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五年】看电影(随笔)
周末,在西安读大二的儿子从网上买了两张电影票说:“周六,你带姥姥去看电影吧,新上映的《白蛇缘起》,票房不错,应该适合你看。”“你在网上买的票,我到咱们这儿电影院怎么进去,又没有票?”“我把序列号和验证码发给你,到了电影院找前台就行了”。周六下午,带着妈妈去看电影。根据儿子说的地址寻去,远远看见“金棕榈影城”几个金黄色铜字。按照电影院前台服务员的提示把序列号和验证码输入取票机屏幕,两张电影票自动从取票机出口弹出。
通过检票口,“L”型走廊铺着厚厚的地毯,紫色、蓝色、红色灯光交汇营造出温馨浪漫氛围,一张张精彩绝伦的电影宣传海报夺人眼球。坐在舒适的座椅上,看着宽大的屏幕等待电影放映的一刹那,想起了小时候看电影的情景。
在物质匮乏的70年代、80年代,露天电影是农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看电影成了农村人一件乐事,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今天晚上有电影”的信息经孩子们的传播,不久从村东头到西头,南头到北头,人尽皆知。放电影的地点一般选在打麦场、晒谷场、学校操场。孩子们早早的搬着凳子、椅子抢占地盘,有的在地上画圈,要抢到中间黄金地段,时间要早,出手要快。潦草地吃完晚饭,爷爷奶奶领着孙子孙女、姐姐哥哥带着弟弟妹妹,三五成群结伴赶赴几里、甚至十几里以外看电影。
那时,屏幕一般是用四根绳子拴在两旁的树上。夜幕降临,胶片在电影放映员均速转动下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屏幕上出现画面时,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喧闹的人群立刻安静了下来,电影开映。
看露天电影,夏天要遭受蚊虫叮咬,冬天要忍受凌冽寒风,最怕的要数下雨吧。如果突降大雨,凳子的磕碰声、孩子的哭叫声、踩踏的叫骂声,声声不绝。不多时,观看电影的人作鸟兽散,慌张而又狼狈的逃向村庄,只留下一片狼藉。儿时看电影的场景记忆深刻,能记住的电影却寥寥无几,仅有《少林寺》、《地道战》、《英雄儿女》等为数不多的几部。记忆最深的是两部电影中间的插片,动画版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至今仍然时常在耳边回响。
到了90年代,电影也从露天走进了影院。拿着购买的电影票,按图索骥,根据票上的号码找到自己的座位,将活板放下坐上。看电影的人们陆陆续续走进电影院,整个电影院人声鼎沸、纷乱、嘈杂。当第一遍清脆的铃声响起,大家开始目不转睛地盯着前面那块神奇的白幕。随着开演的铃声响起,电影院里一片漆黑,伴着激动人心的音乐展现着一个生动的画面,电影开映。
90年代的电影无论是视觉还是音效都比70年代电影有了很大的改观,也比较注重宣传。记得有部台湾电影叫《妈妈再爱我一次》。未放映前,同学们疯传这部电影多么多么感人,得带上手绢去看。结果全班倾巢出动。当电影播到母子分离,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响起,影院里哭声一片,真真赚足了影迷们的眼泪。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日益多样、丰富多彩。VCD、DVD、电脑不断更新换代,家庭影院的出现,电视剧的应接不暇,网络的多姿多彩,去电影院看电影成了过去式。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乐里、在教育子女的焦虑中、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对电影和电影院仍停留于过去的认识。20年了没去过电影院,没看过电影,即使2D、3D、4D电影风靡,从未动心。
如今,携老母亲走进电影院,温馨的氛围、整洁的场地、舒适的座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我对电影有了重新的认识。电影《白蛇缘起》,依据“白蛇传”故事背景,融入了《捕蛇者说》。讲述了白素贞在五百年前与许仙的前身阿宣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唯美细腻的风景,美轮美奂的画面,惊心动魄的对决、气势磅礴的场面、惊险刺激的视觉为我们呈上一席丰盛的文化大餐。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动漫可以这么逼真,原来白蛇可以这么呈现,原来电影可以这么演绎!
纵观电影发展过程,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屏幕到宽屏环屏,从露天到室内,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音效、视觉效果日趋精彩绝伦。通过电影的变迁过程,反映出了科技的发展,文化活动的多姿多彩,生活水平的节节攀升,也体现出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更折射出了时代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感恩美好时代,感恩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