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八一•恩】情怀的魅力(赏析)

编辑推荐 【八一•恩】情怀的魅力(赏析) ——读《北岩独语》


作者:极冰 进士,7114.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48发表时间:2019-02-25 07:07:08

【八一•恩】情怀的魅力(赏析) 《北岩独语》是陈亚珍老师发表在江山文学网的一篇绝品散文。她的这篇文章,不管是从情感,还是艺术手法,都是独具匠心,值得细细品鉴的。当我仔细揣摩此文,我被她对父亲的情怀感动了。这种感动不同于血肉至亲间的感动,我是被她时隔多年,在父亲下放过的北岩村文化采风,听北岩人讲述父亲往事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升华,和父亲达成了精神上和解,思想上的共鸣,对父亲那一代共产党人公而忘私信念,深刻理解的情怀所感动。我从三个方面来欣赏陈老师此文。
  
   一、情感是文章跳跃的脉搏
   《北岩独语》全文是一个情感鲜活流淌的路径循环。从小时候父亲在北岩劳教终年见不着,母亲又照顾不过来,把陈老师送到乡下,忍受离别的孤苦,让陈老师产生了对父亲的怨恨;对北岩也产生下意识的厌恶情绪。到陈老师文化采风活动去了北岩,从老北岩人嘴里,了解到父亲在北岩做的实事,对北岩人改变穷苦的生活做了很多工作,当地人称父亲是“大领导”。作者踩着三十几年前父亲走过的乡村石路,情感上和父亲产生了对接和共鸣。至此作者深度理解了父亲、并仰视父亲。继而心理上也喜欢上了北岩。这个情感的路径循环,像跳跃的脉搏,血液涓涓流淌,流得鲜活,感动人心。
   一开始陈老师就明确而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埋怨,对北岩的厌恶。由于父亲不在家,母亲照顾不过来。陈老师被母亲送到乡下,一个人在乡下,缺失父母之爱的孤独无助,父母给陈老师带来的孤苦,继而形成了陈老师幼年封闭自卑的性格,对陈老师的一生都形成了影响。
   在陈老师的《简.爱的力量》一文里,有清楚详细地描写。作为幼年的陈老师,不能承欢膝下,一个人被放在乡下,常年得不到父母的爱,怨恨父亲常年呆在北岩,产生厌恶北岩的情绪,就自然而然了。
   所以当陈老师接到去北岩文化采风通知的时候,心里“别”了一下,这是牵起作者幼年形成而且一直存在的厌恶情绪的生动描写。原文是这样的:接到行程表粗略浏览了一下,“古村北岩”跳在我睑上,心“别”地动了一下!
   继而陈老师的质疑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此北岩是彼北岩吗?”
   通过回忆父亲对北岩的描述,通过陈老师的问询,得到结果:“我四下打问才确定,是的,此北岩的确是彼北岩!”可见时隔多年,陈老师心里对北岩还是有抗拒的。这也说明在奔赴北岩文化采风的时刻,陈老师也还没有原谅父亲。因为厌恶北岩,就是怨恨父亲常年呆在北岩的情感连带。
   “在奔赴她时,我的心风生水响,一种十分复杂的感情纠缠着我。……我与北岩的对立情绪是时代的风潮造成的。”在奔赴北岩的过程里,被复杂的情感纠缠,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被迫要去一个自己厌恶的地方,那情感能不复杂吗?原因前面已经有交代,后面还将继续发展。
   路途上回忆父亲呆在北岩常年不回家,孩子们期盼,母亲的呢喃:“该回家看看了,谁家没有老小呢?“劳改”的人多了去了,也不是像他这样一年也不回一趟家呀。”
   牵起陈老师回忆,幼年父亲常年呆在北岩不回家,母亲一个人操持一家人的吃喝拉撒,母亲那份对父亲的不理解,那份思念父亲之情。偷偷流泪的场景,连同幼年陈老师探讨母亲流泪原因的自问。给陈老师留下的深刻印象。原文如下:“那么母亲的泪究竟是思念父亲的泪,还是拼不过困难的泪?那时候我们还没有能力分辨,但母亲所有的泪都是我们偷视到的。我便知道母亲总是言不由衷……”
