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书籍,是一叶心舟(赏析) ——江山著名作者文绮老师作品浅析
欣闻湘韵著名作者文绮老师的作品集《青春岁月》付梓出版了,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启蒙时代,对于书的印象是神圣的,认为只有特别有学问的人才能出书,传承文化,成为世人膜拜的经典,也许还会千古永流传。经典的流传也让作者活在自己的作品里,成为不灭的高贵灵魂。对于现在写作的人,能够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也许并没有想这么多,出书也许只是为了便于收藏,便于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作品,也是对自己写作的一个总结,也使自己的作品有了另一种存在的形式。相信文绮老师原来一定没有出过书,原来都是网上写作。网络写作有优势,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不易保存,也没有书籍直观形象、触手可摸。一旦网站倒闭,自己辛苦写作的作品也就会随之灰飞烟灭。所以,对于写作的人,能够出自己的作品集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让自己的作品更长久地留于后人。而对于我们文学草根,也不是谁想出书就能出的,首先你的作品要有一定水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次,自费出书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的,作者不仅有脑力上的巨大投入,还有金钱上的巨大投入。所以,我感觉特别不易,对于像我这样的草根也许永远只能是一个梦想。
一晃,在文学网站做编辑几年了,其中的辛苦我不想多说,但是让我欣慰的是,我有幸认识了很多像文绮老师这样有水平的作者,编辑他们的作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文绮老师的作品包括散文、小说、现代诗歌,我编辑过一些,也读过一些,所以比较熟悉,还是有发言权的。乡土、乡情、青春是文学永远的主题,这些在文绮老师的作品里也都有很好的、完美的体现。
文绮老师的作品很乡土。虽然文绮老师现在生活在城市里,但文绮老师出身农民家庭,自幼在乡村长大。小时候,在农村住的是土砖瓦房,穿的是土布衣服,吃的是农家粗茶淡饭,干的是农家活。小时候和青年时代,文绮老师都是在农村度过的,所以,对于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感觉都是亲切的,都是有很深感情的,是故乡的水土养育了自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农村变得越来越萧条,大批的人口迁往城镇,也许乡村里原来生长庄稼和蔬菜的土地还长出了一栋栋高楼。文绮老师的家乡也一样,而处于都市的边缘,这种变化更明显。自己的故乡在自己的眼前慢慢消失,既让人留恋,也让人失落。故乡是我们的根,一旦消失就再也回不来了,它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这成了文绮老师的乡愁。常常看到文绮老师在扣扣空间里发的故乡照片,有年久的老房子,有很大的池塘,有古朴的老树,有郁郁葱葱的菜地,而所有这一切都被都市的高楼包围着,它们的消失只是早晚的事。城市的生长在吞噬着故乡的土地。处于城镇化变革中的乡村就像一位迟暮的老人,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文绮老师想用自己的相机镜头留住这一切,而用文字书写是留住故乡的另一种形式。而处在城镇化变革中的人心理也是矛盾的,包括文绮老师。我们既有对故乡的留恋,也有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期冀,而在文绮老师的作品里,更多的是对故乡的美好回忆。文绮老师的所书所写,代表了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的心理,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人生难忘是乡情,这在文绮老师的作品里得到完美的体现。小时候在乡下的生活有苦也有乐,土砖瓦房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田园诗意的气息;土布衣服、粗茶淡饭、艰苦的农活让文绮老师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坚强了自己的意志,强健了自己的体魄,增加了自己的阅历。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自己的成长经历,都成了文绮老师书写的对象,是故乡养育了文绮老师这样一位优秀的乡土作家。
青春的回忆是美好的,文绮老师的很多文章里都记录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乡村消失了,一些乡土文化也随之消失。现在的九O后、OO后很少能了解文绮老师那个年代的生活,也就很难受到好的乡土文化的熏陶。乡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东西通过阅读文绮老师的作品就能很好地感受到,比如吃苦教育、价值、幸福观的教育、道德教育等都很全面。文绮老师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文学的欣赏性和文学的教化性,都很有内涵,很有文学价值。这真的不是我吹捧,喜爱文学的你读了就会知道我所言不虚。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说,文绮老师的书就像一叶心舟,可以把我们带到那年那月,一个青春而美好的国度,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