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春】情迷四十载(散文) ——与收音机那些事
一
还清楚地记得,我家的第一台收音机是“宝石花”牌的,因为它,很小年纪的我就知道了在中国有个地方叫“南通”,就因为这台收音机是“南通无线电厂”生产的。
这台小巧的“宝石花”收音机只有一个中波波段,有着蓝白相间的塑料外壳,正面镶了一大块银色的喇叭网,右上角有一个圆形的调台指示器。虽然个头不大,却声音洪亮。这个小物件可称得上我们家第一件最具有现代意义的重要家当。
那时候,我的孩提时代,是一个精神生活和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家里的日月过得艰难,是没有多余的钱用来购置收音机这种非生活必需品的。只记得有一年集市上商贩大量收购一种叫“半夏”的中药材,而这种神奇的物种居然就生长在广袤的黄土塬上的麦地里。夏收结束人们在耕完麦茬地不久,就发现有的地块里冒出一片片“半夏”的绿叶,顺着挖下去,便能挖出来一个个大拇指大小像极了还没有长大的土豆!一时间,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出动,挖地三尺,在粘湿的黄土里仔细翻寻,到了傍晚大袋小袋背回家,泡在水里搓掉表面的皮,晒干后就像玉米花一样拿到集市去卖钱了。这让以前只能靠卖点余粮、卖点鸡蛋换个油盐钱的人们来说,一下子就多了一条来钱的门路,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手边有了闲钱的人们立刻盯上了可以让他们在茶余饭后了解世界、认知自然、消闲解闷的娱乐工具—收音机,而且这个具有现代科技感的电子产品价格便宜,方便耐用,以致于人们纷纷购买,每家每户都至少有一部不太一样的收音机。随便走进那一家,不管是住的房子还是窑洞,在显眼的位置上总会摆上一台。那时见的最多的是“红灯”牌收音机,高档一点的要算是“金丝猴”牌了,木质外壳前面蒙上一块绸布,看上去是比较豪华上档次的了。那段时期感觉就是收音机们集体亮相的时候,各家都仿佛约好似的将收音机的音量调至最大,颇有竞赛的气势,在我家对面隔着一条沟的姚书学家,他索性给收音机接上了高音喇叭,方圆几里都能听得到,他家简直就成了广播站。
二
我父亲也是在卖了药材之后花40元买回我们家第一台收音机的。
从看到那台收音机的第一眼起,我就一直在琢磨,这个怪怪的小盒子里为什么会有人说话,唱戏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几次都有把收音机拆开看看的冲动,但又怕父亲责骂,只好忍着。好不容易听到收音机的声音越来越小,以至于最后乌拉乌拉听不清了,这是收音机电池消耗殆尽的结果,我便迫不及待地拆下收音机后盖换上新电池,同时仔仔细细地研究了一番。那几十个奇形怪状的小零件组装在一起竟能发出声音,这愈发让我感到好奇,从此,捣鼓收音机就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没事总要打开收音机研究,后来连收音机壳子都弄破了,后来索性扔掉壳子,把里面的内脏装进一个自制的纸壳子里,给人家的感觉这收音机就是我自己造出来的,很多村里人看了也都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我瞬间变成了能人。有人收音机出了毛病,总要叫我去瞧瞧,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居然弄好了,自此,我对无线电技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感觉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神奇!
掉进了这个“无线电爱好者”的深渊,我再也没能爬出来,每天如饥似渴地寻找无线电知识的书籍。由最简单的开始,实践安装矿石收音机,当耳机里第一次传来广播声,那种成功的喜悦,不是同道中人,是不能理解的。每天装了拆,拆了装,在那昏黄的灯光下,伴随着松香融化散发的袅袅清烟,手持电烙铁,聚精会神,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后来,我去街道上开了一家自己的无线电修理部,有了更多时间进一步钻研无线电技术,久而久之,我成了方圆小有名气的电器修理匠。
三
对于收音机,全家人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尽管爷爷奶奶都听不懂里面的普通话播音,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点就是听秦腔戏,没多久我竟然全部记住了十几个电台所有节目的播出时间,我就此担负起每天定时打开收音机给全家人放秦腔戏的任务。记得有一次到了吃饭时间,收音机还在响,我奶奶就说,我们都吃饭了,收音机里的人也要吃饭了啊,还不关掉,笑得我喘不上气来!