   “母亲驾着车间用的大板车,拉着一家人的口粮,上坡时额头和脖子上的青筋突暴,前腿弓,后腿绷,四下里都是母亲粗糙的喘息,她不折不扣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我们争先为母亲推车,争取母亲的表彰,有时互相踩了脚碰了屁股还要斗嘴打架。”
   母亲一个妇道人家,居然要骑着三轮车,担负起买粮,负重爬坡,下坡的危险劳动。孩子们小小的,懂事地帮母亲推车。这一段的描写非常细腻、很生动,也很有带入感。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买粮的情景中体味陈老师当年的感受。“青筋突暴,粗糙的喘息”把母亲蹬三轮车的吃力描写得栩栩如生。
   “辕杆要挑起来磨着车尾下坡……姐姐适时还要蹲在车尾压车,否则会一直穿到底,有可能会出车祸。”母女几人买粮的艰难,还具有危险。读者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开始深刻理解陈老师为何厌恶北岩,怨恨父亲。
   “日子还过不过?孩老婆是不是你的?一年不着家门,我们累死饿死你也不知道,你有没有心肝呀,就扔回那俩破钱孩们就能长大?”父亲过年一回家,母亲就把一年积攒的委屈,发脾气质问父亲。更深化了陈老师厌恶北岩,怨恨父亲的情感。
   而父亲,面对母亲的声讨,也许是理亏,无以辩驳;也许是有苦说不出,只能惆怅地沉默。原文是这样:“父亲坐在凳子上,耷拉着眼皮,默默地抽着烟,一根接一根……但那烟雾并不浓重,是那种丝丝缕缕,甚至父亲还可以喇叭起嘴好玩地吐出一串串圆圈像连环套一样,看上去有一点点惆怅……”
   陈亚珍老师是个细心的作者,这些描写容易误导读者以为父母的感情不太好。赶紧补充,父亲只要顶住了母亲第一天的发火,第二天家里就是柔情蜜意。原文如下:“母亲要把一年的牢骚发完,只要父亲顶住这火眼,过一夜也就没事了。接着是抓紧时间把攒下的白面让父亲分享……,第二天母亲和父亲也会抓紧时间说说私房话。”
   “北岩,对我们一家人是个漫长的折磨,没有父亲的家庭促使我们必须早早长大。三妹八岁就开始做饭洗碗,我被送到乡下,大姐帮妈妈和煤泥,挑水……在我十三岁回到家中,母亲完全当我们成人使用,把她所干的苦力营生光荣地下放到我们肩上。”
   这一段的宏观描写,从整个幼年时代由于父亲的缺位,而陈老师姊妹几个过早主力担负家庭体力劳动的情景再现。说明幼年发生的事,陈老师记忆犹新。
   “我和姐姐用箩筐挑,三妹四妹俩人抬,小弟用挎篮背,一次运不回一百斤煤。肩疼脚困,走三步歇一脚,走五步歇二脚。这个时候姐姐急得像企鹅一样拍着腿呼喝:快走啊,这样什么时候才能到家?”这一段描写就具体细腻了。几个小孩干大人的活,路人都同情怜惜。读者同样也对陈老师几姊妹的幼年生活产生同情、怜惜之情。
   通过这些段落的回忆,清楚地描述了陈老师幼年形成对父亲的埋怨,对北岩的厌恶,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读者读到这些细腻描写的段落,自然而然地认同了陈老师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即将走近北岩村,陈老师复杂的情感,有些胡思乱想地猜测起来。虽然对父亲有怨言,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担心父亲在北岩过得不好。也说明陈老师不是个执拗的人,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这些微妙的心理,在陈老师一连串的自问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是陈老师关心父亲的情感下意识地表现。“往事犹如昨天,如今父亲已去,北岩对我而言,已成一个传说,可我却在这样偶然的机会要奔赴它。我有一种强烈的探访心理,这里还有人知道父亲吗?父亲在这里是怎样度过他人生最落寞的阶段的呢?父亲很卑微吗?村民们会不会鄙视他呢?”
