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品红楼之薛宝钗的冷暖人生(雅品)
说到薛宝钗,窃以为是《红楼梦》中最难写的一个人物,她的性格很复杂。
薛宝钗,出身皇商,母亲薛姨妈,有一个哥哥薛蟠,绰号“呆霸王”。重点是她与贾宝玉的关系,因为薛姨妈和贾宝玉母亲王夫人亲姊妹的关系,所以薛宝钗和贾宝玉属于“姨表姐弟”的关系。又因为所谓的“金玉良缘”,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陷入了一场三角爱情纠结。
喜欢薛宝钗的人会说,她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而不喜欢她的人会说,她是“任是动人也无情”,薛宝钗的人生是一个冷暖人生。首先是她“冷”的一面:
在《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周瑞家的因问:“不知是个什么海上方儿?姑娘说了,我们也记着,说与人知道,倘遇见这样病,也是行好的事。”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这几乎是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回目。窃以为,作者是有意借助介绍“奇药”的过程,包括“春分的雨水,白露的露,小雪的雪”等等,只是为了突出一个“冷”,她性格里的冷。当然诸如“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芙蓉花,冬天的梅花”,也是为了表现她的“动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回目中,薛姨妈要送宫花给贾府的姑娘们,王夫人推说要留给薛宝钗。薛姨妈回了一句,“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薛宝钗的与众不同,绝不能拿普通女孩的标准或行为来衡量她。
然后是《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旁坐了。王夫人便问:“你从那里来?”宝钗道:“从园里来。”王夫人道:“你从园里来,可见你宝兄弟?”宝钗道:“才倒看见了。他穿了衣服出去了,不知那里去。”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王夫人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
这一章节介绍的是丫鬟金钏不堪忍受被王夫人赶出贾府的羞辱,选择了投井自杀。
我特别认同蒋勋先生的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这一回,会觉得薛宝钗的可怕——她也才是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对于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去表现出的冷漠无情,简直让人不可思议,毛骨悚然。这一章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薛宝钗性格里“冷”的一面,甚至还有她的圆滑。当然,在这一章节中,王夫人表现出的虚伪也让人生厌——更讽刺的是,王夫人每天还是一个念佛的人。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在《红楼梦》“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讯家童”一章中,面对曾经搭救了自己哥哥性命的柳湘莲出家,尤三姐自刎的事情,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薛宝钗的冷,可见一斑。而且我甚至觉得,在这一回中,作者是有意以薛蟠的呆傻,衬托薛宝钗的“聪慧”;以薛蟠的有情有义,来对比薛宝钗的冷漠无情。
然后是她“暖”的一面:
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这一回目,应该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关系的亲密达到了顶峰。
饶是像林黛玉这样孤高自傲、孤芳自赏,心思敏感窄小的人也会成为薛宝钗的“俘虏”,也会对她敞开自己的心扉,更可以看出薛宝钗的出色能力。当然,这一回,我并不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臆测她有别的想法或目的,它就是两个小女孩天然的亲近。无论怎样,薛宝钗毕竟是一个大家闺秀,饱读诗书的十几岁的姑娘。即使面对自己潜在的“情敌”,她也会有意或无意的流漏出自己女孩子的善良、体贴。更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薛宝钗也是人,也有着正常人的七情六欲,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回薛宝钗对林黛玉的关心呵护是正常的感情流露,是薛宝钗温暖一面的体现。
包括《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至晚,宝钗将湘云邀往蘅芜苑安歇去。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他说道:“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一席话提醒了湘云,倒踌蹰起来。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个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我和我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湘云听了,心中自是感服,极赞他想的周到。宝钗又笑道:“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就好叫他们办去的。”湘云忙笑道:“好姐姐,你这样说,倒多心待我了。凭他怎么糊涂,连个好歹也不知,还成个人了?我若不把姐姐当作亲姐姐一样看,上回那些家常话烦难事也不肯尽情告诉你了。”
