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游走于耕牛与懒猪之间(散文·家园)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对牛的最高赞誉,从而赋予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而猪正好相反,它贪婪懒惰、不求上进,整天得过且过。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就是它们的真实写照,吴承恩把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开个玩笑吧,身边但凡有人懒惰、肥胖或是愚蠢,就被大家戏称为“懒猪、胖猪和蠢猪。”而对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楷模,我们总习惯用“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等言语来赞扬和歌颂。
固然,每种动物都有它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也总有一种动物可以与身边人的特点画上等号。小孩子活泼可爱,咱们说他像小狗;生意人脑筋转得快,商场戏称他为猴精;呆头呆脑的人,又说他呆若木鸡。
若真要对号入座,我可是两种动物的特点聚于一身,可谓是游走于耕牛和懒猪之间的“怪人”。
年少时,我可是村里名声大噪的“老洋人”。一到周末,总要睡到晌午时分,妈妈喊吃午饭才睡眼惺忪起床。午饭后则坐在电视机前,耷拉着眼皮,一坐就是一整天。因为眼睛皮长得太长,是罕见的多眼皮儿。看书和看电视时,老师和父母总误认为我闭眼睡着了,往我头上“啪啪”拍几下,问是不是又睡着了,我便愣起大眼睛,瞅了他们一眼,含冤似的说:“醒着的嘛!”
上学了,若是父母不叫唤我起床,绝对要睡过头,迟到也自然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回,妈妈叫了两遍后,以为我起床去学校了,就去地里干活。我一觉醒来,听到门外有学生嬉笑打闹的声音,才发觉自己睡到了中午放学时间,既羞愧,又懊恼,下午也无颜去见老师和同学。
工作后,我“勤快”了一些,但也经常偷懒。在山区任教时,每到天寒地冻的冬天,正恰逢期末考试复习时间,我就会“犯懒病”,坐在温暖的火炉边,不想起身去寒意逼人的教室里上课。便故弄玄虚,“研究”出一套语文期末复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复习。可能是自己读自学考试时积累了一些复习经验,就从听说读写背,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着手,发挥班委的监管作用,自己却趁机偷懒。不料,弄拙成巧,那一班的学生成绩都不赖。之后,在教学中反复尝试验证后,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确实有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还对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生活中,我也是“懒猪”一条,从小就“享福”。去读师范以前,衣服都是妈妈帮忙洗,娶妻生子后,两个孩子都是她帮着带;我老婆也是个勤劳贤惠的女人,洗衣做饭、相夫教子都是无可挑剔的。爸妈总说我“懒得烧死麻蛇吃”;老婆也调侃我几句:“回家只有两个动作,倒头睡觉,低头玩手机。”
确实,我真的太懒,懒得无可救药。然而,也的确可以与务实勤奋的耕牛扯上一点关系的。
自小学四年级起,我都是老师眼中的勤奋小牛。老师布置的习作,我会聚精会神,在回家的路途中就构思好,回家后不吃晚饭就奋笔疾书,然后反复修改,再请爸爸订正。若是哪里觉得不妥,躺在床上都还要一直琢磨和推敲。那时候,我总会在放学路上就趴在井沿的平台上写家庭作业;晚上,坐在朦胧的电灯泡下看课外书、练习书法、写点小诗。直到妈妈催促多次才上床睡觉。
工作中,我从不让当天就能做好的事情延迟到第二天去完成。一份计划、一篇总结、一堆表册,无论是绞尽脑汁,还是挑灯夜战,都要不折不扣地当天完成,方能睡得踏实。领导都说我做事来得快、质量高。殊不知,这都是我在夜间凝心聚力、熬夜奋战的结果。
记得25岁那年,我还在山区学校任校长,一个人承担五年级所有科目的教学,家里也正好在建房。我为了不让怀孕的老婆操劳太多,就每天骑摩托车早去晚归,为学校和家庭的事奔忙着。晚上睡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看工地,蚊子排山倒海般向脸上扑来,咬得身上全是红疙瘩。
刚满30岁那年,爱好骑行的我,想用挑战长途的方式给自己过一个难忘的生日。在队友临阵退缩的情况下,我一个人孤军奋进,面对脸被晒破皮,左腿被拉伤,大雨滂沱不止等重重困难。历时一个周,从会泽骑到越南边界,足足蹬了800公里。
师范毕业后,我已经辍笔15年之久,在文友们的勉励下,又燃起写作热情,利用工作之余进行文学创作,夜深人静时还在执笔耕耘。经过努力,三个月不到的时间,我就完成文学作品三十余篇。其中,中篇小说《月上枝头》,用时六天,每天五千多字,文友们都为我的执着精神点赞。
无论是懒惰的猪也好,还是勤劳的耕牛也罢。平静时就要心无杂念、恬然自得、轻松自在,偶尔慵懒也未尝不可;激荡时就要牛气冲天、夯实奋进、勇往直前,追梦人生必定会磨难重重。只要心中有梦,自强不息,学习工作之余,偶尔也给自己疲惫的心放一个假,伸伸懒腰,睡个懒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