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人间暖情”征文】用我的平凡,助你满树繁花(散文)
认识吕含青老师,是源于青海读书。2017年,带着对文字的喜爱,我有幸走进《青海读书》微信群,正好看到《青海青年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在征关于五四的稿件,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匆匆写了一篇随笔《永远的五四》,按照指定的邮箱投了过去。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吕老师的回复,“谢谢刘老师!”一句话,短短几个字,但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其中的被赞赏、被尊重,一股暖流霎时温暖了心房……
能够用最简短的语言打动人心,是一种能力还是人格魅力的折射?带着感动还有一点好奇,我发出了好友请求,很快有了回应,然后就开始了简单的对话。客气的问候后,我很唐突地问道:“吕老师是美女还是帅哥”?她回答说:“我是女的。”风趣智慧的回答让我心里的那点忐忑化为乌有。原来编辑也可以如此平易近人,这是我对她最初的印象。随着交流的增加,我深切感受到,她对工作的态度,是她人格魅力的体现。
吕含青老师1988年出生于河南,2009年考入青海民族大学,2013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西宁,进入青海青年报社工作。《青海青年报》是共青团青海省委领导的机关报,其内容紧跟时代、贴近读者、贴近青年,也是广大读者了解西部,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刚刚进入报社时,她负责排版工作。这个工作与她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根本不搭边,对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切都要从零学习。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面对那一堆机器,真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尽早熟悉照排工序,她积极学习,虚心向别的老师求教,暗暗为自己制定了个“四个用心”,即:用心看,用心学,用心体会,用心操作。老师讲解的时候,她认真做好笔记,方便自己下去后复习巩固;老师操作的时候,她认真观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看老师如何将文件录入计算机,又是怎样将文字进行排版的。如何在计算机上将排好的文字进行校正,如何将准确无误的文件通过照排软件传送到照排控制机。这些程序,对于从没有接触过这行的她来说,简直就是雾里看花。更何况排版时那些标题的设置、字体字号的选择、尺寸大小、行间距离等程序,繁杂琐碎,某一点出错全盘皆输。这还只是最简单的文字处理工作,加上整个版面的设计,彩色图片的穿插等,就更加麻烦了,所以整个过程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要求操作者一定要细心,一丝不苟,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除了面对面的学习,她还主动查阅资料,上机熟悉程序,一点一点学习操作,在机子上常常一鼓捣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都忘了吃饭,等到其他老师回来才发现自己错过了饭点,简单对付一口,又重新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她终于可以单独上机操作了,但由于经验不足,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即便如此,她依然从不气馁,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一个月内完全熟练地掌握了照排技术,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独当一面,获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尽管如此认真,依然有些问题难以预料,因为那个时候,排好的报纸是在《青海日报》印刷厂印刷的,连好的版子要拷到u盘里,再送到印刷厂,每次她和同事从印刷厂出来准备回家时,印刷厂的老师就打电话说版子有问题,让他们拿回报社修改,修改完再送回去。无奈她只好又返回报社,从印刷厂到报社需要十分钟,来回就是二十分钟,拿回版子又重新校对修改。时间久了,她也不知道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多少次。
正当她在照排岗位上做得如鱼得水时,2016年,由于工作需要,她的工作有了变动,负责文艺副刊的文字编辑工作。对于这样的变动,她欣然接受。当然,这对她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文字编辑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要有过硬的文字校对能力和丰富的平面设计能力。为此,她又开始重新学习,每天坚持看一个小时的文学书籍。诗歌的凝练,散文的生动,小说的曲折,都用心学习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将它们运用到编辑工作中去。稿件众多,甄选编辑,是她的最重要的任务。她明白,每一份来搞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但不可能所有稿件都符合要求,或者字数超出版面,或者叙述语言不容易被读者接受,个别还有错别字,因此对每一篇要采用的稿件,都要认真审阅,确保遣词造句的准确无误,保证语言文字通达、逻辑严密。有时候为了揣摩作者的用词意图,一个字一个词都要反复琢磨、润色加工。她清楚,文艺副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只有高扬时代的主旋律,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在选用内容上慎之又慎,尽量发掘那些构思新颖、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唯美,能够带给人愉悦的文字。当然,副刊的版面设计也很重要,既要符合文艺特色,又不能日日重复单一,体现一份报纸的特有风格。为此,她努力学习,从底纹、花边、艺术字等装饰手法的运用,到版面内容的可读性、美观性,刻苦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请教老师,然后自己一点点在实践中体会,做到精美大气,充分展示副刊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不知疲倦地为每一篇文章修枝剪叶,用自己的真情,把一粒粒平凡的种子培育成满树繁花,散发出特有的芬芳馥郁。两年来,经她编辑的稿件就有三四百篇。这么多稿件,审阅、修改、排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具体计算的。正是因为她的鼓励,让好多文学爱好者增强了写作信心,写出了更多更好的作品,从而成功加入了青海省作家协会,为放飞文字梦想插上了翅膀。
在平凡的岗位上,甘为他人做嫁衣,为繁荣青海文艺创作默默奉献着,这不正是她人格魅力的体现吗?不正是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吗?在平凡中静静修炼,用自己的真诚,助作者满树繁花,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