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河蟹(散文)
天气已经很凉了,庄稼地都已收拾干净。割完的稻谷,稻粒装进了麻袋里,成堆成垛地码在了地头上。芦苇和蒲苇都已干透,有的已经倒下,趴在了河沟里。早晨的田野起了一层白霜,把路边快要枯死的小草冻得硬邦邦的,踩上去嘎吱嘎吱地响。沟渠里边的水剩下薄薄的一层,站在岸上,把里边的小鱼儿吓得惊慌失措,呼啦啦地四处逃窜,把水搅得一片浑浊。一大群海鸟同时起飞,在空中鸣叫着盘旋了片刻,就跑到其它的河沟子里去了。
在我们渤海湾的家乡,凡有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地方就有许许多多小河沟。人们负责把大河里的水引进来,用于灌溉稻田。水稻成熟以后,它们还负责着把稻田里边的水放干净,再通过它们排放到大河里边去。稻田地晾干以后,就可以让大型的机器开进去进行收割了。
这时候,总有一些鱼儿留恋故土、蹲守家园,耽误了随着大流儿游到大河里去的最佳时机。没想到等待它们的竟是被人抓、被鸟啄,或者水枯而死的命运。
我们是来“捡干锅”的。逮这样的小鱼儿不费吹灰之力,也显不出需要多么高的本领,一抓一个,一捧一把。那天,我们四个人逮了三大鱼鳞袋子。把车压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这么多的鱼咋弄呢?回来可发愁了,在微信群里发消息,看有没有人要,结果只有少数几个取了些。最后,我们决定把三两以上的瓜子鱼留下,其余的全部放生在城里的大河里。
逮鱼的时候,我们中的两个抓鱼高手东胜和青石还是显示出来了本领。他俩都发现了几个河蟹窝,他们把手伸进去,冒着被河蟹大爪子夹住的风险,一只,一只,又一只,一个窝里竟然掏出了三四只。这是个意外收获。这些河蟹都是螯爪子又粗又大并长满了绒毛的大公蟹,藏在洞穴里准备冬眠。
那些母蟹们,在早几天的时候就腆着个大肚子顺流而下,跑到入海口的地方,准备来年的开春在大海里产卵的。
河蟹是海里生,河里长的两河水生物。每年的霜降前后,成熟的河蟹就开始寻欢作乐。公蟹们会在母蟹面前异常亢奋,然后为争母蟹互相大打出手,爪子掰折了的、大腿揪掉了的大有蟹在。不过,河蟹的螯爪有再生的能力,断了一截、还会长出来,第二年便会长到跟原来的一模一样。只是在这之前,它是无法找到爱情的,只有把心酸的眼泪往肚子里咽。在蟹界,爱情不会同情弱者和眼泪。
胜利的一方会赢得一只母蟹。它们的生殖器长在脐盖子里面的最底部。公蟹用两只大鳌把母蟹扶起来,站直身子,仿佛人类一样相向着亲着嘴儿做房事,比其它的动物进化得好。河蟹不是一夫一妻制,公蟹和母蟹都不够忠诚,刚行完房事就立即分手,各自再找新的异性作乐。公蟹们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全都变成了傻子。其实机会都有,没必要伤和气、拼了命大打出手。
交配期就是短暂的一整天的时间,第二天,公蟹们累得精疲力尽,显得老态龙钟,整天无精打采地睡大觉。母蟹们却兴奋得意犹未尽,她们的卵会慢慢地从生殖器里一串串地排出来,黏附在脐盖的里面和周围。鼓鼓囊囊的一大堆,当地的渔民管这叫“抱子蟹”。这个时候,母蟹开始腆着个大肚子顺着河流向海的方向迁徙。来到入海口处,开始打洞潜伏下来,准备越冬。待来年冰雪融化,爬到大海的浅水区域,借着潮头滚卷而来的冲力,打开脐盖子,像农妇们颠簸箕那样,把蟹子簸到海里去。
甩了子的母蟹,精神萎靡,老一点儿的就死去了,年轻点儿的还会爬回到淡水的河里。而那些个蟹子们,会在海水里接着孵化,孵化成大眼幼体以后,脱一层皮,然后长成“豆蟹”模样。豆蟹,就是像豆粒儿那么小的幼蟹。
这个时候,已是清明节前后,河水开始变得温暖了,豆蟹们开始顺着潮水往淡水的河里游,然后在淡水里长大。河蟹的一生要经过二十次的蜕壳,每蜕一次壳身体就会长大一些。
青石和东胜抓的二十多只河蟹没有跟鱼们混放在一起,另放在了海滨带来的小桶里面。这个小桶有半个水桶那么大,河蟹趴在里面冻得瑟瑟发抖,挺老实的。可没想到,我们被河蟹的假象给迷惑了,等我们回来,打开汽车的后备箱一看,小桶里一个都没有了,爬得犄角旮旯哪都是。一逮它滋遛滋遛地爬得飞快,有几只顺着后座背还爬进了汽车里,折腾半天,还是弄丢了几只。
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一个周末上午,好像比现在的季节要早许多,芦苇还没有泛黄。单位领导要带我们四个班子成员到乡下的鱼铺上去。我们都挺兴奋,紧张的工作之余,以这样的方式放松一下,岂不激动和快乐?
