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他日遭逢记车笠,少年诗酒满江湖(赏析) ——吴敏树和毛西垣的友情
10、北漂
1852年,吴敏树第四次来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未考取,在京城呆了一整年,直到1853年六月间才回到湖南老家。
毛西垣在1852年也来到京城,同样没考取进士。西垣遂应邀赴馆即墨,五月十二日出永定门。
吴敏树在永定门送别西垣,正此时,吴敏树的家书也到了,遂赋诗一首,诗曰:阴云千里入行輈,望断莱阳海角头。等是未归犹此别,独还孤寓为谁留。馆人忽报家书至,安字从教客泪收。却看封题逾两月,天涯鱼雁重人愁。
吴敏树说,我一个人回到寓所孤单单的,这空铺为谁留着啊?
意犹未尽,吴敏树又赋诗一首《西垣就馆即墨送之》,诗曰:老来战文苦自壮,伏波据鞍同一量。倒戈失意转奔驱,跕跕飞鸢五溪上。齐年相看若临镜,白发衰翁愁面向。今朝却要舍我去,各身已只何由两。客中送客古所悲,况我与君今别离。穷山僻海无相伴,孤馆残灯更对谁。冲尘触热复何道,平生四方拾行稿。走穷天地使眼宽,吊尽英雄得诗好。田单古来真丈夫,火牛一纵燕师无。凭将深计收齐国,坐使奇才困望诸。时危壮士思荷殳,粤岭狂盗稽天诛。君行即墨荒城里,慷慨应怀良将图。
这时,平地突起波澜,天国战火烧得炽热,他们在人生的晚年遇上了战乱。
吴敏树说,今天你就要舍我而去,我们各自变得孤单起来何来成双。客舍中送客是自古以来的悲事,何况我们今天就要分别。穷山僻海谁来做伴,孤馆残灯对着谁看?
西垣到了即墨,寄来闻雁二绝句,吴敏树赋诗一首作答,这时他们的家乡岳州已经沦陷,诗曰:不为人言只浪惊,南中何地莫须兵。君家音信凭谁报,海角城边有雁声。
1852年,西垣弟子唐鄂生炯孝廉以元遗山诗注本见请吴敏树因赠二首,其二曰:尊公硕宿负文章,才子人呼小凤凰。早自趋庭吟玉案,近从吾友得奚囊。问交未觉分张夏,缚律由来薄李王。老我纵横无气力,看君飞步酌天浆。
吴敏树说,你们老师西垣是个有名望的前辈,具有写文章的天分,在才子堆里人们都称呼他为小凤凰。
11、毛西垣死了
1853年九月十四日,吴敏树的好友毛西垣病故。
华容人熊秋佩和吴敏树亲家王云湖来吊唁毛西垣,住在吴敏树家里,夜里,三人挑灯饮酒,诉说着世事艰难,王云湖取下帽子,头发都花白了,还不显老。
十月二十九日,友人吴敏树恭谨地用应时的美味和清酒致祭于西垣老兄的灵柩前。作文《祭毛西垣文》。
冬,作文《毛西垣墓志铭》,记述好友毛西垣仕途上坎坷的一生。
吴敏树对他的孤子学敦说:“你父亲应当以诗传后的,我知道他,不是我谁来铭刻你父亲坟墓?你可准备石头等待。”
吴敏树在墓志铭里说:西原为诗,早得于天,而晚成愈高。自其八九岁时,父师试以诗,即成数十章不休,其词往往传人口……我固知君不亡,人或谓我言狂,孰不有文词,而君之为者良。嗟夫!其传则吾知之矣,而独悲其生世之不偿。
中间省略的文字,全是吴敏树叙述西垣的诗从一个少年到去世时,是如何成熟的,大抵是苦难的经历造就了他。
好友毛西垣去世,为他编辑诗集,写序言《毛西垣诗序》,吴敏树说,他的诗多得于远行寄居异乡、背离老家荒凉冷落之时,他的诗意气情感于中而发之于外,不可禁阻制约而有作者,所以他写的诗极少而可传世。
这是吴敏树给西垣诗下的一个结论,虽然少,但是精,可以传世。
吴敏树说:“窃见西垣负绮艳雄宕聪明妙解之才,出而视当世之人,罕能与俪者。”
1854年某日,在平江寺洞逃难的吴敏树又想起了好友毛西垣,遂赋诗《哭西垣二首》,诗曰:(1)自我失西垣,辄欲断为诗。所以铭祭外,久无哭君词。今兹避地日,赋诗强自怡。敢作薄陋语,深山中哭之。君才既天与,君命亦天为。校官不得作,文采一世奇。嗟君乃前死,不见今乱离。若使君更在,辛苦忧妻儿。(2)陶公乐天人,亦自责其儿。君正坐此累,每自憎儿痴。置妾颇颜红,白头人欲嗤。妾儿又不育,久畏令君知。嗟今复何为,一切弃绝之。又复忍弃我,入梦来无时。平生事多同,而最同于诗。作诗以哭君,君死当告谁。
吴敏树说,我在深山中痛哭西垣,西垣的文才是上天给的,西垣的命也是上天安排的。学官是学不来的,他的文采是当世神奇。西垣又忍心离开了我,进入我梦境也无定时。平时我俩有诸多爱好,二人最喜爱的还是诗。我写这首诗用于哭祭西垣,西垣死了,我的心里话再去告诉谁听?
