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黄山揽胜记(散文)
一
说起山来,一般人不陌生。在号称“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地球上,除过水就属山多,可是你见过的山再多,也见不到这里如此多的奇山奇峰!它们可不像其它地方的山要么四平八稳的雄伟,要么齐棱齐坎的陡峭,这里的奇峰异石光从名字就可知非同寻常,一看山形,一听故事,眼睛惊得都不会眨了。
且不说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几大峰,光一个小小的始信峰秀美的风光、藏着的故事,说起来也得一阵子。
始信峰是我们上山之后游览的第一个景点。走出缆车,前行不远就看见平台边缘指向“始信峰”的路牌。当时一阵激动,追着队伍快速前行。
始信峰在黄山北海散花坞东,凸起于绝壑之上。这里巧石争妍、奇松林立、三面临空、悬崖千丈、云蒸霞蔚、风姿独秀。相传明代黄习远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画境,即兴题名“始信”二字。
始信峰小巧玲珑、风姿独秀,历史上文人雅士登峰饱览山景、饮酒抚琴,故此峰又有“琴台”之称。始信峰上妙景天成古迹甚多。据说明僧一乘大师曾在峰顶建“定空室”,仅一席之地。明末民族英雄、歙人江天一隐居黄山,在此独坐抚琴抒发情怀。他在峰顶上曾有题刻,后已佚失。当代学者李一氓特为补书“寒江子独坐”五字,并作题记,刻于石上,上面的字迹已不甚清楚。江天一的后裔江丽田善诗擅琴,于清乾隆年间隐居始信峰,至今江丽田琴台遗迹尚存。
始信峰峰顶面积不大,方圆十来步的样子,峰顶山石凹凸不平。站在峰顶,尽观周围风光,白鹅岭索道站的白色马头墙,锦秀多姿的北海宾馆,百花媚嫣的散花坞,群峰争奇的西海,清凉台前的石猴观太平,石笋矼上林立的石笋等等。
在黄山的众名石里,令我魂牵梦萦的是飞来石了。
电视剧《红楼梦》片头之前见过它的照片。记得有一年在老家窑洞的墙上的年画里多了一幅奇石图,画面就是一块从天而降的石柱,斜插在平坦的石台上,石柱周围被铁锁围护着,画的一角写着三个字:飞来石。
面对这块奇石,我琢磨过无数次。最令我困惑的是不知道它出于哪里有什么故事,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将来一定要去看看原物,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盼望了几十年,见它却在一瞬间。
那天傍晚走在从光明顶去白鹅山庄的林间小道上,导游让我们往西南方向看。在落日余晖里,我看见了那块熟悉而陌生的奇石。肉眼看只能看见轮廓,举起手机拍照时将画面放大了,看得比较清楚。
这块十二米高的奇石,就这样进了我的视线,只是观赏距离太远,周围的险壁不能看到,无法体会“飞”的灵动与奇险,当时真想走到它跟前一睹真容饱饱眼福。为了赶时间没有去,留下了遗憾,也成为再次观赏的理由。
二
钟灵毓秀的黄山,是造物主送给人间的一份大礼,这份大礼中有数不清的奇峰异石,也有破石而生虬枝侧出的黄山松。
古人云:黄山之美始于松。黄山松历来有“无石不松、无松不石”的美誉。行走在山间盘旋的台阶上,遥望或者近观,那些或高大伟岸或娇小俏丽的树木,无不令人称奇。它们或虬枝盘曲,或横斜绝壁,或倒挂危岩,或独立巅峰。这些壮汉般的树木脚下不见寸土,都是破石而生。它们扎根于悬崖峭壁之上,伸枝展叶于群山万壑之间,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依然保持着遒劲潇洒的姿态。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观赏了黑虎松、连理松、蒲团松等多棵名松,也欣赏了群山万壑里的无名之松。不论高大威猛的还是小巧玲珑的,任何一棵松都自成一道风景。
此行我最想观赏的是位列黄山松之首的迎客松。我想看它,不是它的近千年的树龄,也不是它如雷贯耳的名气,我想知道它是否依然健康成长。
据说前些年因为游客随意丢的塑料垃圾,黄山景区生态受到了影响,导致名闻遐迩的迎客松一个侧枝开始枯萎。待我走近它,看见位于玉屏峰旁破石而生的迎客松,它依旧如同照片上看到的一样,挺立于岩石之上,端庄优雅,冠平如盖,两大侧枝旁逸斜出,如同自然伸出的修长手臂,正在喜气盈盈地迎接来自远方的游客。
有年代感的物件被称为文化遗产,迎客松可是近千年的文化遗产,且是活着的文化遗产,珍贵程度不言而喻,能亲眼看到是福分,保护好传承下去更是游客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黄山松,黄山风景区的灵魂,少了哪一棵都不完美,都是无法挽回的遗憾。
三
去黄山之前看到人家的摄影作品里有一个松石连体的奇景,犹如人工雕刻的盆景,奇巧,精致,秀美。它有一个饱含诗意的名字:梦笔生花。
照片上一处峭壁中部一块小石孤峰独立,纤细秀美,顶上长着一棵扇形小松,石体和小松天然连接。
那天下午从西海大峡谷坐缆车上到谷顶,进入散花坞景区。太阳的影子不见了,“云青青兮欲雨”,霎时仿佛进了另一个世界,先前谷里晴天红日。到了谷顶如堕五里雾中,身前身后被雾霭笼罩着,百米之外几乎混沌一片。
当导游把我们带到“梦笔生花”松石附近的观景台上时,云雾还在弥漫着,不能清晰地看见奇景。就在暗暗遗憾之际,一阵风过,魔术师一样带走了漫天云气,秀美的“梦笔生花”显影了。
“快,快拍!”身旁的游客激动地喊道。
在游客扎堆的景点,要拍一张“梦笔生花”松石的全貌谈何容易!于是我就转到旁边观赏其它风景,待到浪潮般的人流退了,找了一个最佳角度,慢慢地留下它的靓影。
看着手机里清晰的照片,我感慨万千。黄山的奇松异石遍地都是,而“梦笔生花”的松石结合太完美了,造物的神奇,令人叹为观止!
