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散文)


作者:鹏鸣 举人,405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21发表时间:2019-01-31 08:15:09

【菊韵】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散文) 在闻名遐迩的歌舞之乡,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唐布拉大草原上,音乐就像奶茶,就像手抓肉,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一提起蒙古族音乐,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马头琴。的确,凡是有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就能听到马头琴优美的旋律;然而在新疆,一说起托布秀尔琴,天山南北的蒙古族人都分外自豪。因为托布秀尔琴是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人独创的乐器,是神奇地域造就的独特文化。蒙古人双手弹拨着托布秀尔琴,唱着天山一样深沉浑厚的传奇故事。
   卫拉特蒙古族,是新疆具有悠久历史的13个世居民族之一,他们保留和传承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托布秀尔琴就是历史悠久、原生态特点浓厚的蒙古族民间乐器。托布秀尔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烟云,与蒙古族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关。
   托布秀尔琴在历史演变中与蒙古族牧民共生活同欢乐,是用独特形式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乐器,它体现和传承着蒙古族的文化传统,是研究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文学、说唱等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托布秀尔琴造型美观,制作简便,音色优美浑厚,节奏感强,便于携带。特别适合于游牧生活,因此深受牧民喜爱,在新疆蒙古族中流传十分广泛。在民间喜庆的集会上弹奏“沙布尔登”以外,托布秀尔也可以演奏单独供欣赏的乐曲,还可用来为民歌和《江格尔》等说唱长诗伴奏。
   制作托布秀尔时,首先画好图样,然后挖槽,在托布秀尔的面板中部掏一个圆形共鸣孔或三个品字形共鸣小孔。杆身和琴身可以雕刻或涂绘各种精美的图案。接着是做两个琴轸,它们将分置杆首的两侧。最后一个程序是给琴上琴弦。琴弦,有的用丝线,也有的用钢丝弦,但古老的方法是山羊细肠。
   过去,山上牧人蒙古包里挂着的托布秀尔琴的琴弦都是由山羊细肠制成的。做琴者如果是春夏之际做好了琴,就必须等到秋后,在满山膘肥体壮的小山羊中挑选最健硕的宰杀,挑拣出细肠,风干后制成琴弦。这样做出的琴弦才能奏出优美浑厚的音乐。
   关于托布秀尔琴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放羊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小伙子,聪明好学,喜欢唱歌。一天,他把羊赶上山后,坐在一棵大树边休息,忽然听到树上传来呜呜的鸣声。他仔细观察,发现是树洞口挂着的几缕马尾被风吹动时发出的声音。他既惊奇又兴奋,砍来树木掏空作为音箱,挂上马尾弦做成了一把自己喜爱的乐器,取名托布秀尔。
   托布秀尔琴的问世,对于新疆蒙古族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的生活此后无一不和托布秀尔琴有关。传唱《江格尔》,长调、民歌、祝赞词,部落或家庭的聚会上,托布秀尔琴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琴声响起之处,都是欢歌热舞的海洋。
   托布秀尔琴就这样成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音。
   托布秀尔的词意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托布秀尔是蒙古语卫拉特方言的音译,意思是“敲的东西”。古时候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词汇量小,在这种乐器最初出现时,词意上可能包含了弹、拨等许多演奏技法。尽管后来词汇量丰富了,有了更确切的词,但这个叫法早已在民间约定俗成,流传至今。
   还有人说,托布秀尔的名称来自制作琴身的特殊木料。这种木料取自高山顶上的一种松树,由于迎风向阳,树干的某一段生长着特殊纹理,剖开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这种木料被称为“托不舒拉”,用它制作而成的琴就叫托布秀尔。
   另外一种说法是,托布秀尔意为像扣子一样的琴,因这种琴极像蒙古袍上的纽扣,琴箱为圆形,琴杆像蒙古袍扣子的“西勒布”(扣上的绳带),而西勒布上的两道缝线像琴耳(琴弦轴),该琴由此得名。
