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父亲包的饺子(散文)
在老家有这样的说法:“好吃的是饺子,好看的是嫂子。”我没有哥哥,当然也不可能有嫂子了。所以,小时候过年,我最期待的就是吃饺子了。
那时候穷,一年到头,能不饿肚子有衣服穿已经是万幸了,能吃饺子大约只有两次: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五。
在那个传统的农业时代,男主外女主内,做饭洗衣纺线织布缝衣服绣花做鞋子带孩子喂猪养鸡扫院子之类的活计,基本上都是女人做,而在外上肥耕田收割除草挑水盖房子烧砖做瓦打墙等苦力活计,基本上都是男人做。但是,这样的分工也不是绝对的,也有勤快的男人打扫一下院子,抱抱孩子;也有许多妇女下地干活,除草收割挑水上肥……
如果单是做饭,平常的日子基本上都是女人在忙。像我们家,每天都是母亲做饭,要是需要帮手,母亲就会指派我们帮忙:取柴草烧火、择菜洗菜、和面揉面、刷锅洗碗……
但是,过年前后那几天,当年货置办的差不多了,过年猪肉和豆腐买回来了,男人则一反常态,系上围裙、捋起袖子开始在厨房锅台上忙活了。如果是这样,一个家庭还算和睦,不管一年里吵过几次架、闹过多少不愉快,有些甚至大打出手、怒目相向,此时也都烟消云散,高高兴兴过大年了!
后来,我先生对我说:“在老家,过年是男人做饭,女人辛苦一年了,过年就让她们稍微休息一下。”其实,女人也难得休息,只不过是男人做饭时帮忙而已,但无论如何,也算是夫妻互相帮助、互相体贴了。
父亲也是这样,过年前后的这几天特别忙碌,也特别和蔼可亲。平时,总觉得父亲有一点严肃,总怕有什么过错被父亲训斥,而这一阵子父亲一般不会发火,更不会训斥孩子。这几天,也是父亲母亲少有的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现在想,小时候那么渴望过年,除了能吃到平时吃不能的美食、有新衣服穿,也许更多的是因为过年时大人不会训斥孩子,因为家里有一种平时难得的温馨和睦的气氛。虽然后来知道大人们过年不训斥孩子的真正原因,是过年时家里不能有哭声,否则新的一年不顺利。但是,过年能开开心心总是好的!
父亲首先要做的,就是用烧的通红的小铁锨(最好用铬铁,因为肉不多,用小铁锨也行)将肉皮烙一烙,烫掉肉皮上的毛,然后把肉洗好、切成几大块,放在锅里煮。接着准备过年的凉菜、烩菜,甚至会炸一点用鸡蛋和的小面块、豆腐等。除夕晚上,和好面、准备好饺子馅之后,把小案板、小擀面杖、厨刀、箅子、簸箕等包饺子、摆放饺子的所有工具都搬到炕上,一家人就围在热炕上一起包饺子。
首先说说那时候的饺子馅。那个年代穷,过一个年,一家人总共就买几斤肉,家境稍微好一点的,十斤二十斤;穷一点的,两三斤也凑合。我们家最多的一年买了九斤肉,那一年就是一个很肥的年,菜里面的油水都多了不少。最少的一年,总共就买了四斤肉,似乎刚刚过正月十五,饭菜里一点油腥都没有了。就是只买四斤肉的那一年,父亲手里没有钱,愁眉苦脸不说话,母亲就不断地唠叨:“过年呢,连肉也不买,亲戚来了拿什么招待?”父亲和母亲吵了一架,吓的特别喜欢吃肉的弟弟哭着说:“妈妈,不买肉了,我不吃肉了!”可见当时的生计是多么的艰难。后来,我隐隐约约地听说,说是为了买那四斤肉,父母还不知道从那里借的钱!过一个年总共就这么一点肉,正是因为这样,过年包饺子的馅只有一种:白萝卜。
用白萝卜做饺子馅,先要把萝卜洗干净,用萝卜搓子(北方的一种厨房用具,可以将萝卜、土豆等搓成丝--有粗细两种--或者薄片,比用刀切省时省力,搓出来的丝或片均匀漂亮)将白萝卜搓成细小的条状,放到开水里煮一两滚,用笊篱将萝卜条捞出来,等到它不烫手了,抓出一大把,双手使劲挤掉水分,之后放在大案板上将它剁碎,加上剁碎的大葱,放到锅里炒一下。如果能加一点猪油,或者加一点炸猪油剩下的油渣(油渣也要剁的细碎)更好,出锅后的饺子馅,就飘出香喷喷的味道!那种香喷喷的味道,一直吸引着我,一直到饺子吃过后两三天,感觉那种美味还留在嘴里,还在心里萦绕。其实一起直现在,都能想起过年时那种萝卜馅饺子的香味!