有了收音机,原来只有鸡鸣狗叫声的农家小院从此有了更为悦耳动听的声响,不管是在臭气汹天的猪圈、牛圈里挖粪,还是在三伏天炎热的麦田里收割,一边劳作,一边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节目,让劳动变得不再枯燥,那种简单而率真的自娱自乐,是现今任何一种娱乐方式都比拟不了的。
对我来说,每天到下午4点30之前我一定会打开收音机寻找熟悉的声音:“亲爱的小朋友们,小喇叭开始为您广播啦!”这是留在我童年记忆里最为美妙的声音。在那个年代,正是因为有了收音机,让我领略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广播连续剧成为了当时文学作品非常独特的表现形式。像李野墨播讲的《平凡的世界》、《北京人在纽约》,以及系列广播剧《刑警803》等都成为了当时一道道文化大餐。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那富带磁性且铿锵有力的声音将一波三折的故事演绎的出神入化。将年少的我吸引地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每天放学后,书包一扔,一准守在收音机旁,心无旁骛地倾听她的声音,生怕会落掉什么似的。
就这样,收音机伴着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童年时光,我也不经意的在诸多钟爱的节目中,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与快乐。
四
在我上中学后的九十年代,电视机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这种既能满足听欲又能愉悦眼球的东西很快征服了农村的普通百姓,收音机被很多人束之高阁,甚至弃之不用了,可是我对收音机的挚爱却依然痴心不改,课业负担虽然繁重,但我每天总要偷得闲时去听收音机,当时港台的流行歌曲大行其道,年少轻狂的我也毫不例外的成了追星一族,于是所有的歌曲节目都成了我必听的节目,当时艾静的《我的1997》、《流浪的燕子》张雨声、周华健、张学友、王杰他们的歌声开始通过收音机浸润着我的心灵。特别是有一次,收音机传来一个很吸引我的声音:
圆圆的圆圆的月亮的脸
扁扁的扁扁的岁月的书签
甜甜的甜甜的你的笑颜
……
从此,"孟庭苇"的歌声在我的听觉世界里成了天籁。《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无声的雨》、《没有情人的情人节》、《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谁的眼泪在飞》等孟庭苇幽怨的歌声,表达了一个纯情女子所有的情愫,忐忑不安、内向幽怨、伤痕累累、衿持害羞、淑静单纯……听她的歌多了,我甚至也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走出校门后,听着收音机里张学友的《一路上有你》,我踏上了南下的打工浪潮,在南方寂静的夜空,陪伴我的依然是那台便携式收音机,光头李进的《你在他乡还好吗》听得我潸然泪下。零点后的深夜,万籁俱寂,就在这片南国的土地上,有着几百万的外来务工者通过收音机在听着同一个声音——深圳电台FM971——《夜空不寂寞》!
那些陷在感情泥潭中的痴男善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心结,节目主持胡晓梅的声音却像千手观音,一道道解开他们困顿心里的愁结。胡晓梅的声音无疑是飘荡在那个时代的那个夜空中最美妙音符,就像一缕晨曦,照亮了我黑夜中孤寂的心灵。
五
进入了网络时代,收音机并没有在我的生活中消失,想想我听过用过的收音机,从红灯电子管收音机、宝石花晶体管收音机、咏梅两波段收音机、凯隆21012波段收音机、雷登216数码调谐收音机到德生9702两次变频收音机。这一切难道不是我国收音机发展的里程吗?有时我在想,要是没有收音机,那我的童年不知道有多单调!在那个“三转一响”盛行的年代,收音机无疑留下了强烈的时代烙印。
我迷恋收音机的程度,并没有因我的年龄增长而减弱。也就在昨天,我又网购了一台德生的新款收音机PL680。从妻子的眼里,我分明感觉到我的这种爱好在如今这个网络化的年代无异于一个另类,但爱吾所爱,无怨无悔。整天在喧嚣的城市中穿梭,在忙碌中无法找到自我。当收音机熟悉的声音响起,当心灵想找到一处栖息地,就用心去感受那永恒的魅力,美妙不言而喻。
“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那是你我早已熟悉的旋律……”真的怀念收音机,怀念那段流逝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