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天台山琼台仙谷(游记)
游天台山琼台仙谷,是一次体能的考量,重阳节这天我没有登高,今天在琼台仙谷把这一课补上。
琼台仙谷景区面积7.3平方公里,是一处比较典型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灵溪为该景区的主景线。沿溪北行,两旁山壁对峙,山势峥嵘峻峭,奇峰纷呈,怪石错列,而且愈走愈奇。著名的有“李白题诗岩”、“仙人聚会”、“双女峰”、“元宝石”、“佛手峰”等景。 灵溪百丈坑有瀑布如龙,瀑下成潭,潭水晶莹如黛,名“龙潭”。
步入仙谷湖光中,首先看见远处湖面上似有人在展姿,一女梳妆迎客,一僧似济公放荡。渐渐走近,济公却变换幻化似翁似醉、旁边还有神鼋探首张望,形态逼真。据导游介绍,这些肖形奇石,都是峡谷中的天然巨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贵在审美创意,匠心独运,才有这一组迎客群像,妙趣横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漫步在八仙湖畔,细细品味山魂水魄的天然浑合幽雅境界,谁能料到这好似天山天池的仙境瑶池,是人工创造出来的,一道大坝让峡谷变成湖泊。顺着木道向前,一对白鹅比肩而游,不时还引吭高歌、高唱几声,也许是表示欢迎吧。
继续向前,到了百丈龙潭大瀑布。瀑布如滚滚蛟龙于百丈悬崖中夺路而飞,贯雷震耳,烟雾漫空,真有诗仙李白描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态势。瀑泻龙潭,一碧如黛,波荡崖滑,十分壮观。诗仙李白在《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古风中极写其绝景: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身,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跺云汉来。”
过了瀑布再往前走的人就不多了,因为,有许多老同志爬不了山,到了“凌云栈道”,两山之间有一独木般的一座桥,桥距谷底高达300米,真有“徐徐送客上青天”之意境。最险要的地方,两侧都是悬崖。下山的栈道是后来修筑,雨天的时候,沿栈道而下,看不到脚底的峡谷,脚下都是缭绕的云雾,故称凌云栈道。琼台上有黄帝祭坛、轩辕祠、琼台观、仙人座等胜迹。峰上有石、形似座椅,传说铁拐李每逢中秋节之夜,来此坐椅赏明月,故名“仙人座”坐上天然“仙人座”,足下白云缭绕,似闻仙乐缥缈,真有飘飘欲仙之感。琼台前一山,两峰对峙,顶部平坦,颇似皇宫前两侧的楼阁,故称“双阙”。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坐在石椅上望月下群山,恍入仙境梦乡,“琼台夜月”即得名于此。
看着景区的简介上说:“天台山以其绚丽多姿的形貌和深邃厚实的内涵,孕育出华夏文明苑囿中一棵散发着独特芬芳的奇葩,这就是"天台山文化"。与古都文化和其他名山文化不同,她以宗教文化为主体,于唐宋达到高潮,并对日本和朝鲜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她由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组成,前二者为宗教文化,后者带有强烈的宗法性和民俗性,可以称为以儒学为核心的宗族文化。一千七百年来,"两宗"文化互相渗透,造成了佛道共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对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哲学、史学,地学、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由此想到,华夏文明注重的就是文明认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宗教中国化的原因,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是在几千年的发展当中,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被华夏文明的博大,包容,理智,明智,自尊所滋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正是因为有这个共同点,虽然佛道信仰不同,表达的形式不同,都不存在异端,都不存在不信我者下地狱的诅咒。
慈航道人就是观世音菩萨,由道入佛。在道教就是慈航道人,在佛教就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佛道共存,在信仰中,慈航道人是最仁慈的,最和谐的,我们现在说的观世音菩萨,是因为避李世民的名讳。由观世音改为观音,这体现了历朝历代,国法高于教法,宗教必须从属于国家利益!国家和宗教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从属关系,教从于国,爱国爱教不是并列的,爱国是根本的,爱国之后才可以谈爱教,否则就是邪教!对于观世音菩萨,道教接受,佛教也接受,大家皆大欢喜!除了观世音菩萨,还有关二爷也是这种代表,站在道家立场上,他们是道教神灵。站在佛教立场上,他们是佛教菩萨。
儒、释、道的相处,就是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我们面对,我们包容,我们理解,我们互尊互信,无论如何,能够面对这一切,能够正视这一切,能够找到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善。就是最根本的信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观世音菩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关帝圣君,无论他们如何表现,无论多么的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