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悦读(随笔) ——写在世界读书日
四月二十三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日子里突然有想写点什么的欲望。
说到阅读,仔细想想,也不知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亦或是一本杂志。倒是感觉自己上网的时间是越来越多,互联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彻底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阅读的人是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也是方兴未艾。
记得前不久,到我们市里的新华书店去逛了逛,看到书店门前门可罗雀,里面冷冷清清,这和早些年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记得早些年去新华书店,看到书店门前停满了摩托车、自行车,书店里面尽是选书、看书的人,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书架上搜寻。书架之间的过道里,靠墙边的凳子上也都坐满了聚精会神看书的人。整个书店上下三层根本听不到人说话,很安静,有时还会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为看书、选书的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记得那时来逛书店的人很多,各个阶层都有,这从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穿着打扮上很容易就能分辩出来。不同的人看的书也不一样——农民多在种植、养殖类的书架前停留,医生多关注医学用书,教师和学生多关注教辅类图书,文学爱好者会在名家名著的书架前驻足。现在去再看,书店一层早已不卖图书了,改成了时尚手机卖场。二楼、三楼里面冷冷清清,原来为方便上下楼的电梯也停止了运行,因为人太少,确实没有开电梯的必要。网络阅读冲淡了传统的图书市场。
上小学时,我的语文成绩就很好,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考试时,作文都是高分。相对于同龄的孩子,我的记忆力、理解力和表达力明显更强。这里不是说我自夸自擂,我认为不管学什么,除了自己要有兴趣,要专心、勤奋,也还讲究一些天赋的。也一直对音乐很痴迷,记得上学时音乐老师教简谱,我却怎么也学不会。后来,自己专门到书店里买来教简谱的书,可学了很长时间,还是学不会,没有那个天赋。现在又迷上了网络写作,但古韵自己是门外汉,很佩服那些古韵写得好、精通古诗词的人。我想,吟诗作赋也应该是讲究天分的,不是随便一个人,谁都能学得来的。小时候虽然语文成绩很好,学习各个方面都优秀,可从来也没想过自己长大了要当个作家。说起来也许你都想笑,我小时候的理想是长大了当个科学家,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可终究科学家没当成,作家里没有我,平时写些拙陋小文,只能算是业余爱好。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自己现在能写点东西与自己的哥哥也有关,在我小时候上学时,是哥哥给了我良好的文学启蒙,到现在我都还记忆犹新。
小时候,对哥哥的印象不是太多,只记得哥哥在家的时间很少。我们家弟兄三人,年龄差距都很大,哥哥是家里的长子,比我大七岁,比弟弟大十一岁。哥哥不仅年龄最大,学问也是最高的,而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逢过年都会义务为乡邻们写春联,那个时候也是我和哥哥最忙的时候。我那时比桌子高不了多少,帮哥哥牵纸头正合适。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在屋里写,天气晴暖无风时,就在院子里写。永远记得哥哥站在桌边,屏气凝神,提毫挥墨,一气呵成的样子。我牵纸头的小手冻得红肿,时不时地在嘴上哈哈气。此时堂屋里或者是院子里的地上,铺满了写好等待晾干的对联,还不时有来取对联或者送对联的人,耳畔里听到的尽是感谢和赞扬的话语,那是对我和哥哥最好的褒奖。耳濡目染,自己在很小时就学到一些关于对联和书法知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拜年走亲戚时,别的同龄孩子都把注意力放在零食和玩乐上,而欣赏亲戚家门上不同的对联却是我最大的享受,有时拜年的路上边走边看,忘记了疲劳。
有一次,大概我二三年级的时候,在县城读高中的哥哥给我带回了一本《小学生日记》。这本书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这应该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书里的一些插图和内容,我甚至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写成文章,还能出书。《小学生日记》里那些天真稚嫩的文字悄悄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只到某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哥哥又给我买了《绝句一百首》、《小学生作文》等课外书。这些课外书籍对我的作文帮助很大,也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可见良好的引导和启蒙的重要性。现在回头再看,这些课外书在那时真的极其珍贵。小时候的乡下,贫穷落后,信息闭塞,这些课外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同龄孩子的生活,也给了我最初的文学启蒙,并且将会受益终生。
说到课外阅读,不能不说到我们小时候流行的连环画,那时没有电视机,没有动画片,连环画是我们孩子的最爱。连环画册印刷、绘画精美,携带方便,那时几乎每个孩子的书包或者褂兜里都曾有过它的影子。那时乡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那些精美的连环画到底是从哪儿买的,现在真的忘记了。只是知道谁有一本好的连环画了,大家都是相互借阅,十分爱惜,如获至宝。由于资源紧张,有时同连环画的主人关系不好你还借不到,或者需要用连环画去交换着看,这也算互惠互利吧。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当时看过的一些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射雕英雄传》、《林海雪原》等等,甚至到现在我都还收藏着一套《红楼梦》的连环画。这些连环画使我们的童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学习兴趣,开启了文学写作的启蒙。
小时候,虽然乡下没有见过电视机,但等我稍大一点,半导体收音机开始出现了。记得我们家第一台收音机是哥哥买的,那时家里很穷,省吃俭用,花了二十元钱让哥哥买了一台黄山牌半导体收音机。买收音机的目的不是听戏,也不是听新闻,而是为了学习英语。这台收音机是哥哥的专利,平时随身携带,还买了几本厚厚的英文自学课本,专门用来学习英语。听说那时学校里英语教学水平低,大概是新事物,缺乏人才吧,这台收音机就成了哥哥的好老师。我那时很小,对这台收音机很好奇,也对哥哥那几本大部头的英文书感到好奇,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和了解外面世界的渴望。由于小时候就受哥哥的影响,上初中有英语课后,我的英语语感很好,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这台收音机是哥哥的专利,是哥哥为了学习英语而买,但在寒署假我还是有机会接触的,以至于后来哥哥学业结束,就干脆把这台收音机留给了家里。记得那时流行歌曲很少,戏曲节目很多,“吚咿呀呀”的听不懂唱的是什么。歌曲都是带点民族腔调的,比如《洪湖水浪打浪》、《妹妹找哥泪花流》、《南泥湾》等等。而我那时听的最多的梅兰芳说的评书《杨家将》一集不落,感到用语言塑造的故事是那么的精彩。听评书,这也算是我早期的文学启蒙,倾听,在这里也是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阅读。
曾经把我写的拙陋小文和文友们高水平的文章分享到一个群里,可是感觉好像关注者寥寥,不免让人失落。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平时根本不看书或报纸,看文章头疼,平时就喜欢看电视剧。可是,我们别忘了,不论是电影或者电视剧都是先有剧本的,是根据剧本来拍摄的,只有好的剧本才能拍出好的电影或电视剧。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看电影或电视剧也算是另一种阅读吧。也许,在如今这样一个令人浮躁的金钱社会,能真正静下心来看书的人真的不多了。但当你心情浮躁或迷惘时,如果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你就能体会到阅读的愉悦,忘记尘世的烦恼,净化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灵魂也会变得高尚睿智起来。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这样让人愉悦的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