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浅析曾国藩“自概持盈”思想(随笔)
在满人统治中国时期,曾国藩是少有几个穿黄袍马褂戴红顶花瓴而登庙堂之高的汉人之一,也是晚清中兴的四大名臣之一。联系他的思想路径和人生经历,他的自概持盈观点的提出和论述,不仅与《周易》哲理完全吻合,也是他人生经历的切身感悟。
同治元年五月,曾国藩被朝廷授予两江总督兼放钦差大臣,这是他官运达到鼎盛之际,也是曾氏一家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而扶摇直上之时。这时,曾国藩自觉提出“自概”持盈的想法,与周易哲理是一脉相承的。他在家书中写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概之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概之。待他人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曾国藩全集·家书(二)》
概,名词,是古人量稻麦时刮平、削平斗斛类容器的工具。
在上述引文中,曾国藩论述了自概持盈的三条理由:一是察自然之理。“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曾国藩深谙大《易》之道所阐发的盈满亏损,盛极必衰的自然法则,认为当人处于丰盈鼎盛之际,如果想持盈保泰,就必须居安思危,就应该保持自概的清醒认识。二是以史为鉴。提出“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的观点后,列举了史上被他人概之的典型人物。汉魏名臣霍光,因权势太过而“悖逆天道”,结果兄弟俩被魏相和宣帝满门抄斩;诸葛恪被孙峻、吴主剥夺兵权,铲除势力。历史上那些权势太盛、霸气太足,奢侈过旺者,大多被“人概之”,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贪得无厌而不知“自概”。三是务必先自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是说在天未概他人未概之前,自己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知,要舍得忍痛割爱,该放弃的放弃,该收敛的收敛,切不可放任贪欲,否则,等他人来概之,后悔就来不急了。
曾国藩自概持盈的理念,说白了就是求缺不求全。他说:“观《易》之道,察盈虚实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对此,他用两个隐喻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平日最好惜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花未全开”,并非含苞待放,而是即开而未尽之时,自然美不胜收,一旦全开,必将面临凋谢,不能不让人叹息;“月未圆”,是在即圆之前,一旦圆满,必定由盈而亏。这里的“花未全开月未圆”两个隐喻与自概持盈理念遥相呼应,用自然法则比附为人处世之道,恰到好处,极富哲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概持盈呢?
曾国藩自概持盈的人生哲学意境,源于《周易》。他赞赏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对《周易》吉凶悔吝的解释。他说:“朱子尝言: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始落;凶字如冬,万物枯凋。又尝以元字配春,亨字配夏,利字配秋,贞字配冬。”因此,曾国藩取朱子的“悔”字为用,认为“以悔字启春生之机”,象征春意盎然,充满生机,人就能做到自强自立,自概自存。
“自概”就是自己约束自己,约束自己的贪欲。成语欲壑难填,俗语人心不足蛇吞象,都是讲人的欲望很难满足。在物欲横流的封建社会,当人们不断追求完满,追求各种欲望时,曾国藩提出自概持盈的观点,这不仅对于修身,而且对于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都是具有极积意义的。
自概持盈,是曾国藩将《周易》哲理运用于人生的一个范例,其实,用《周易》说人生,在他《家书》里随处可见。总之,在身处“名望太隆”,“家运太盛”的时候,他根据《周易》哲理提出并论述自概持盈的道理,不仅阐发了《周易》之道,而且在将《周易》哲理运用到人生实践上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19·2·22首发江山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