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轻舞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轻舞】大禹与蒙山(随笔)

编辑推荐 【轻舞】大禹与蒙山(随笔)


作者:东岳雨石 童生,72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582发表时间:2019-01-28 09:42:04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何为荐禹于天,为嗣?就说立大禹为储君太子,嗣者,子也。
   以上统一的记载“阳城”,阳城是哪里呢?在周武王建立大周朝时,有一个古老方国叫阳国,此国地域在沂蒙山区,就是现在的沂南县,民国以前没有沂南县,这片区域属于沂水和蒙阴辖区。
   《左传》载:“闵公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明清时期阳国地域在沂水县,《山东通志》载:“沂水县(阳国)在县境古阳国,春秋闵公二年齐人迁阳是也。”
   当舜崩了,大禹回到阳都,史料记载是避舜之子商均,表面是这样,其实这内里包含着玄机。天子新崩,诸侯群龙无首,局势迷茫莫测,作为大禹是司空长官,又是东夷族的大酋长,他要避商均的话,他能去哪儿呢?他只有一个唯一的地方,那就是他的根据地老家。只有在老家,他才会有兵卒和实力,才是雄踞一方的大诸侯。大禹的家就是沂蒙山区,他的出生地在哪儿呢?在东蒙山。蒙山是太皞家族后裔主祭的神山,是启蒙文明里程的记念碑,在这里有着和他精神相融,血脉相系的神龟。崇伯鲧就把家安置在了这个山区内,鲧去治水,一去九年,舍家撇业,最终没有成功,反落了一个被斩之刑。
   鲧是正宗龙脉贵族,受封崇伯,何为崇啊?有人解释说是嵩山的别称,受封河南一带,笔者认为不对!五岳之中以泰山为尊,鲧是东夷族首领,应是比之泰岱来封的,实则泰山和东夷族相依就是崇的封号意义。
   鲧是太皞后裔,《周礼·夏官·庾人》载:“马八尺曰龙。龙就是鲧。”《山海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龙族,鱼系水之物;还有一个写法“鮌”是鱼从玄,玄是北方之水;颛顼为北方之神,玄冥辅之,义含乃颛顼之后。《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国语·晋语四》、《世本》原著载“少典娶于有蟜氏女,分别生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黄帝祖母华胥氏。”《帝系谱》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有蟜氏为妃,生炎黄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公孙勗,以公孙勗嗣少典国君,世为少典氏。”大禹在鲧的家族里,就是龙族,太皞后裔祭祀的东蒙山就是他的家。
   鲧是最有资格做天子,他自己也很自负,无奈,天运没有选择他。
   鲧被他的政敌和情敌逼迫,本来是要回到家东蒙山的,怎奈祝融早阻住了他回家的道路,一路追杀他到羽山,离东蒙山不远的南边一座山上被害了。鲧死后化为三足鳖,实乃鳖龟一体,玄乃北方之水,鳖鼋乃龟属。鲧死原形就是鼋龟之属,现出颛顼乃北方之神,玄冥辅之,颛顼是鲧之祖;轩辕,音玄鼋,实乃一体;轩辕黄帝是颛顼祖,是龟鼋文化血脉一体传承,作为龟蒙山,它本是太皞发祥之地,又是八卦诞生之处,那么作为东夷族的鲧,他能不依东蒙龟山之地当作他部落的居地么?历史上有鲧始创都城之说,在蒙阴之地被称为城的地方和村名太多了!
   《书·舜典》载:“殛鲧于羽山。”《左传》昭公七年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国语·晋语八》载:“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乃音)以入于羽渊。”
   鲧死后没入水化作三足龟,名“乃音,一个能下边三个点,不是\\\'熊’字。”三足龟,也叫三足鳖、三足鼋,是象征鲧的原形是玄鼋,既“轩辕”的含意;又义含龟与蛇交,老婆和别人过,戴绿帽的讽刺含义。三足鳖,也是无能的残缺之意,鲧生育有缺陷?