1855年,西垣死去两年了,吴敏树说,战乱之苦,未觉得西垣之死可哀,遂赋诗一首,诗曰:(1)狼狈烽烟地,谁看宿草坟。有生长苦寇,无泪更哀君。落叶随寒雨,狂飙搅夜云。悲歌声独绝,难遣故人闻。(2)翻覆人间事,犹愁子得知。兵缠家未保,妾去鬼应悲。贵贱原无问,存亡偶异期。向来身世意,辛苦费猜疑。
吴敏树说,战乱之苦,无泪可流,西垣啊,还是哀叹你!这里还有贵贱吗,阴阳相隔原是瞬间可发生的事。
1856年中秋夜,吴敏树赋诗《中秋夜坐兼忆亡友西垣》,诗曰:旱年秋半尚骄阳,无露多风夜不凉。坐对青天看佳月,似闻寒雨送啼螀。
1858年,吴敏树经过西垣老家,就在他家睡了一夜,赋诗曰:一世遂为别,百年长独嗟。乱离儿女在,今夜宿君家。
西垣在贵州苗寨写了一百多首竹枝词,大多写当地男女爱情生活和风俗人情故事,吴敏树为亡友编成书刊印面世,并写了一篇《书毛西垣黔苗竹枝词后》。
这篇后记说:……观是词者,当以谓西垣才思艳逸,虽苗俗荒恶,而称之柔冶佚愉,其词朴秀若天成,得古歌谣之意。又以谓荒裔生野睢盱怪奇可喜愕之态,人所希闻见,今皆若见其人跳舞叫啸于前,是方志所不能详,绘画者所不及。而观其深者,则以叹夫词人,才士穷老孤羁无聊遣寄之所作,若将以为乐,而益知其悲也……
吴敏树在这里肯定西垣竹枝词优秀的文笔,又说,这些苗民风俗是方志不记,绘画不载的,西垣的竹枝词正好写下它。
那些风俗带有淫荡猥亵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诗记载下来呢?
吴敏树以《诗经》为例说,圣人之所以把它写入经书,为什么呢?因为观看那里的风俗而知道治理那里的对策,这是诵诗闻政的道理。
不知过了多少年,又到中秋节了,下雨,吴敏树忽然就想到了1844年和西垣、伯乔中秋夜赏月的情景,他有一联诗说“看人饮酒已无月,与子言愁赖有诗”,遂赋诗一首,诗曰:灯花红穗影缸池,冉冉樨香乍觉时。小病心情思看月,晚凉天气坐哦诗。扫云有帚旋挥罢,断酒当杯欲饮疑。何处何年人已远,洞庭秋夜可无思。
吴敏树劝自己说,何处何年人已走远,在洞庭秋夜可不要想他啊。
说归说,吴敏树只要不死,就时时会想起西垣这个苦难的诗友,1869年,吴敏树已经六十五岁了,西垣也死去十六年之久了,他还在捧着西垣的书看,读过之后赋诗一首,诗曰:断腕残年细字书,挑灯犹记拆封初。故人蚤作千年调,应尽人间纸十年。
说到这里,吴敏树与毛西垣的故事大体上说完了,这一对朋友的友情确实亲密无间,他们是诗友,更是朋友。二人身世不同,西垣贫寒,敏树富有,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不妨碍他们对读书仕进具有相同的看法。他们志趣相投,秉性相似,爱好相同,所以,他们结下的友情具有千古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