   新疆尼勒克县科蒙乡流传着这样一首谚语歌《托布秀尔的话》:
   松木做琴身,
   柳木做琴面,
   红柳做弦轴,
   亚西勒做弦马,
   还要山羊肠做成弦,
   如果不用这些,
   我就不会唱歌说话。
   13世纪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经新疆去往北京的途中,就在蒙古草原见过托布秀尔并留下了记载。清代官修地方志《西域图志》中,对托布秀尔的形状有详细记录:
   圆布舒尔,即二弦也,以木为槽形方,底有孔。面长六寸八分二厘六毫,阔五寸三分九厘三毫。边长七寸八分八厘五毫,阔六寸四分八厘。以木为柄,白山口至槽边内际,长一尺七寸二分八厘,上阔九分一厘,下阔一寸零七厘八毫。曲首长于槽面,阔等。后开槽以设弦轴槽长二寸零四厘、阔三分。轴长四寸零四厘,弦白山口至覆手内际,长二尺三寸零四厘,通体用樟木,槽面用桐木。施弦二,以单肠为之。系于左右两小轴,以手冒拨指弹之取声。
   我曾在尼勒克县科蒙乡听过蒙古族民间艺人弹奏托布秀尔琴,老汉年近六十,他专注地弹拨时,琴声雄浑悦耳,节奏鲜明,像是骏马的马蹄在草原上疾驰;一会儿,乐曲轻慢舒缓,像是牧人信马由缰四处观望。
   新疆作家赵剑尘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托布秀尔琴不仅在蒙古族牧人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就连草原上的生灵也对托布秀尔琴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每年春天,孕育了一个冬天的骆驼妈妈费尽力气才产下了小骆驼,因为生产期间骆驼妈妈精力消耗太多,所以它有时也心情不好,有些抑郁,奶水因此受到影响,不是很充足,小骆驼吃不到奶,饿得不行就到别的母骆驼那吃奶去了。结果等它再回到妈妈的身边,因为它身上有了其他骆驼的气味,骆驼妈妈就再也不肯要它了。这时牧人看不下去了,专门请来民间艺人奥·桑加拉,把骆驼母子俩牵到一边,开始对母骆驼进行劝告。
   奥·桑加拉弹起托布秀尔琴,唱起《劝驼歌》,琴声先是低沉委婉,带着深沉的劝慰:“没有奶的鸟带上小鸟才肯飞走呢,有奶的你为啥要抛弃你的亲生骨肉?”奥·桑加拉的琴声跌宕起伏,长调更是激烈地责备:“你怎么能这么狠心,如果我也把你抛到荒郊野外,让你也没有主人,这样才是你想要的结果?”一个多小时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动了骆驼妈妈,它流下了羞愧的泪水,小骆驼也终于回到了妈妈的身边,陪同一旁的牧人见此情景,也潸然泪下。
   在新疆草原上,托布秀尔琴弹奏的永远是牧人无法言表的心声。
   与巴洛克音乐风格相似的是,托布秀尔音乐有着极强的即兴色彩,每一次的弹奏都与既往不同。在民间,托布秀尔有着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曲子,后因战乱大多失传。
   现在,生活在牧区的老人里会弹奏这种乐器的人已经不多了。最后一个“托布秀尔伴霍克曼”的老艺人切吾克说,她希望能将托布秀尔技艺传下去。如今,却没有一个传承人悟得精髓。
   老人每天都会仔细地将托布秀尔琴身与霍克曼擦拭,那是她生活的乐趣。老人说,没有了托布秀尔,她就像离开草原的羊羔,会茫然不知所措。
   在北京,在深夜,我耳边回荡起一首在新疆流传很广的民歌:
   弹起你的托布秀尔吧,
   让我们欣赏一番,
   戴上你的托尔侧克帽子吧,
   让我们仔细看一看,
   ……
   如果你没听过托布秀尔的琴声,那你就缺少了对蒙古族音乐另一面的了解;如果不赶紧拯救濒临失传的托布秀尔演奏技艺,那我们的后世子孙将来只能到博物馆里去看托布秀尔琴,在流失的岁月里感叹遗憾了。

共 27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着重细腻描述了蒙古族的灵魂之音托布秀尔琴的由来和制作过程。文中还插入了一些民间的故事传说,使得这种民族乐器有了灵魂。另外还写到了一些关于这种乐器的民间谚语歌谣,于是这种乐器的由来就有了很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读鹏鸣老师的散文我们总能学到更多的人文和历史知识,展开读者的眼界,能从他的散文里学到很多的艺术创作手法。对于一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深入研究,对于传承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笔构思清新,意境优美浑厚。佳作欣赏,力推共赏!【编辑:素心若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9-01-31 08:18:44
  一篇很有有价值的深度好文,期待老师更好精彩再现,遥祝万事顺遂!新春快乐!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2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9-02-02 09:15:38
  品读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细细解读托布秀尔琴的制作过程。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