   羽山距离临沭县城约五十华里,山上的殛鲧泉,水淙淙,四季不涸。
   阳城是大禹的族群根据地,大禹继位后,在东蒙山召集了一次诸侯大会,当时东蒙山因为要定时祭祀,也称“龟祭山”或者“祭龟山”,大禹只有在这里才有号召力,因为,这儿是伏羲氏太皞创八卦启蒙圣地,在这儿召集天下诸侯,最能表示出自己显赫非凡的太皞后裔的身份。
   根本就不是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会稽山,原名苗山,又名茅山、防山、栋山,衡山、宛委山、镇山。这座山在江南,远古属于百越荒蛮之地;在大禹之前,没有一点重大历史意义;不像东蒙山是太皞后裔风姓家族,专祭的一座大山,是太皞出生、居住、发明八卦;发明豢养禽畜圣地家宅。不论是谁细想一下,大禹在东蒙山召集诸侯有意义呢?还是跑到江南苗山去召集诸侯有意义?当然,还是在东蒙山最有意义。
    《诗经·鲁颂·閟宫》载:“泰山岩岩,鲁邦所展,奄有龟蒙,遂荒大东。”《尚书·禹贡》载:“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楚辞·天问》云“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史记·夏本纪》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索隐》云:“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
   蒙山,又名东蒙山,东山,云蒙山、龟山、龟蒙顶、大山、亚岱山等;《山东省临沂地方名志》记载:“蒙山,东蒙山,大山,也名\\\'会稽山、涂山’”看来,此山名讳音内有深意,“会”字在这山名念时,不念hui汇音;也不念kuai快音,只念gui龟音。所以就念“会稽山\\\'龟祭山’”音。会稽山其实名为龟祭山,在民清时民间人说蒙阴县别名叫“祭龟县”,这个称法我是听老人们传下来的,这种称法,不是没有根源的空穴来风,颛臾国主祭蒙山龟蒙顶巨岩龟,不就是此称法的来历吗?由此看,“会稽山”就是“东蒙山”。《左传·僖公四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颛臾方国是专职主祭东蒙山的一个小诸侯国,而且,这个国是风姓太皞氏族。
     在夏朝时期,还有一个方国叫“有施国”是夏桀天子的王妃名叫妹喜,是个妖媚淫荡之人。《国语·晋语》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嬉女焉;妺嬉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太平御览·卷一三五》引国语载:“桀伐蒙山得美女妺嬉。”《帝王世纪》载:“夏桀妃为蒙山有施氏之女。”三国韦昭注云:“有施国。嬉姓。”
     有人认为有蒙山国,笔者不认为有此国,在蒙山附近只有有施国,而没有蒙山国,只是有施国拥有蒙山这座大山部分,所以,以山代称为蒙山之国。蒙山之名,是启蒙的用意,是开启中华文明的始点,所以称蒙,而不是因为有蒙山国才得名蒙名;而是有施氏倚仗蒙山之名才沾其荣光代称蒙山国,是先有蒙山之名,后有有施氏假名之事。
     桀伐有施氏时期,桀在斟寻之地,也在蒙山附近,桀十三年迁都河南。《竹书纪年·夏后氏》今本载:“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寻”;“十三年,迁于河南。”
   东蒙山上有一座庙叫雨王庙,这是不对的,应该是禹王庙,而不是雨王庙,雨王一称是毫无道理,若说禹王才是有根有源。有人说是臾王庙,也是毫无道理,颛臾不是王爵,他也没有什么利民的大功绩,是禹王庙才是正确的。
   据《吴越春秋》载:“凡从太伯至寿梦之世,与中国时通朝会。”;“寿梦元年,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鲁成公会于钟离,深问周公礼乐,成公悉为陈前王之礼乐,因为咏歌三代之风,寿梦曰:\\\'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因叹而去,曰:\\\'於乎哉!礼也!’”这是首次记载南方方国和中原交往的事,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五百八十五年。寿梦看到鲁成公给他详解的中国礼仪,表示了这样一个态度。《竹书纪年》今本载:“大禹至桀十七世,四百七十一年;自商汤至纣王,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自大禹至寿梦合计为一千五百五十二年,才有首次记载江南吴国过江和中原交往。那时的江南蒙蛮之地,在大禹时期越地更是荒蛮,实难相信大禹在苗山召集诸侯。这个时间距离大禹时期也有一千五百多年,通过这个事情足以说明,江南在大禹时期还是非常荒蛮之地,大禹是东夷人,能跑到江南荒蛮之地去号召诸侯吗?这纯粹就是天大的历史错误。《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
      ​​从道理上讲,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禹在会稽山号召诸侯的历史错误呢?笔者认为有四个历史原因造成了这个天大的历史错误。
