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走访外窑(散文)
1月26日,与虎哥、郭幸吉、张志远一同前往七贤镇外窑采风。
外窑位于修武县城北七贤镇西部,坐落在一条东西长约三四公里的小山沟里。去年,同乡郭幸吉被所在单位派到外窑任驻村第一书记,每每听他提及这个村子。外窑也叫做外爻,外窑紧挨着还有一个里爻,据说名字跟周武王有关。南边的几个村子分别叫平爻、王爻、孙爻、赵爻,恰好与《易经》里的“六爻八卦”中的“六爻”相对应。听当地人讲,这两个村子还有个统称叫住虎窑,外爻村即外住虎窑,里爻即里住虎窑,西边还有一个村子叫虎路峪,仅从名字上研判,就很容易得知,古时候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以至于有老虎时常出没。当然,今天只剩下一个个地名和一些美丽的传说了。
四十分钟左右,我们到了外窑村党群服务中心。稍作休整后,在村支书赵书记的带领下,我们进村走访。我们先去察看了该村以前遗留下来的窑洞,在村民侯三家后边,见到了废弃多年的土窑洞,窑洞里光线昏暗,堆放了一些杂物。值得一提的是,几个窑洞是串联一起的,钻过窄小的通道,我们几个来到了一个稍大的窑洞。不知何故,窑洞顶留有一洞口,抬头望去,好像一轮圆月。环顾窑洞,洞内约十几平方,空间很大,想必当时挖窑洞时费了不少功夫。该村位于浅山区,又有黄土沟壑分布,所以,建有窑洞也是寻常的事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如今当地的村民早已告别了世代居住的窑洞,纷纷建起了房屋。许多窑洞也被村民建房取土时吃掉了,目前只留下两处窑洞。赵书记告诉我们,等有条件了,村里计划把窑洞整修一下,发展成民宿旅游景点。从侯三家的窑洞出来,我们又到了东边的一家窑洞看了看。东边的窑洞也是在村民住房后边,较第一家窑洞略小,里面也是堆放了杂物,还养有鸡。我们这几个“不速之客”的到来弄得是鸡飞狗跳。窑洞上面,长着石榴树、柿子树,几个石榴依然挂在高高的枝条上,煞是好看。走出窑洞,我想,外窑的名字可能与这些窑洞有关系。
闲聊中,得知该村竟然还保留着抗战时的地道,顿时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作为太行革命老区,修武是焦作市乃至河南省成立党组织最早的县之一,也是河南省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最早的县之一。于是,我们来到了一住户家察看地道。进入庭院发现,该户主房虽是土房,却是二层楼,真是不多见。黝黑的楼梯、斑驳的墙体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历史。村支书赵书记介绍道,房子是老房子,估计有百十年了。女主人姓侯,虽已八十五岁,可精神头很好,她用手指了指说,地道就在床底下,地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由于地道口被木板棚住了,又在床下,我们也没有见到地道口,更别说进地道了。至于何时修建的,她略有所思道,自她小时候就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弄的。据推测,可能为了抗战修建的。由于村里岁数大的老人相继去世,村里地道的分布和当时发生的战斗情况,今天的村民一时很难说得清楚。同行的村长老赵说,小时候他和小伙伴经常钻地道里捉迷藏。现在好多地道村民建新房时都填了,当时没有保护意识。大家都为之惋惜。没有见到并进入地道,几个人多少有点失落。虎哥说,他也是第一次听说修武还有地道,没想到这里曾经发生过地道战。他向赵书记建议村里尽快向镇里汇报,想办法恢复这些地道,把它开发为红色教育的景点,提升外爻的知名度。
在街上,我们遇到了一位叫乔喜根的老头,虎哥上前向他打听关于当地英雄王占召如何在土门掌村被抓的经过。老人说,他今年八十六了,知道王占召的故事。王占召,外窑旁边的佐眼村人。1943年10月,中共党组织在佐眼村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王占召是该村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并任支部委员兼武委会主任。他积极发动领导贫苦农民,通过采火石、割白草到外地换粮食,进行生产自救,救活了全村群众,因此当选为劳动英雄,光荣地出席了晋冀鲁豫边区英模大会。群众还把他的模范事迹,编为歌曲,广为演唱。乔喜根说,那时他才十几岁,至今还会唱歌颂王占召的歌曲“王占召精神好,带领群众割白草,自己重去旁啥找……”由于年龄大了,就会这一句。老头说,当年王占召带领群众割白草挣钱,剩余的草用来帮村民盖草房用。1944年,王占召带头参军,加入老七团为战士。1948年4月,王占召所在的独立营三连被十数倍之敌军包围在土门掌村。时任连长的王化民却不采纳王占召立即突围的正确建议,力主死守待援。王占召身为副职,无法指挥全连,只相机指挥炊事班和九班冲出重围。在此关键时刻,他不幸腿部受重伤,但仍让人架着或爬着坚定沉着地指挥战斗,从早上一直坚持到傍晚。结果,大部分指战员英勇牺牲,连长王化民被俘降敌,王占召则被押送焦作监狱,后来壮烈牺牲。告别乔老汉,虎哥跟我们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里爻、外爻、虎路峪、西涧、佐眼是我党我军在修武县的重要根据地,县大队当时就驻扎在西涧,八路军的一个野战医院设在佐眼,况且从这里走出来十几位师级以上的解放军将领,像虎路峪的康星火,曾任武汉军区空军政委;西涧的卢化义,曾任武汉军区坦克师师长;外爻的王在邦,武汉军区师级首长。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烈士和模范,比较著名的有王占召、鲍兰英等,名垂史册。
下午,我们又应邀登上了外窑对面的花坪山。据当地人讲,花坪山得名于春天时山上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花。山不太高,路边看到一石块垒成的掩体。张志远家就在附近的佐眼,他介绍说,这是当年抗战时留下的,他小时候经常在花坪山上玩,曾在山上捡到过不少的子弹壳呢,用来做洋火枪。村里人放羊时,遇到下雨或是炎热天气,便会躲到掩体里。后来,许多掩体都被掀翻了。到了山顶,看到了巍然耸立的革命老区纪念馆。三年前,为纪念修武县革命发展历史,当地老区农民集资100多万元在花坪山顶修建了修武县革命老区纪念馆,该馆也是全市第一家县级革命老区纪念馆。极目远望,山风猎猎,脚下的村庄、道路、田地一览无余。村长老赵又一一为我们介绍那是跑马岭,那是卧虎岭,那是小麦沟……但从一个个独具地域特色的名字,就不难想象这一道道山岭背后的故事,看来,外窑这一带真是南太行的风水宝地。
近年来,外窑村在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依托村里的现有特有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准备把革命老区纪念馆连同地道、窑洞一起开发,努力打造成具有太行山当地特色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相信,不久的将来,外窑村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修武大地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颗熠熠生辉的新星。
20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