年三十晚上包饺子,是一年之中全家人在一起最快乐的时光。同时也是北方人讲究熬残眼(其实就是守岁)。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说说过去的事,憧憬着明年的好日子。一般是母亲或者姐姐擀皮,父亲负责包。而我只是帮着揉面,或者将切好的饺子皮揉一揉,让它变得滚圆,然后用手掌按一下,方便擀饺子皮。有时甚至连面也不用揉,只是帮着大家拿什么东西,摆放饺子、数一数饺子有多少个。
其实在老家,人们把包饺子叫“捏疙瘩”,更简单一点说“捏上一点”,大家就心知肚明指的是包饺子了。母亲擀皮,动作飞快,右手拿着小擀面杖,发出细小的“咣当咣当”的声音,左手手指灵活地转动着饺子皮,三下五除二,一个中间略厚、四周薄、圆圆的饺子皮就擀好了。父亲包饺子,只见他左手拿饺子皮,右手抓筷子,给饺子皮的中间放核桃大的一块馅,然后放下筷子,左右手大姆指和食指一起捏住饺子皮,右手食指将边上的馅往中间收拢一下,将饺子馅按瓷实,之后食指中指将饺子皮往捏紧,随后放下,一个小巧玲珑、凹凸有致、肥肥胖胖半月形的饺子就成形了。我们姐妹都想学父亲包的饺子,可是,父亲教了一次又一次,包出的饺子还是没有父亲包的样式好看。倒是二姐三姐都很快学会了擀饺子皮,而我那时连擀饺子皮都没有学会。
除夕包饺子,最开心的是八〇年春节。那一年寒假,三姐从大学回来,用放假时学校发的一个月伙食费,给家里买了一些我们从来都没有见过的糖果和糕点。除夕晚上包饺子时候,二姐提议:把三姐买的糖果糕点拿一点过来,大家都吃一点点,这个提议父亲母亲立即就同意了,于是派我去厦房去拿。那时候,全家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设想着将来二姐能上个卫校、三姐大学毕业了,我和弟弟努力学习,将来也好好考大学,将来日子就好过了……
时过境迁,父母去世将近三十年了。每次包饺子、过年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小时候除夕夜,父母姐弟在一起包饺子的情形,特别是父亲包的那种小巧玲珑、凹凸有致、肥肥胖胖的半月形的饺子,却再也没有看到。前几天,看到著名学者石岗先生、也是我的学长的一篇美文《饺子赋》:
华夏有食,名曰饺子。皮裹阴阳,馅含芬芳。盛我民族之德,显我民族品味。
饺子由来,阴阳所成。腊朔子时,阴极阳生。岁岁更迭,此时交子。交子交子,圣人制食。取精面擀皮,圆圆如日悬中天,填食馅挤捏,弯弯似月上柳梢。一日一月,尽显时光交替,一擀一捏,寓意岁月迫急。
饺子包容,似我民族有容乃大,一张面皮,包容八方,可盛六畜,载七蔬,调八味,和九香也。饺子晶莹,如我民族智慧聪明,十根芊指,灵动巧行,能揉团面,擀圆皮,捏菱角,皱理纹也。饺子其成,犹我民族岁月,虽经百般揉搓,依然浑然一体;历经水煮熬煎,亦能涅槃重生。
国人恋食,无出于饺子者也。冬至、除夕,众亲围聚,阿婆取面,阿妈制皮,阿爸拢火,阿妹传递,阿姊尝味,阿弟嬉戏。一物系亲情融融,一锅容亲人笑声。初一年节,饺子出锅,水汽蒸腾似迷幻仙境,饺子白嫩如鸭游池塘。竹篱打捞,扑簌碗盘,香嫩入口,滑入腹中。
饺子仁爱,传中华千载,走世界八方。大同时节,民族鼎盛,四方来朝,品我中华饺子,传我华夏厚德也。
正如石岗先生所写那样,“饺子包容、饺子仁爱”,“一物系亲情融融,一锅容亲人笑声。”包饺子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的过程。在父亲母亲一起包的饺子之中,也许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包容、对子女的仁爱、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所以,父亲母亲包的饺子,才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二〇一九年二月五日星期二
己亥年正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