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合影(小说)
一
三月五号,是女儿高雅玲的忌日,这一天,高雅玲牺牲在了战场上。
过完春节后,高志宝和老伴就想着,怎么也要到女儿墓前祭奠。三十年了,高志宝和老伴自从女儿牺牲,每隔十年就要到女儿墓前祭奠,为女儿烧纸。这是又一个十年,时间过的真快,高志宝和老伴现如今也都老了,他们想,乘着还能动,再到女儿墓前,看看女儿,和女儿说说心里话。老两口想闺女啊!
女儿照片始终挂在墙上,那是一张高雅玲穿着军装的照片,旁边,还有一张是高雅玲和父母合影,高雅玲站在父亲身后,脸上笑容灿烂。
离三月五号还有几天,高志宝和老伴李素莲就开始准备东西了。她知道女儿喜欢吃什么食物,逢到去女儿墓前祭奠,做母亲的,都会准备一些女儿生前喜欢吃的小零食,一个背包,总是装得满满的。
都说女儿是父母小棉袄,可这件小棉袄就丢失在了一九七九年那场自卫反击的战场上了,再也找不回来了。高志宝和李素莲在一九七九年三月份,接到了阵亡通知书,心都要碎了。高志宝和李素莲记忆得非常清晰,三十年的那个三月的一天,天气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总是给人一种悲凉感觉。高志宝总是心里不踏实,他预感着要有什么事情发生。直到有人敲门,打开门看到了站在门前,一脸严肃的几个军人,高志宝知道,自己的预感被应验了。高志宝是老军人,他知道战争还没有结束,来家的军人意味着什么。但他不知道倒底是自己女儿出了事还是儿子出了事。
几个军人同时给高志宝和李素莲敬了个军礼。
当听说是女儿阵亡,李素莲当即晕厥,高志宝和旁边的军人赶忙上前扶住了李素莲,将她扶到了椅子上坐稳。送过来的,还有女儿生前的遗物。那天,当那些军人走了之后,李素莲扑在床上放声痛哭。
女儿牺牲了,他们更加担心着儿子安危,他们心里惶恐、忐忑,每天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儿子消息。
高志宝抚摸着妻子肩膀对妻子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别急,儿子一定会来信的。
果然没多久,两人就收到了儿子来信。这封信是战后写来的,在信上,儿子说,很快就要回家探亲。直到了这时刻,高志宝和李素莲心才落了地。让他们揪心的是女儿没能回来。
一九七九年三月十六日,前线部队撤军,换防,部队休整后,儿子高新生回家探亲,见到了父母,他们没有那份高兴劲,而是三人抱在一起痛哭。妹妹高雅玲牺牲在了战场上,哥哥高新生也是事后才知道妹妹牺牲的消息。
高新生额头上至今还留着一道伤痕,那是他在战场上受伤留下来的。也就是这次受伤,高新生意外见到了好几年没见到的妹妹高雅玲。
从部队回来那天,母亲抚摸着儿子头上的伤痕,左看右看,李素莲此刻心里别说有多疼了。就好像儿子头上的伤是伤在了自己身上似的。
时间一晃就是三十年,可三十年的时间也抹不平高志宝和李素莲心中那份痛和对女儿的思念。
要走的前两天,李素莲给儿子高新生打去了电话,告诉他,他们要前往儿子所在城市,要去看望女儿高雅玲。
电话那头,儿子高新生问清楚了父母坐的火车时间,告诉父母,等他们来了一定到车站迎接。
高雅玲当年是从农村走的,走的那年,高雅玲十九岁。高志宝是个老军人,虽然此时高志宝已经离职休息,但他在部队还有不少战友,通过关系,他将自己闺女送到了部队当了一名医护兵。高新生比妹妹早参军三年,高雅玲走的那一年,高新生由于军事技术过硬,已经在部队是排长了。
战争是在高雅玲参军后的第二年开始的。
二
高新生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本来是可以回到父母这座城市的,但高新生和父母商定后,决定留在南疆那座城市,他不想让妹妹一个人留在那里,他对父母说,妹妹会孤独的。父母也很同意儿子的决定。当然,转业要到其他城市,不是件容易事,部队当初对高新生的决定也很支持,联系了地方政府,最后高新生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南疆这座S市,有高新生几个战友,他们也是自愿留下来的。他们商定,要在这里陪伴着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每年清明节,几个战友会来到烈士陵园,给躺在地下的战友献上一束花。在高新生的印象里,清明节这一天,天气总是阴沉沉的,几乎在这天,都会下雨。
妹妹高雅玲墓碑上,高新生托人将妹妹一张穿着军装照嵌壤在了墓碑上。每当看到妹妹照片,高新生都会泪流满面。
自然,高新生会回忆起在战场上兄妹相见的情景。
那是他们部队在穿插的行径中,高新生那个连队消灭了躲在山洞内的敌人,就在他们往前跑去时,前面战士踩响了地雷,一块弹片斜着穿来,将高新生头部划开了一道十多公分的口子,血流满面,高新生看到的前方都是血红一片。如果弹片再偏一点,高新生当场就挂了。为了不影响视线,高新生拿出自救包,在头上胡乱裹了一圈,他抹了一把流下来的血,继续跟着部队往前冲。
这是二月下旬,天下着雨,由于没有及时处理伤口,高新生伤口发炎,开始发烧。高新生糊里糊涂地摔倒在了地上。高新生就在旁边一个水坑,喝了几口水。他挣扎着站起身,可又倒在了地上。
前面是激烈的枪炮声。伤口是一阵火辣辣地疼痛。高新生耳边是嘈杂的脚步声,这些脚步声都是向前跑去的。高新生觉得有人用一件雨衣在自己上方支撑起,挡住了蒙蒙细雨。
迷糊间,高新生突然听到了一个女声在喊道,哥,你怎么了?