   一者:是越王勾践有意为之;二者:是山和山的名称音同造成了潜移默化;三者:是自春秋末期颛臾国灭亡,东蒙山失去祭祀所致;四者:是文人只知抄袭,而不去详考,造成了这样的千古天大错误。
   会稽山按《吴越春秋》载是大禹登苗山,召集诸侯,而改名会稽山。
   会稽山只所以名震天下,并非因大禹在此召集诸侯和葬于此山,实则是勾践被吴国败后养锐此山,卧薪尝胆,隙机灭吴国称霸,迁都琅琊,威震中原诸侯,是这个声誉把会稽山给宣扬天下的。后人文士皆崇而仰慕,口耳相传,文笔写记,成文传世,虽有纰漏差错,也无人详考,久而成真。
   越国自无余建立,传至勾践兴霸,迁都琅琊,建台观海,意使诸侯,自觉身出荒蛮,威不能服众,则借用大禹功绩德性之威以慑天下诸侯,就树立大禹乃其宗祖威名。
   勾践迁都琅琊据《吴越春秋》、《越绝书》记载,自勾践在琅琊城都传八世王,前后历二百二十四年,现在有人认为没有那么长,有一百二十四年。勾践世系家谱:“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生启、启生太康、太康生中庐、中庐生相、相生少康、少康生无余、无余生无玉、无玉生无嘷、无嘷生夫康、夫康生勾践。”自黄帝至勾践是十五世,而文字记载只能从无余开始,上边是无从考证真伪。
     勾践身后家谱:“勾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王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强立”。王无强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自勾践公元前四百六十五年十一月薨,至无强三百三十三年,共计一百三十二年,雄踞琅琊,傲视诸侯。
    不过有一个神话,说大禹在治水之时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到了衡山,这个衡山,被强行意为会稽山的别名。
   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乃成。愁然沉思,乃案《黄帝中经历》盖圣人所记,曰:“在于九疑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在阙,其岩之巅,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琢其文。”
   禹乃东巡,登衡山,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禹乃登山,仰天而啸,忽然而卧因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非厥岁月,将告以期。无为戏吟,故倚歌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岩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山发石,金简之书存矣。”禹退又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还有一个故事版本,说是大禹北上恒山(衡山又变恒山),有恒山之神澄渭渟指示说去宛委山取金简玉书,大禹骑龙过江,来到宛委山,寻遍全山也没有找到金简玉书,夜梦神人启示杀白马祭黄帝岩,方可得金简玉书。于是大禹醒来,求购白马,在宛委山寻到黄帝岩,杀马祭之,而得治水金简玉书,和一双玄圭。玄圭可以翻照透视地下,帮助大禹战胜妖魔,完成治水大业。
   剥去神话外衣,觅出元神用意,这个故事的来源是有出处的,有政治策略目的,其意是:“大禹治水的一切功绩都是在这个苗山更改名为会稽山上。”以此加重越国的威望;用此神话迷惑世人,这个故事流传到民间演变成好多版本,大体主要内容还是为勾践越国的家世增添尊荣;为在中原称霸加码资本;也加深了世人对会稽山的铭骨印象。故事传到民间,愚民知道什么?觉得新鲜稀奇,就会到处炫耀讲说,以增自已广闻博见的光彩;添加生活乐趣;还传播圣人功绩美名;赢得听者们的亲敬,这样会稽山和大禹就捆绑在一处,山和人二者就融为了一体。
   琅琊古地辖区广阔,自今胶南西至藤县,中间包括东蒙山区域,皆是越国版图。那时勾践知道东蒙山有颛臾国主祭东蒙山,乡民称为“龟祭山或祭龟山”,勾践知其含义之甚重,遂把苗山改名为“会稽山”其音就是guijishan龟祭山的谐音。颛臾国亡后,东蒙山失去主祭,勾践趁机把自已避难养锐的苗山建立大禹陵,编出故事来以愚弄世人。龟祭山之名没有了,会稽山诞生了,随着年月时光的流逝,随着世人亡老生幼的更替;战争的变换兴败桑田,在这样的环境、时光内,不知不觉间,江浙绍兴苗山因勾践兴起灭吴称霸而名重,改为会稽山,以会稽山而名扬天下,同时谎言大禹在会稽山召集侯也就成了铁的事实。

共 1497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历史勾沉,繁冗而隐涩,欲读懂都是难事,遑论写?衷心的建议是应该去专业学术杂志投稿,到这里无疑对牛弹琴。但是诗歌看出了作者除了文化底蕴外的文学功底。敬佩。【轻舞编辑:健唔】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婷        2019-04-06 21:42:02
  问候作者写作辛苦!祝创作愉快!精彩多多!
梦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