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八一】乔迁之喜(小说·家园)

编辑推荐 【八一】乔迁之喜(小说·家园)


作者:陈宁 白丁,1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51发表时间:2019-02-19 16:27:51

【八一】乔迁之喜(小说·家园)
   道长清晨起来,听到孩子哭声,便抱起孩子,道长又不方便带孩子,便抱着孩子来到汤文基家,和他们商量养育孩子的事情,汤家媳妇小凤一见到孩子,便喜欢上了,愿意收养,这一收养,陆续便是4个,分别以梅、兰、竹、菊,为她们取名,汤梅、汤兰、汤竹、汤菊。
   收养弃婴困难的事情,不仅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这么简单,重要的是让孩子安全、健康成长,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成为有用之才,这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解决孩子的温饱,汤家的粮食没问题,可要把孩子培养成才,则是一个漫长而花费财力与精力的过程,落户也是个大问题。
   汤梅和汤兰可以直接随妈妈小凤落户,汤老师找了好几个证明人,出示了妻子小凤不能生育的医院证明,托人找了大量关系,计生办最后认可,罚款自然要交,汤竹和汤菊分别交了300元和500元的超生罚款,总算把这4个女孩的户口都落了下来,汤老师当时的工资1个月也就不到50元。
   就那么一点点微薄工资,要负担起这几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开销,学习费用,甚至是医疗费用,汤老师开始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汤文基将妻子分得的家庭承包土地种上了果树,又进行了部分小片开荒,自己白天去教书,傍晚和周末带着4个女儿和妻子,一家人在果园里辛勤劳动,汤文基是一位真正有责任和担当的男人,是他撑起了这个家。
   汤家4位千金跟着汤老师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在重重困难面前中慢慢的克服,慢慢的成长,一家人生活,倒也是快快乐乐的。
   汤梅大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辍学在家,坚决不去学校,要帮助妈妈干活带妹妹,汤老师好话说了一大箩筐,不起作用,也无其它好办法,只好由她罢了。
  
   六
   冬月里的一个周末,滇东北高原凛冽的寒风吹来,是多么刺骨的寒冷,贫穷往往总是伴随着饥饿与寒冷。
   为了生计,汤老师带上身着单薄衣服的汤梅到县城去卖苹果,虽然是自己家种,最好的都舍不得吃,放在三轮车最上层,希望卖个好家钱。
   许久不开张,父女两搓着手,跺着脚。汤老师去找公厕小便,苹果摊子交给汤梅看管,一去半天不见回来。
   市场管理委员会(城管)的人来赶小商贩:“快拉走,快拉走,路是大家走的,别摆在那里挡大家道,以免造成交通堵塞,影响市容市貌,再不走要销摊子了。”汤梅急的团团转,似热锅上的蚂蚁,爸爸不在,自己一人处理不了,急得快要哭了。
   幸亏在一旁卖燕麦炒面和土蜂蜜的吕干云,帮着汤梅收了苹果摊,用小推车把苹果推到空旷处,吕干云是梨树坪村山背后的人,过往都会经过汤家门前,因此算是熟人。
   汤老师回来,不见了汤梅,急得来回找,大街上人来人往,你挤我,我挤你,汤老师来回找了几转,都找不到汤梅,还是汤梅眼睛尖,先看见汤老师,挥着手,一跳一跳地大声喊:“爸爸、爸爸,我在这里。”
   见汤梅和吕干云俩人用装苹果的蔑筐,拢起火来,蹲在那里烤火,俩人有说有笑,汤老师悬挂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
   汤梅为了表示感谢,拿苹果给吕干云吃,吕干云则拿出燕麦粑粑,沾上蜂蜜,递给汤梅吃。
   第二天,吕干云来帮着汤梅卖苹果,接连卖了好几天,汤家的苹果卖完了,吕干云和汤梅商量好,低价买村子里别人家的苹果去城里卖。
   就这样俩人有了点小本钱,开始倒运苹果到远处去卖,吕干云把苹果卖到了云南边境,批发给了缅甸的南坎,越南的老街等地,原因是这些地方气候热,不产苹果,在我们这里几角钱1斤的苹果,拉过去居然卖上3元1斤,回来时还拉来了那边的香蕉、菠萝到县城批发。苦点、累点,但是赚了钱,吕干云心里高兴着呢,吕干云的小本生意越做越大。
   汤老师看在眼里暗暗点头,通过多方打听核实,得知吕干云是背后山里的一个孤儿,生他的时候,他妈妈难产而死,爸爸当矿工遇矿难,被活埋矿洞里,赔偿费由他叔叔代为保管,不料他那叔叔是个赌鬼,没多久就把赔偿费输了个精光。
   汤老师找人问吕干云愿不愿意招赘上门来给汤梅做丈夫,吕干云得知消息,欣喜若狂,求之不得,跑来汤家连声说:“你们待我如同再生父母,再生父母。”汤老师又问汤梅愿不愿意招赘吕干云上门做姑爷,汤梅含羞笑应:“全凭爹爹做主。”水到渠成,汤梅和吕干云成了婚,吕干云是汤家最有商业头脑的女婿。
   汤家这七口人,无任何血缘关系,就这样组合在了一起,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生活一天过得比一天好了起来,人间自有真情在!
   吕干云脚勤手快,舍得出力,按当地风俗,上门女婿应该随汤家的姓,第三代方可还祖归宗,汤梅与吕干云生得一子,请岳父汤老师取个名字。
   汤老师翻开字典,左思右想,权衡良久,方对其二人道,取名“汤圆”如何?
   汤梅抱着男婴,对吕干云柔情笑道:“咱们的孩子有名字了叫汤圆,圆咱们汤家的儿子梦,圆咱们村的致富梦。”吕干云蹲在地上咂吧着他那劣质香烟,嘴里附和应道:“嗯呢!”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
   随着祖国日益强大和昌盛,各项富民政策及措施,精准落实到位,高速公路经过梨树坪村,通车已经好几年,最近高铁也在动工,经过水库架桥通过,梨树坪村整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大变样。家家户户都在盖新楼房,汤老师家的四位千金,巾帼不让须眉,汤梅和吕干云的生意曾经是从地摊开始,而今已步入电子商务时代。
   现村里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就业,不少人当了小老板,村里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广大农村,这已经是普遍现象。经济发展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
  
