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生命之美三章(随笔)
◎此岸彼岸
在世俗,生与死当然是两重天,一个阳间,一个阴间,生死分明。其实,在诗界,在佛家,生与死只是隔着一条浅浅的河,河的两边分别叫着:此岸,彼岸。
此岸,是生。
彼岸,是死。
通常来说,此岸,悲剧故事多;彼岸,喜剧故事多。
生和死,都有诗意。其中最有诗意的句子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根据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翻译的两句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活着,就要像夏天盛开的花朵那样绚烂旺盛,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面对死亡,就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回归自然,要静穆,恬然地让生命逝去,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惧。
台湾著名诗人隐地说:阳光喜欢在黑暗中写诗,死亡喜欢在灰尘中写诗。生,固然是生;死,难道不是另外一种生?
“与岁月对望,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我数着日子和钱,等待永逝降临。”那天晚上读到著名诗人伊蕾之死讯莫名地又想起诗人才子高晓松这句“与岁月对望”之词。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蒙田说:“谁学会了死亡,谁就有不再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失去生命不是件坏事,谁就能泰然对待生命中的任何事。”学会理解死亡,正是为了更加真爱生命。
在世俗,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恐惧,也不害怕,那还有什么事不能让自己开心快乐?
◎生命之美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每每读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都会有一种百感茫茫的复杂心情。正如东坡居士在《赤壁赋》中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苦短,然而正是因为“苦短”,生命才显得如夏花般美丽。
近期,读沈从文先生的随笔集《生命的光影形线》,其中,有一段文字让我感触颇深。沈先生说,一切存在严格来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枯荣,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我们常说,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人拥有几十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是无意义无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无价值可言。所以,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健康的活着。长篇小说《活着》的作者余华,一次在新书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就肯定地说,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活着。只有活着才能体现生命之美。
当然,一个人活着,意义有大小,美,也有所不同。生的价值不同,死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生命之美与生命的价值是正比例的。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所谓用之所趣异,就是说一个人为什么去死,如何去死,意义有所不同。
沈从文先生把个人的这种“趣味”比喻成个人生命中美丽神奇的光影,并且说,此光影在生命中永生不灭。比如,屈原、司马迁、曹植、李煜、曹雪芹,便是将这种光影用文字组成篇章,保留得完整的几个人。这些人写成的作品,虽各有不同,所得启示必古今如一,即被美所照耀,所征服,所教育。
生命之美,与个人的生命价值是成正比的,是相辅相成的。
◎过好自己
先讲一则寓言故事:一次鹦鹉遇见乌鸦,笼子里的鹦鹉安逸舒适,野外的乌鸦自由飞翔。两鸟相见,好不亲热,谈自己的生活,知足中似有不完美。鹦鹉羡慕乌鸦的自由潇洒,乌鸦羡慕鹦鹉的安逸无忧。于是,两鸟便商议互换一下位置。乌鸦得到了安逸,结果主人并不欢喜,一天到晚“叽叽喳喳”也说不出“你好”二字;最后,乌鸦抑郁而死。鹦鹉得到了自由,但长期过惯了“饭来张口”的日子,不能独立生存,最终饥饿而亡。
很显然,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去羡慕他人的幸福,也许那种生活,并不适合你。
目前,我的空间生活主要是:腾讯空间、微信、博客。腾讯空间经营十年了,自然这个老朋友不会忘记,即使空间剩下一海明月一人,我也会和空间相伴到永远。微信是新朋友,但经过二三年的交情,现在也是难以割舍。更重要的是微信改变生活方式,越来越实用。虽然喜新,但依然爱旧。新浪博客,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媒体。它的影响,有时是看不见的。一次一位文友到我新浪博客留评,我习惯性礼节性回了一句:想不到先生百忙之中还来空间留评。第二天,我又看见他的回复:你的每一篇随笔,我都看了,只是我在国外,点赞,留评不是很方便。后来,我进这位先生的空间查看:原来,这位先生竟然是一位我国驻外商务参赞,1987年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有时新浪博客的文友真是深不可测。
人到中年,现在逐渐向“老年生活”迈进,健康,安静,真正的云淡风轻生活,容不得你选择,已经扑面而来。不折腾,有能力,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点公益,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是最好的心态。但前提,依然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对人生的价值,生与死等终极问题,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这篇文章很美,美在思想,美在文笔,也美在作者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