这一回中,囊中羞涩的史湘云夸下海口要做东道主,晚上被宝钗邀请住到了蘅芜苑。心细的薛宝钗仔细为史湘云分析了她的尴尬处境,史湘云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叔叔家里。每月所用银钱极其有限……薛宝钗不仅设身处地地为史湘云作了考虑,更为她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点,让人感动,让人温暖。试想在那样可能遭到尴尬的情况下,换做任何人遇到薛宝钗那样及时体贴的举动也会被感动温暖的。
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这日宝钗因来瞧黛玉,恰值岫烟也来瞧黛玉,二人在半路相遇。宝钗含笑唤他到跟前,二人同走至一块石壁后,宝钗笑问他:“这天还冷的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岫烟见问,低头不答。宝钗便知道又有了原故,因又笑问道:“必定是这个月的月钱又没得。凤丫头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岫烟道:“他倒想着不错日子给,因姑妈打发人和我说,一个月用不了二两银子,叫我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要使什么,横竖有二姐姐的东西,能着些儿搭着就使了。姐姐想,二姐姐也是个老实人,也不大留心,我使他的东西,他虽不说什么,他那些妈妈丫头,那一个是省事的,那一个是嘴里不尖的?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很使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因一月二两银子还不够使,如今又去了一两。前儿我悄悄的把绵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宝钗道:“我到潇湘馆去。你且回去把那当票叫丫头送来,我那里悄悄的取出来,晚上再悄悄的送给你去,早晚好穿,不然风扇了事大。但不知当在那里了?”岫烟道:“叫作‘恒舒典’,是鼓楼西大街的。”宝钗笑道:“这闹在一家去了。伙计们倘或知道了,好说‘人没过来,衣裳先过来’了。”岫烟听说,便知是他家的本钱,也不觉红了脸一笑,二人走开。
这一段文字,纵使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被宝钗知根知底的话语所感染,所感动。甚至较之帮助当回衣服本身,更令人温暖。这件事情,我也觉得是薛宝钗“暖”的一面。
在小说《红楼梦》中,有一个描写薛宝钗的章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一个印象。
在《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得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这个章节,也有学者考证是暗示了薛宝钗竞选秀女落选的事情,被贾宝玉说到了她的“痛处”……但无论怎样?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薛宝钗真的发怒了,真的生气了。这与许多读者印象里薛宝钗的温文尔雅,温柔大方、圆润周全的处事性格完全不同,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我一直以为,一位好的作家,优秀的作家,即使在面对小说里虚构的人物时,也一定能做到“虚构的真实”,可以将小说里的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曹公由是。所以,即使小说中的薛宝钗再怎么有城府,再怎么表现在众人面前的大智若愚,但当真正触及她的利益,她的痛点时,她也会情不自禁的表现发泄出来。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薛宝钗的命运终究是“冰冷”的。纵然因为“调包计”——值得一提的是,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过程中,纵然使用了“调包计”,也绝对不是王熙凤出的主意。试想,聪明如王熙凤,她是愿意支持“无贪无欲”的林黛玉做未来的“宝二奶奶”和自己争夺掌家权利,还是“心机似海,能力超群”的薛宝钗呢?显然是前者林黛玉,调包计的主谋不可能是王熙凤。而且我甚至大胆揣测,调包计的想法有可能是“花袭人向王夫人出的主意”……薛宝钗如愿嫁给了贾宝玉。但当林黛玉香消玉殒后,贾宝玉早已心如死灰,薛宝钗只是空嫁了一副自己喜欢的皮囊而已。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薛宝钗是那种特别传统固守思想的女子,她从来秉持“女子无才便是德”“学而优则仕”。而反观贾宝玉,他是最反抗儒家礼教束缚的人,他不喜欢读书或者说“八股文”,他不喜欢所谓的“仕途经济”。而且宝玉有一颗普世的仁爱之心,他会为丫鬟金钏的跳井而愧疚自责,悲痛怜悯;他会提醒“画蔷”的戏子龄官及时躲雨,而自己被大雨淋湿;他会细心地讨要妙玉随手丢弃的名贵茶碗,送与贫农刘姥姥……所以即使没有林黛玉,性格观念上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也注定了贾宝玉不可能喜欢薛宝钗。
总的来说,薛宝钗出身于皇商,官宦之家,钟鸣鼎食之家,从小饱读诗书,应该说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应该从小过一种娇生惯养、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可怜她从小丧父,兄傻母弱,家里偌大的一个产业,里里外外,不得不需要她一个女孩子去打理、照料。所以,从小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她性格的冷漠,处事的圆滑、圆润。
《红楼梦》的整体基调就是悲凉的。就像太虚幻境,贾宝玉所饮的茶和酒——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薛宝钗也是众多红楼儿女中的一位悲剧人物。
薛宝钗也是从多红楼儿女中的一位悲剧人物。
小风的悲悯,缘于有一颗细致入微的心,读的仔细,想的周全,不受他人的思想而随流,本心写本意,为小风点赞!
谢谢临雪姐一直以来的关心和鼓励,小风还要向姐多多学习才是,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