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母爱如棉袄(散文)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是一个人独居。
平日里母亲喜欢读书、看报,记录一些生活的琐事。我们姊妹几个也都各自忙自己的工作,不定期给母亲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每一次接电话的母亲总是很乐观,也总是说:别担心我,你们忙吧,我好着呢。
隆冬季节,母亲旧病复发,住进医院。我们姊妹几人燕子似的围在母亲的床边。母亲开玩笑说:这个冬天我怎么感觉像春天一样,百花齐放,蝉鸣蝶舞啊。
母亲的病房里有四个病人,全都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1号病床的老太太九十六岁了,陪床照顾的是他70岁的独生儿子。一天傍晚,他儿子满头大汗在狭小的病房里来回走动,看上去烦躁不安的。我们都以为他得了什么疾病,慌忙喊来值班的大夫。
“您怎么了老先生,哪里不舒服?”大夫关切地问。
“没有不舒服,就是有点热。”老先生回答道。
“有点热?大夫伸手摸了摸老人的额头,您……”大夫欲言又止。
大夫喊来了护士,给老人测测体温,量量血压。处于安全考虑,还是建议给老先生做一做心电图检查,因为毕竟他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可是,老人一直都坚持说:“我没事。”最后还是在大家伙的劝说下,老人也没再坚持下去,就在他母亲的床上做一做心电图。
整个过程他母亲都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没有言语,直到大夫说:检查都正常时。他九十六岁的母亲才说:“儿子这里有暖气,把你的棉夹袄扣子解开晾晾吧,或许一会都不热了。”
“棉夹袄?”大伙都不约而同地张大了嘴巴向老先生望去。只见老人的贴身衣服上套着一件深蓝色的棉夹袄,看上去做工精细,合体又合身。
“嗯嗯,或许就是穿棉夹袄的缘故吧,我解开扣子,晾晾。”老先生一边解扣,一边说。
大家七嘴八舌,让老先生脱了,老先生就是不脱。最后他说起自己一段关于棉夹袄的故事。
有一年我去外地上学,天似乎冷的特别早。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大多穿得光彩夺目,家庭条件稍好的,穿着买来的中山装。当时我妈给我做一件非常时髦的唐装棉夹袄,但是我还是感到寒酸极了,我将它压在箱子的最底层,生怕一不小心被同学看到。
为了抵抗寒冷,我每天一闲下来就去跑步,健身,生怕同学们看出来我的寒酸。起初同学们都羡慕我,说我抵抗能力强,有毅力,还有的说要向我学习。结果没有撑多久,我的气管炎复发了,而且我的脚和手都得了冻疮,每到夜里被冻伤的地方奇痒难受。我哭着给妈妈写信,告诉她我不能活了,闷喘得要死。我妈妈从老家赶到学校,知道原因后把我狠狠地臭骂一顿。
后来我把唐装从箱子底下取出来,穿在身上。妈妈看着我,让我整个冬天都不准脱下来。
“不是吗?你幸好每年都穿上我做的夹袄,气管炎的病才很少发作了。如今我住院了你不能再住院了。”老太太接着说。
“因为他从小就有气管炎,每年的冬季天一冷或者受凉了就会发作,发作起来闷喘得要命,每一次去医院看病,大夫都叮嘱我说,他要及时保暖,按时添加衣服,我是被他的病吓坏了,时刻牢记大夫的话,一刻都害怕他受凉,害怕哪一天他突然死掉了,留下我一个人。”
如今我老了,看不清了,做的不好看,小孩子们也都说不让我做了,街上也有上等的羽绒服饰,可是他们哪懂得天然棉花的好?一是不会过敏吧,二是保暖效果强。”老太太接着说。
老太太越说越不放心,一会摸摸儿子的头,一会摸摸儿子的身子,直到儿子说不热了,舒服多了,她才放心地躺下。
顷刻间病房里安静极了。
从小到大,我们都很厌烦妈妈的唠叨,甚至总想离她远一点、在远一点,可是妈妈的爱就如夹棉袄一直裹在身上,脱不掉,却又藏在心底里。正如周杰伦的歌曲《听妈妈的话》:妈妈的辛苦不让你看见/温暖的食谱在她心里面/有空就多多握握她的手/把手牵着一起梦游/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美丽的白发幸福中发芽/天使的魔法温暖中慈祥……久久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