有一双纤细的手在摇晃自己。高新生努力地睁开眼睛,他意外看到了自己的妹妹单腿跪在自己面前,妹妹脸上流下来的也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了。
高新生轻声地说,妹妹,你也来参战了。我还没死?
高雅玲说,哥哥,你不会死,有我呢。
妹妹高雅玲将哥哥的头抱在怀里,撕去了裹在高新生头上那条肮脏的布条,高雅玲颤抖着双手为哥哥缝合了伤口。重新裹好了伤口,妹妹对身后大声喊道,哥哥,你伤口已经发炎,还发高烧,你应该下去。担架,快。
高新生推开妹妹说,我没事,我不能就这样下去。我这点伤口算什么。
打完针,又吃了药,休息了片刻,高新生颤巍巍站起身,又向前趔趄着跑去。
高雅玲在哥哥身后大声喊道,哥哥。
高新生扭过头,微笑地对着妹妹挥了挥手。
从战场上下来,他听说了妹妹阵亡的噩耗。很快,战地记者报道了高雅玲牺牲的事迹。高雅玲是在救护受伤的战士时,踩上了地雷牺牲的。
那天,高雅玲含着泪水看着哥哥消失的背影,她来不及伤感,又投入到了抢救受伤战友的救护工作中去了。前方泥泞的路上躺着几个士兵,高雅玲和担架队人员迅速上前,由于担架不够用,高雅玲让担架先把受重伤了的士兵抬走,最后还剩下一个是腹部受伤的士兵,她为这位士兵包扎好伤口,背起受伤士兵艰难往回走去。
按说按照来路走回去,不会有事,可那时候,天下着雨,又是泥泞路,脚下很滑,走到了一个上坡地段,高雅玲脚下一滑,猛地向前扑去,在扑倒在地那瞬间,高雅玲还没忘记用身体护着背上的伤员,高雅玲倒在了地上,正好压着了草丛中的地雷。
那次,高新生从前线下来,急匆匆赶到了存放妹妹遗体的大院里,这所大院,曾经是学校。高新生记得,他们部队曾经聚集在这里,面对国旗宣誓,那是全面进攻前的宣誓。高新生找到了高雅玲的遗体,遗体是用白布盖着的,高新生慢慢揭开了白布,他用湿毛巾为妹妹擦去脸上沾着的泥污。高新生把妹妹紧紧地抱在怀里。
这是高新生最后一次看到妹妹。
三
高志宝和老伴李素莲坐了两天火车,终于到了S市。出了站,儿子高新生正在翘首张望,看到父母那副疲倦地神情,儿子高新生赶紧接过父母手中的东西。
父母在儿子家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就是三月五号。一早,老两口早早起床,准备了要去陵园祭奠的东西。每次来这座城市,老两口心情都是很沉重的,特别是这次来,心情更加沉重,他们不知道这次来后,还有没机会再次去祭奠女儿亡灵了。
倒是高新生宽慰着父母,他对父母说,爸妈,你们以后就不用再跑了。一千多公里,来一次不容易,你们放心,我在这里,每到清明节,我都会去看望妹妹的。
北方天气此时还是很寒冷,可到了南方,他们已经感觉不到寒冷了。虽然身上不冷,可他们心却是冷的。南方满眼都是绿色,这里,四季不是很分明。吃了早饭,高新生开车带着父母往陵园驶去。烈士陵园就建在一座山上,那里埋着的都是那年在战场上牺牲了的军人。陵园门两边,种着两排柏树。上次来,那些柏树还没有现在高,如今柏树高耸,比那次来又长粗壮了,也高了不少。
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台阶,高新生走在中间双手搀扶着两位老人拾阶而上。在上台阶时,高志宝用手轻轻推开儿子搀扶的那只手,他要自己走上去。
他们怀着沉痛心情来到了高雅玲墓前。李素莲哽咽着抚摸着墓碑上女儿照片,高志宝低声地说,女儿啊,我和你妈你哥看你来了。
一行眼泪从高志宝眼眶里无声地流了出来,滴在了碑座上。简单仪式完成,李素莲颤巍巍从兜里拿出一枚军功章,很肃穆地放在了女儿墓碑上,她对老伴说,咱们和女儿合个影吧。
从旁边青石板道上走过来一位中年男人,高新生对男人说,请你帮我们照张相吧。
男人拿着照相机,看了看照片上的人,问道,这是你们老两口的闺女吧。
高新生说,是的,她是我妹妹。
男人说,我是来看我哥哥的,他是在那次反击战中牺牲了的。
临走前,高志宝和儿子高新生站在高雅玲墓前,高志宝对儿子说,咱们给高雅玲敬个礼吧,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军人了,可军人荣誉始终在我们心里。
高志宝和儿子站立,高志宝喊了声,立正!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