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冰趣(散文)
提到冰,大多数人会想到北方的冬天。每到十月末,流淌在北方的河流基本上冻上了厚厚的冰层。即使是耐力十足的黑龙江,在十一月末也冻上了厚厚的冰层。再飘上几场雪花,冰封千里的北国也就进入了猫冬的季节。
孩子爱玩的天性是不会被冷风阻止得了的,他们三个或者五个成群,手拉着手,你推我桑的来到冻得透透的小河边,带着欢喜夹杂着忐忑,谁都不想第一个尝试走下去,如果冰层冻得不够厚会炸裂,人也就会掉进河里,抢救不及时小命也就没了。小家伙们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都期待有人先去试一试。
最后孩子头走到河面,小心翼翼地踏上两脚,再溜达两圈,证明冰层足够禁得住他们的小身板,手臂一挥,很豪气地招呼伙伴们都下来一起玩。岸上的孩子们看到孩子头很安全,于是纷纷走到河面,助跑着打出溜滑,滚几个滚,呐喊几声,说着体会。久别了半年的冰上运动又见面了。
冰给孩子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欢乐和想象空间。有的把做好的嘎拿来放到冰面上,用鞭子抽着转动,嘎随着惯力旋转着,嘎转动得慢了,再抽几鞭子它又快速地转动起来;有的拿来父亲亲自做的冰爬犁几人相约,你先拉我,我再拉你的游戏。还有的孩子把大小不一的冰块想象成钻石,开起珠宝行,有模有样地售卖起来。那被阳光一照闪着冷光的冰块像极了钻石。此时的小河是十分热闹的。
冰在孩子的世界是季节的馈赠,在大人的思维里是天然的冰柜。每年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开始杀猪,准备一冬天吃的肉,在北方人自我保护的意识里,常吃一些肉食才能增加抵抗力度过寒风刺骨的冬天。猪杀了后,留一小部分平日里吃,更多的猪肉要贮藏起来准备春节用。
八十年代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极少有用得起冰柜的。好在北方的冷为人们提供了方便。每家的男主人会在自家的园子里挖个差不多3米见方的土坑,将从河里刨来的冰块铺到坑里一层,然后把猪肉和猪头、猪蹄子摆放到坑里,上面用大小不一的冰块掩盖好,再把烧得半开的水浇到冰上,温水像粘合剂将零散的冰块粘连在一起。为了保险再收集一些积雪堆放到冰上,再一次用水浇一浇,肉就很好的贮存起来了。
生活在北方的动物吃不了的食物会用树叶或者雪埋藏起来,留着下次吃,人就比动物贮存食物所用的方法高明的多了。
材料匮乏,抵挡不住人的聪明的大脑。记得小时候过春节前,好动的两位叔叔会用四方形的水桶,盛满水放到院子里冻上一夜,等第二天早晨拎回到屋子里,查看冻得情况能不能做成冰灯,若是因为室外温度低,水冻实成了,还要重新冻。这回装满水的桶,要缩短冷冻的时间,这样尝试着几次掌握了做冰灯冷冻的时间,才会成功地做成空心的冰灯罩。这时候爷爷也会把他做的灯座拿出来,试一试和冰做的灯罩适合不适合。灯座做的也很简单,在大小适合的木板上的四个角,用粗铁丝穿过固定好灯座的形状,再在灯座的中间位置钉一个铁钉。挂灯之前把铁钉烧热,然后把蜡烛的底座慢慢坐下去,蜡烛受热软化,钉子就很轻松地钉进蜡烛里,等蜡液凝固,铁定和蜡烛溶为一体,蜡烛也就牢固地站在铁钉上,等待火的到来。
春节晚上,点亮了蜡烛,把冰罩套上,一盏没有花几个钱的灯笼,就高高挂在了院子里的灯杆上。灯光虽然不怎么明亮,有些像宫灯,但在漆黑的三十晚上也起到了照明的作用。有了灯,小孩子们的胆也大了,从北院串到南院,左邻串到右邻。有了灯,整个村庄都明亮起来,野兽看见了灯光也会逃离得远远的,到处都是笑声,孩子的,大人的,老人的,整个正月热闹了许多。
到了今日,冰在在北方又有了新的舞台,冰雕者会把从江里取来的冰,雕刻成形象各异的人物与动物,甚至是童话世界与城堡。
我的家乡就是冰雪大世界的故乡,甚至是市、县与乡镇都会有符合当地民俗的简单冰雕景致。因为这里有冰雪大世界,每年都会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冰为我的家乡增添了许多情趣,吸引来许多客人为我的家乡增添了一份活力和经济收入。冰,它把北国冰封千里之门向世人敞开迎进来,分享那份惊叹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