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一包花生米(散文)
上世纪60年代,做小买卖的人家不多,一个小门脸就是一家人糊口的营生。
兴北城不大,却很古老,北平街最繁华的老街。沿街一排都是商铺,这些店面也都很特别,铺和家连为一体,前面是店铺,后面是家,家既是铺,铺也是家。如今,在偏远的城镇还能见到这样的家庭式商铺。
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上街道玩耍。铁蛋独自一人来到北平街,他看见一个宽门小铺面,店面里一位老者在卖小食品,精致的食品柜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食品,孩子眼睛有准星似的紧盯着油炸花生米,在阳光下散出诱人的香味,小孩一边看,一边馋得流口水。捏捏口袋里的钱,怯生地向摊位靠近,靠近。最后勇敢地举起手中的钱,递到老者的面前。“买2元花生米”。声音很小,是从两唇间挤出来一样,老者勉强听见。
老者接过钱,5元钱,一条小黄鱼。上下打量着那个满面脏兮兮的小孩,心里顿生猜疑。这钱可不是小数字,不会是偷拿家里的钱吧。老者的脸上堆着商人惯常的笑容,说:“家人让你来的?家里来客人啦。”
孩子不会说谎,一句话问得无言回答,迟疑片刻,僵硬地还是点了点头。
那个年代普通人家都不富裕,买零食花几毛钱多些。孩子怯生生地垂下眼帘,不敢正眼看那个让人生厌的老头,却又刻意掩饰内心偷拿家里钱的胆怯,两只脏兮兮的小手不停摆弄着衣角。那位老者看懂了孩子的心,这桩买卖并非家长安排。
那时,父母很少陪孩子上街,既怕孩子嘴馋,买吃的;又怕孩子手痒,要玩具。每一分钱都有计划和安排,囊中羞涩会让孩子没面子,父母脸也少了光彩。这样年龄的孩子上街买吃食,多数都由家长陪同。
有钱不买便宜嘴。东西买贵了,明天还能使用;买零食吃完,明天什么也留不下。这是那个年代人的流行消费观,5元钱是一般家庭一个星期的菜钱。
老者脸上依然挂着笑地说,“那我见见你家大人好不”。
老者包好花生米,拿上5块钱和要找的零钱。
老者侧前半步走,铁蛋拖后一步跟着,两只脚很不情愿,但又不能不跟着往前挪。他想转身跑掉,钱还在老者手里捏着。心里想说,我不买了,不吃了,把钱还我。心里又寻思,回家肯定挨打,轻也是一顿责骂,不大工夫,来到了铁蛋家门前。
门敞开着,铁蛋妈坐在门口摘菜。“他婶子,这是你家的孩子吧?”老者闪出半边身子,给铁蛋一个不情愿的亮相。“这,你孩子买的油炸花生豆,”老者递过一包油炸花生米。“啊——不年不节,没让他买”。“没啥,小孩子都一样,喜爱吃个零嘴。”老者打着圆场,铁蛋妈数落着小孩子不懂事,算是赔情。
老者说着话,又把钱递到家长手里,顺手抓出10多粒油炸花生米,塞到孩子手里。转身,他走了。一趟辛苦,一分钱没赚。他没让孩子身上的“错”延续,救赎一个顽童的心灵。孩子的成长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错误也在生长。小错误会在孩子心里萌动,发芽,你把它掐灭了,孩子就告别了邪念。
不能赚的钱,绝不伸手,那是一种境界。今天的经营方略,只要有一丁点机会,赚钱绝不会放弃,两种观念天壤之别。还孩子一个干净的心灵空间比赚钱更重要。
不能拿孩子的错赚钱,商家的良心不能卖。这也许是那一位老者的信条。偷拿家里的钱是小孩子常犯的错。自那件以后,铁蛋在家里,见到摆在明面上的钱,他再也不伸手了。那老者一次没有成交的买卖,永远在铁蛋心里留下了记忆。
卖花生米的老人早已作古,他慈祥的模样,那能穿透人心的眼神,像是还在眼前,就如同发生在昨天。他的故事还让人记在心里,2元的花生米,有着金钱所不能衡量出来的价值。卖花生米的老人,没有赚到钱,赢的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