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怎样获取细节(随笔·家园)
今天讲怎样获取细节。
为了进一步讲清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为什么要获取细节?或者换句话说,叫一篇文章里,为什么要有细节?这个提问看似一句费话,实则大为实用。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在担任江山评论员的时候,就要经常阅读文友们的作品。罗列下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精彩、精妙、拍案叫好。这类作品,无疑属于优秀之列。二、首尾都好,中间略差。差的部分,主要是内容不足。也就是先贤们所说的,猪肚里的货不多。三、题材好,可惜,只有情节,没有细节,且个人的观点居多。我称这类作品属散文或随笔。还没有达到小说的范畴。那么,何为小说的范畴呢?三要素一个都不能少。那就是,人物、环境、情节。三者有机结合,方能称之为小说。小说,一般都是开篇定基调,中间发展,结尾呼应。
那么,如何能避免二三两种现象呢?还是老一套,多读多写多看。这里,我还加一多,就是多悟。只有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是最牢靠的。为何要这样说?因为这有个层次问题。什么层次?就是高度的问题。象鲁迅文学培训班,它为何分初级?中级?高级?就是一个层次的划分。我曾说过,倘有人系统地学习了江山夜校的讲座,就可造就出一个作家来。为什么?那些讲座,都是前辈们的经验总结。而结果呢?似乎成功者寥寥。这就是层次。如山地的“主题泄气”,又有几人能注重?
扯远了,再说细节问题。
我在读到二三类小说时,心中就在呐喊,这里该加点细节,这里该减去一点闲笔。说到这儿,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老实说,这也是层次问题!而这样的呐喊,都是在我一日一篇中垒积起来的经验!
说了这多,下面回到主题:怎样获取细节?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来回放一下我的另一篇随笔:《细节从哪里来?》。这篇随笔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叫“就从你熟悉中来!从你的真情实感中来!”随笔中举了“接客”这个事例。如我们要写“接客”,那么,接客者的亲身经历就是情节。就是细节!为何这样说呢?有过这方面经历的人都知道,七十年代去接客,或叫“安信”,也就是通知的意思,大多是深更半夜。怎么走?七十年代高级一点的,是提盏马灯。天晴好说,路虽为土路,可喜月朗星疏,没得多大障碍。天色下雨起风,这马灯还能承受得住?黑灯瞎火,大雨磅礴,道路泥泞,怎么走?乡村人多信鬼神。电闪雷鸣下,看到前面有黑影,接客人会是个什么反应?现在来设想一下那样的场景,是不会感到毛骨悚然?写出这些,就是细节,就是真情实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经历,能写出感人的文字来?
当然,搞乡土题材的人,不能只熟悉这一点,还有诸多方面都要熟悉。比如坐席。并非你坐在哪里,就是哪里。它有主次之分。当然,这是指方桌,八人一席。分清了这些,还要注意筷子的安放,桌上的菜,哪碗先动?哪碗后动?一张桌上,为何要指定一个席长?就是起这个作用。乡村人却不叫席长,叫带壶的。就是负责斟酒、端菜。为何叫带壶的呢?因为当时所喝的酒,都为散装酒,酒用另一器皿装着,不象后来,用瓶装。后来用瓶装酒,才盛行叫席长。看看,席上的称谓变换,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那么菜呢?也不能乱放,都各有讲究。我有一则小文,叫《新生活》,内里就讲了放菜的事,有兴趣的人可去看一下。十碗菜放完,虽是满桌,却多一碗嫌多,少一碗嫌少。而这些的描写,都建立在一个字上:熟!只有熟了,写起来才顺溜,才不会被人嘲笑说,犯了常识性错误。
以上所说,都是建立在熟上。那么,还有没有其它可配利用的呢?有,那就是想象。又叫合理的想象。
这里试举一例。
如小小说《调动》。
类似这样的题材,很容易流于表面,怎么去写?把握一点:情节说话。
比如开篇就写:见队上活路不多,父亲向队长请了个假,说要去盘帐。下面就写队长的反应。
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团结。
当然,这是指队长一方。父亲一方呢?反正我都要走了,何必与你去计较这些?队长感动了,父亲也高兴了。
有心人自然会想,父亲为何这时要去盘帐?这也叫设下了悬念。
父亲在家,母亲当然高兴,结果?象什么噘嘴鼓眼,都说明了母亲的不满。这一连串有关母亲的描写,是不事先设计好了呢?老实说,没有。只是写到这里,感觉该这样写。而这,就是合理的想象。
再后来,队长的一句,你瞒得我们好苦!才点出了调动的事。还有另一句,这都是哥几个凑钱搞的。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管教之严,从不乱花公家一分钱。后来又有父亲的值不得一说,队长却大张旗鼓。两相对比,队长与父亲这两个人物,也就立起来了。当然,这里还透露出父亲的心机深沉。
对于《调动》,别人如何去评?我不知,个人比较满意即可。
写到这里,这则随笔也要收尾了。
那么,怎样获取细节呢?
从熟悉中获取!还加一句,从熟悉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来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