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父母的世界,很小(随笔)
时下朋友圈里一个视频《啥是佩奇》一夜爆红,令许多人唏嘘不已。
爷爷都盼望孙子回家过年,已成年俗里的一件大事。对于一位深山里的留守爷爷而言,则是一项天大的事儿。
眼看着临近年关,爷爷拿起功能机给城里的小孙子打电话:“过年你要啥,我给你准备!”
小孙子不假思索:“佩奇!”
爷爷心想:小孙子能跟我要新年礼物,真好!遗憾的是,他还没来得及细问小孙子,电话信号就中断了。爷爷在这头不停地变换姿势、调整角度,嘴里还在一个劲地“喂——喂——”可对方无人说话,他无奈地深叹了一口气,接着就下了山,他逢人就打听:“啥是佩奇?”
可无人知道啥是佩奇?
爷爷想起了家中柜子里的那本泛黄的新华字典,打开查阅关于“佩奇”一词的解释,有“佩戴”一词,就是没有“佩奇”这个词语。
他在屋子里背着手来回踱着步,嘴里念叨着:“啥是佩奇?啥事佩奇?”
忽然,灵光一闪,去村里的小卖部问问,或许有个结果。他三步做两步去了小卖部,瞪大眼睛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了一款“佩琪”洗发水,他眼前一亮,可细细一看,“佩琪”的“琪”与“佩奇”的“奇”不同,一字之差,大不相同了。他刚刚燃烧起来的兴奋劲,片刻间就熄灭了。
可爷爷并不放弃,他去问村里的娃娃,去村里广播站的大喇叭上求助,甚至向棋艺大师张大哥求助。然而,各人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名叫“张佩奇”的小伙,昵称为“佩奇”的网红主播……他想:小孙子肯定要的不是这样的“佩奇”。
爷爷百思不得其解,坐在门槛上直发呆。突然,他想起该去求助一个人——老三媳妇,她在大城市里当过保姆见识多。
“佩奇是一只猪,一只粉色的猪。”
“哈哈,原来是一头猪啊!这好办!这好办!”爷爷兴奋得跟小孩子一样。他回了家拿着红油漆冲向猪圈,准备让圈里的大黑猪摇身一变成粉色猪。
爷爷的举动,令老三媳妇啼笑皆非,急忙拦住他,“佩奇不是一只真猪,是一只长得有点像鼓风机的猪。”
听了老三媳妇的一句话,爷爷立刻开启了“造猪”模式:锯木头、画轮廓、凿猪样,一时间,锤子、锯子、电焊齐上阵,各自发力,最终形成了合力,爷爷牌佩奇——“硬核鼓风机佩奇”,闪亮登场了。爷爷开心地笑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要给小孙子一个大大的惊喜!
爷爷因小孙子不经意的一句话,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让孩子能够开心。
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有时我们顺嘴的一句话,父母就会竭尽全力地为我们创设着惊喜。
有一个视频:儿子说自己今年过年不能回老家陪父母过年了,老父亲立刻挑着沉甸甸的过年的东西,倒了几次车,去儿子的城市,跋山涉水就只为看上儿子一眼。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元宵,不论我什么时候我说想吃元宵了,父母便会挤时间,哪怕晚上加班做。母亲做好端来,用叉子或者筷子插上一只元宵,然后吹一吹,不烫了,才喂给我吃,我说:“您也吃啊!”母亲微笑着说:“我不爱吃这个,太甜了。”我信以为真,就只顾自己大快朵颐起来。
开学了,我背着行囊,装着母亲沉甸甸的爱。母亲做的土豆叉叉,包裹着母亲丝丝缕缕的爱。
每次我回家,母亲都不让我动弹,一碗、一碟、一盘端到了饭桌上,不停地给我夹肉、夹菜。看着碗里的小山,我又喜又怕。饭后,我去洗碗,母亲总说:“你去陪你爸聊天、看电视、吃水果,我两下就洗完了。”
如今为人父母,才知道不是母亲不爱吃元宵,是想让我多吃点。
好久没有陪父亲聊天,听他的故事了;很长时间没有听母亲絮絮叨叨了,吃她亲手做的饭菜了。
听着,听着,父母渐渐地变老了。
真是母女连心、心有灵犀,我刚想着回家看看母亲,十时许听到了母亲的敲门声。一开门见到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母亲,我欣喜万分,紧紧搂着母亲转了几个圈。吃完饭后,我陪母亲一起去超市购物,母亲想吃锅巴,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征询我的意见。我有些惊讶,这不和我小时候的看母亲的神态一模一样吗?
我笑着说:“您喜欢吃什么就拿什么,只管往购物筐里放!”
母亲笑得像个孩子,我特意去那边给母亲拿了一包元宵放进筐里。
我希望母亲能在我家过春节,她说我有这个心意就行了。她放不下家里的许多事,还是执意要回家去。
次日,我望着母亲离开时的蹒跚的背影,心上飘过几个字:一生只为儿女,父母的世界,真的很小、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