   七
   饭毕,几位老友提议一起到龙潭,四处走走看看,龙王庙古柏参天,香火缭绕,厢房里住着几位鳏、寡老人,已在公房里用了素食。
   庙门口放着个随喜功德箱,香火挺旺。功德箱里,大家随喜了一些功德钱,那块“镇潭石”还屹立在原处,这些年早已被摸起包浆。
   龙王庙新来了位主持,大家都称她何三嬢,主持着事务,以前那位老道长不知云游何方去了。
   潭口处,大家蹲下来洗了洗手和脸,掬起一捧水喝了下去,这刚流出来的潭水直爽到心里。
   一群孩子在一旁玩耍,孩子们见我们和汤老师一起来的,孩子们大声喊到:“龙潭潭水深千尺,不及汤家收养情。”
  

共 7483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感人肺腑的好故事,主人公汤文基心地善良,连续收养四个弃婴,在一个月只有50块钱的工资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和妻子一道把四个捡回来的女儿拉扯大,并都成了一番事业,这在当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佳话。梅、兰、竹、菊,代表着汤文基对四个女儿的无私的爱和美好的祝愿,一家人共渡难关,女婿吕干云的加入,更让这个家庭力量倍增,在一家人的辛勤劳作中,慢慢有了殷实的家底,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小汤圆的出世和名字的来历,也预示着这一家人对生活的满足对幸福的知足。文章用插叙的手法,借用回忆,叙述了汤文基和他的特殊的家庭的生活经历,也让我们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赞叹,文章由小见大,突出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拥护,也表达了对汤文基收养弃婴,并把她们培养成才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文章结尾用一句化用的古诗“龙潭潭水深千尺,不及汤家收养情。”点出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全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行文自然流畅,人物描写细致入微,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是一篇好文章,拜读学习了。感谢老师对八一文学的支持,祝您在八一文学创作愉快。【编辑:今生何求】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今生何求        2019-02-19 16:29:10
  这是一篇弘扬正气,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动人故事,令人感动,拜读了,祝您在八一文学创作愉快。
今生何求
2 楼        文友:闲妹        2019-02-19 18:48:12
  充满爱心的作品,有了爱就温暖。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3 楼        文友:陈宁        2019-02-19 19:04:26
  感谢今生何求老师在元宵节百忙中为我题.....谢了,遥祝元宵节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