领导跟鱼铺的主人早就熟悉。他事先准备得可真周全啊!来到鱼铺上,他打开汽车后备箱,拿出了烧鸡、花生米、豆腐丝、黄瓜、西红柿等等,还有一塑料桶白酒。看来,午餐有了着落!
鱼铺的主人姓李,是个六十多岁的庄稼人。不一会儿,他从远处的芦苇丛里光着膀子走了出来,身上还背着一个旋网。旋网里有几条白鲢鱼和梭鱼,不安分地在网里扑楞着。来到我们面前,他把旋网放下,笑眯眯地跟我们一一打过招呼,取来一个大盆,把旋网里的大鱼抖落到里面,然后开始打理,准备大锅熬炖。
我们都围着看热闹、看新鲜儿。领导以身作则,默默地去刷锅,抱柴火。等把鱼下了锅,领导催促我们跟着老李去河边取河蟹,由他负责烧火,往锅里撒调料。我哪好意思让领导做这些农妇干的活计,我要替他烧火。可他说啥也不干,好似怕泄漏炖鱼的秘法似的,我只好追他们而去。
我们发现在芦苇丛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不来到跟前根本发现不了。小河的水体有五米来宽、一米半深左右。河里扎着一个迷魂阵形状的苇薄,在苇薄的几个拐角处的上面,放着几个用芦苇的秸秆编织的小篓子,小篓子下面有一个小口,河蟹们在水下游到这里的时候,就在迷魂阵里转迷糊了,都往这些个小篓子里面钻,越钻越多,渔民们坐享其成。
老李划着船,解开小篓子的线绳子,然后提溜到岸上,再一对一对地挎在自己的肩膀上,我们也都下手帮着拎一些。每个小篓里都有四五只河蟹。老李把它们放到墙根的背阴处,我们也跟着放在那里。
领导炖的鱼还得等一会儿,据说炖的时间越长越好吃。大锅腾不出来,暂时也无法清蒸河蟹。我们都围着那堆小篓子看热闹。我生怕河蟹跑出来,白忙活一场,死死地盯着小篓子里面惊恐不堪的河蟹。
这时,领导收了大灶的火,走过来,说:“你们看,小篓子上都有一个眼儿,它怎么就出不来呢?”
一人说:“眼儿忒小,它出不来。”
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心道,那它们是怎么爬进去的呢?
另一人说:“看来它们不想跑,呆在里面舒服、好玩儿。”
大家逗得又是一阵哈哈大笑。看它们惊恐的样子,恨不得扒个地缝钻进去,哪个不想跑呢?
看大家都不解,最后领导道出了谜底。他说:“河蟹往里钻的时候,是一个一个钻的。可是,钻到里面想逃出来的时候,就是争先恐后了。”
他指着一个小篓说:“你们看,这只河蟹刚把爪子伸出来,身子还没出来呢,就被其它的几只又给拽回去了,都抢着往外钻,结果费了好大的力气,谁也没出来!”
他望了望我们每个人,问:“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我们突然禅悟:“不团结,没有协作精神……”
我们唰的一下,脸全红了……
从那以后,我们几个之间不再斤斤计较,而是变得友善、谦让,工作年年迈上新台阶,不断刷新我们的成绩。还代表全省拿了一个全国的先进集体呢!
河蟹带给我们的启发,可真是太大啦!但我更佩服领导的这种循序善诱的教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