”转变为“逼蒋抗日”,九月国共再次合作,十二月国民党内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进一步融合。三七年七月周恩来与蒋介石进行了庐山谈判,九月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十二月,南京失守,日军发动了震惊内外的南京大屠杀,三八年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四零年七月,中共所属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四一年初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残害共产党人,中共重建新四军(之前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随着国际上诸多事件的到来,包括诺曼底登陆,莫斯科保卫战,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轰炸广岛长崎,世界反法西斯战役在四五年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同年,日本投降,在这场中日对抗战中,中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八月十五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党上将何应钦接受日本递交的投降书,同年八月二十九日之十月十日,国共两党谈判四十三天,签订和平协定,因在十月十日签署,称为《双十协定》,四六年六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四八年九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直到四九年一月,三大战役全部胜利,中共把国民党赶出了大陆,国民党退居台湾。同年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说出了几千年来人们期待已久的那句话: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平心而论,小可觉得,民国那段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快,同时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段时期。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皇帝集权的国家,近七十年,中国一直在被侵略,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就好似一个孩子的成长,从皇权下的戊戌变法,到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再到抗战时期中共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胜利赶走了侵略者,三大战役解放中华大地,一句: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响彻中原,中国,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从封建王朝,跨越到了共和国,有着饱经风霜的故事,但这些风雨,同时也塑造出来了一个强大的,有着千年历史故事的中国。两党作为从平定内乱的北伐战争,为民族而战的抗日战争,后来最终的解放战争,两者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尽管国民党右派在这期间有过残害同胞的举动,但小可觉得这也算是一种历史必然,首先,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故事的民族,几千年来,天下人的生杀之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而作为中华儿女,蒋介石何尝不想这其中的滋味,与封建皇帝相比,蒋介石和他们小可觉得是半斤八两,而且当时的国民党也并非蒋家一家独大,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实际是四大家族相互制约下的国民党,所以总结到底,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与问题。再一个,小可觉得当时也确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在这北伐战争,或者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还是有着不可抹去的功绩,尽管,他的制度并不适合这个社会,这个制度下的社会是不会被中国人民所接受的。把国民党赶出大陆之后,中共并没追至台湾,这其中有一定当时的社会因素,但最重要的毕竟都是一家人,中共也是不愿意与之为敌的。
其实小可觉得,在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从一二年到四九年,中国可以分为两党一奸,一个江湖。两党无可厚非就是国民党,共产党,一奸指的就是背叛国家和民族的汉奸人士,而一个江湖指的就是既不属于两党之中的人士,同时有没有背叛民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为这个国家做着自己的贡献,从能力上来说,王亚樵算是这类人物的代表,这个人起初是响应孙文先生的领导,一三年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一六年讨袁护国运动,他积极宣传,一八年代表南方参加南北议和,二零年反对武人干政,被通缉,逃到上海,二一年在那里组建了斧头帮,他斗倒了黄金荣,杜月笙,为穷人撑腰。二三年刺杀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湖州征兵,与戴笠、胡宗南结为金兰兄弟,二六年北伐战争时期,又积极宣传北伐,二七年,指责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二八年暗杀安徽建设厅长张秋白,三零年暗杀上海招商局总办赵铁桥,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暗杀大王”的称号,三一年六月策划暗杀蒋介石没有成功,同年七月暗杀“财神爷”宋子文,三二年组织锄奸队,同年四月暗杀白川义则(日本战争罪犯),三五年十一月组织暗杀汪精卫没有成功,同年十二月五日,暗杀国民党外交次长唐有壬,三六年十月想着投奔共产党,被戴笠暗杀在了广西。纵观的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和暗杀打交道,虽然自己最后也是死在了这个行当中,但多多少少了解点民国的都知道,孙文何等人物,杜月笙黄金荣何等人物,戴笠胡宗南何等人物,能够在这些人当中周旋,并且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不入中共,不服国军,凭着个人能力,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小可之所以把他当做这类人物的代表,那是因为,他在那个时期,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至少只现实中,他有着许多故事,当然,除了他,也还有许多的中华儿女不入党,亦不叛国,他们凭着自己的能力,靠着自己特殊的岗位,守卫着这个国家。其实这一类人物小可分的是比较广泛的,小编觉得类似于老舍,鲁迅,蔡元培,胡适等一批文人,陈建功,苏步青,华罗庚,李四光,竺可桢等一批科学家,张謇,朱葆三、荣德生、叶澄衷、盛宣怀等一批实业救国者,这些人虽然没有成为某党某派的重要人物,但他们依然凭着自己的能力,为这个国家的觉醒和建设,做着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他们的爱国情怀也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说,后来的抗日战争不仅仅是几个政党或者说是几个大人物的胜利,这是一个民族的胜利。
时至今日,再谈及爱国这个词,或许显得有些抽象,毕竟,当下的社会,很少地方需要上阵杀敌,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能过上不为吃喝发愁的生活,那这个时候我们又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呢?小可觉得,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到这个社会的价值和认同感是最有必要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提高社会的价值和认同感,毕竟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是所有人都有空间和能力去推动社会更高层次的进步,所以社会上有着诸多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只要是存在的,就会形成一种比较,这是人们一种智慧的体现,如果没有比较,万物就没有了联系,就不会存在优胜劣汰,那么一切都不相干,社会也不会发展。但也是因为有了比较,也就有了相对性,进而有了差距。既然差距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要学会接受这种差距,摆正自己的价值观,也正应了那句“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没有大的能力,就做一个小角色。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爱国不一定需要怎样的环境,怎样的能力,只要方向是对的,那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所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至少现在看是这样的,从封建的为君死,到后来的为国死,为民死,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用死了,我们还可以为自己,为家人,同样也是为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综上所述,谈及民国,它不应该被遗忘,谈及爱国,它应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