散花坞右侧半山腰处孤峰独立,顶端奇松一株,如花状,如笔形。笔锋右侧有一峰突起,顶分五岔,形似笔架。一坞之内有“笔”有“架”,浑然天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关于梦笔生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四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光明顶。踏上光明顶之时云气正浓,只能看见顶上的白色圆塔,高处的天空被云气遮挡不见踪影。过了一会,塔顶右上方露出一片蓝天,蓝天与白塔交相辉映。看到太阳,我暗自高兴,有太阳一定不会错过晚霞的。
从光明顶到白鹅山庄后先登记好住宿,到山庄前的平台上观景拍照。山庄前的贡阳山石碑立在一个高台上,当我站在刻着“贡阳山”三个大字的石牌前,被眼前景象吸引住了,西边的群峰尽收眼底,那里云气缭绕,高低不一的山峰隐现在云海里。此时落日余晖透过天边云层洒在波浪翻滚的云海上,霎时间云日相鲜、云峰互现、云海滚滚。
据说在黄山看日出是需要运气的,我们此行运气还不赖,第二天早上与日出有缘相逢了。
在黄山这幅大美卷轴上,日出是绝对的点睛之笔。
景区预报日出时间是五点十分左右,不到五点大家纷纷起床洗漱完毕来到户外。站在白鹅山庄门口的观景台上激动万分,找好位置静等东方天幕上将显得那一抹微红。
起初周围的一切都陷在黑暗里,慢慢地黑乎乎的云海泛着缕缕银光,那是一点点冲出天幕的初阳散出来的,一缕,两缕,无数缕,艰难地增加着。突然,天幕正中与云海相交处露出一道红光,一道,两道,无数道。刹那间,红红的圆球挣脱了云海的羁绊,冒出了头,随之万丈光芒顺着云海飞奔。渐渐地整个太阳露出来了,眼前一片通红。
当无数光芒出来之时,周围出现了神奇的景象:右前方黑黝黝的松林被点亮了,左前方的屋檐角沐浴在金色光芒里,最美的是正前方,云海翻滚,浪潮涌动,东边天幕撒下的道道金光打在海平面上,一闪一闪的,真应了那句“日破云涛万里红”。
同是云海滚滚,东边全染上初阳带来的绛红,暖意融融。转身向西看,则如一池碧水,随波荡漾,凉意阵阵。这画风转得太快,让人一时难以适应。这景美得离谱,让人深深陶醉。我想,也算是等待一晚上的最好犒赏,穿山越岭爬上爬下苦苦追寻,不就是为了看到这奇特的景观么?
五
黄山山道上游客遍布,这本不奇怪,名山里的名山,谁都想瞧瞧。沿途不断遇见拄着拐杖的被孩子扶着的老人,也有一些老人身体硬朗健步如飞,精神抖擞地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
在北海宾馆遇到两个老乡,他们精神矍铄气色不错。两人都已退休,经常搭伴出行,这是近年来第二次来黄山。他们说,以前日子紧吧,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出游,如今儿女都已长大没有了牵挂,出来走走,了却夙愿,不留遗憾。
好一个“了却夙愿,不留遗憾”,真说到我的心坎里了。
我们的团队里有两位来自台湾的老人,他们年过花甲,体力却好得惊人。翻西海大峡谷时一直走在前面,遇到外环线和内环线的路段都选择险峻的外线。下山时他们俩不想坐缆车坚持步行,导游怕他们路线不熟,他们又没有大陆的手机号码无法联系,就没有同意。
观赏迎客松的时候,和他们走在一起。聊天中才知道他们出来已经十几天了,刚从苏杭过来,准备去厦门。不得不感叹他们的好身体、好毅力。他们这是第二次来祖国大陆,打算有生之年走完感兴趣的地方。
在一段陡坡处碰到一对老年夫妇,他们选择路线时出现分歧,老头考虑到安全要走坦途,老太太想多看风景要走险道。老头生气了,板着脸说:“都不知道自己多大年龄了,还想逞能?”老太太回击道:“啥叫逞能,我就想看看没看过的风景而已!”老太太身上的那股执拗劲,深深感染了我,我不觉嘴角上扬对着她笑了,老太太看着我笑吟吟地说:“一辈子都想把我管住,现在老了还不放过!”老头没理他黑着脸不说话了,眼睁睁地看着老太太拄着拐杖上了台阶。
我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的胆量和毅力。
这些老人们并没有因为黄山的陡峭而却步,他们的出现,让黄山道上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后记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的评价,真可谓震古烁今。这句不带夸张的广告语,带着人们走进云罩雾遮中的黄山,带着人们欣赏它惊世骇俗的美丽容颜。
生在今日是我幸,幸有我来山未孤。黄山的美是天赐神作,是鬼斧神工,美妙绝伦,变化无穷。因为天气和时间关系,与雨后云海无缘,与四绝之一的温泉没有谋面,还有很多景点都没有来得及观赏,所以我的文字只记录了冰山一角,要知黄山之美,亲临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