   车一路盘旋在山顶停下,陈老师从山顶俯视北岩村,细腻地描写出了陈老师目力所及北岩的“古”和“奇”,原文如下:“自然的就像一抹虚幻的风景图。这种“古”是一种仙风道骨的气象,是一种不屑风尘的意境,是一种恬淡婉约的诗篇。”
   北岩的“奇”:“村庄不是独立建筑,是依山镶嵌,造型呈椭圆形,高岸的石岩,像一个谦卑的世外高人弯腰鞠躬,形成了巨大的弓形岩,把整个村庄环抱进去,就像一个熟睡的婴儿安详在母腹里,隔开红尘,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这样“古”和“奇”的地方,继而陈老师心里产生了父亲那么多年呆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子不回家,都在干什么?这是陈老师开始“触摸”父亲的好奇心理伊始,也开始好奇北岩。
   “哦,我的父亲原来就是在这样一个远离权力,远离喧嚣的美丽村庄度过了他的政治危难期的吗?我想象着,父亲常年不回家,其因一定是早看云霞,晚看夕阳,坐在山巅上聆听鸟儿的鸣唱,风中的歌谣,领略着自然风光,或者说在看每一块石,每一棵树,每一缕山岚,早已悟透世间的繁华荣辱不过是过眼烟云,人生无非是匆匆过客贯穿于一个时段。”陈老师心里的猜测再起,结合北岩的自然风貌,开始联想父亲在这里过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悠闲舒坦日子。
   那时候父亲顾不了家人的情绪,父亲曾说,“他真想做那里的一片宝地,给北岩村人长出吃不完的麦子,他真想成为北岩村的一条马路供北岩村人货利运行,他也真想成为北岩的一座山脉永远嗅着草气花香……那时候,我们集体哑然,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哑谜。”
   看,父亲怎么会有这样的奇思异想?放着活生生的人不做,要做一片土地,一条马路,甚至是一座山。这悬念,不由引得读者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陈老师父亲是怎样一个奇葩的人,连老婆孩子都不想陪,居然想做北岩的一块宝地。
   作者在北岩打听父亲口中的美食——酸饭,打听厨师“酸饭王”,已经没人知道了。遇到一个老者道出了酸饭王的来龙去脉,老者居然还知道作者的父亲。
   父亲在北岩,什么都自己亲力亲为,和陈老师在家里吃苦耐劳一样不轻松,并不是陈老师联想的那么悠闲和舒坦。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转折,也是作者情感平衡的转折点。老者的原话如下:“大领导”什么都会,洗衣服,做被褥,盘火炉,提耧耙种,开山炸石,除了不会生孩子样样都会。黑夜在饭场给大伙叨舌战斗故事……
   老者的口里,父亲是个“大领导”,老者讲了几件往事,那么有情有义,连作者都深感意外。
   咱们来看看有哪几件事:
   其一,公社为照顾山区人民,决定每人分三斤小麦面,那时北岩的老小还没吃过白面,得知这个消息喜山悦海,日盼夜想。结果去公社拉面的人哭丧着脸回来后,告诉村民,连车带面,翻到沟里去了。
   村里人在大雪皑皑中哭成一片。惊得鸟兽们也在岩畔上飞起来哀叫。“大领导”也流泪了。没成想“大领导”回城过年,返回北岩时背回一袋小麦种子,说要在北岩试验种小麦。
   大伙都不信北岩能种活小麦,觉得白费土地。经过“大领导”再三说服村领导,这年秋天,择了块向阳宝地做了试验,第二年麦子试验成功,一家分了一斗麦,美滋滋过了一个年。”多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大领导”啊。
   其二,“大领导”是个实受人,因为小毛驴驮面滚下山大伙悲了伤,和大队干部商量修一条路。说自力才能更生,为子孙后代方便总得有人敢想敢干。村干部信服“大领导”的决策,农忙时候抽人修,农闲时候全民修,三冬两夏硬靠人力修通了一条盘山路,虽说只能走个平车马车,可比起小毛驴那方便多了,一次拉货千把斤。这条路使用了好多年,后来扩宽。可惜,路修好了,“大领导”也走了……
   陈老师在听着老者的讲述,父亲居然这样的有责任心,有博爱心,这让同样拥有这些素质的陈老师心里怨恨父亲的症结开始缓解。“逝者虽然如斯,但留在人间的痕迹却让我在另一个侧面理解了父亲,完整而圆满地在我的心里活起来。”“哦,原来父亲并非我想象的那样,为避政治困境,面对美景乐不思蜀,而是俯身践行他的至高理想。”
   “一种内疚在我胸臆间缭绕,那时随着母亲的唠叨,我也觉得父亲冷了我们的心。”“我弯腰摸摸溜光的路石,想找到父亲的感觉,假设这就是父亲的脚掌,我与父亲就会在此重逢。”
   这是多么感动人心,又自然流转的真挚情感。陈老师逐步走向理解父亲的台阶,也走向了全文的高潮。所有的铺垫都那么扎实,最后的高潮如此感动人心,父女三十多年后,情感在北岩得到重逢,多美啊!让人热泪盈眶。
   对父亲的怨恨没有了,随着老者的述说,还让父亲的形象高大起来,让陈老师产生了内疚之情。原文如下:“一种内疚在我胸臆间缭绕,那时随着母亲的唠叨,我也觉得父亲冷了我们的心。可父亲从没有开口解释,只是承受……”
   了解了父亲在北岩的作为,有了内疚之情,父亲的高大形象,让读者有了仰视父亲的欣赏、钦佩之情。原文如下:“听了老者的回忆,我觉得父亲真的如一座矗立的山脉,承受着风雨琢蚀,仍然草长莺飞。……”“老者的叙述让我领悟到:父亲‘舍小为大’是自愿而不是强迫。‘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一代人的信念。”
   这条父女隔阂的破冰之旅,艰难而曲折,奇妙又美妙,陈老师沉稳地、缓缓地描述、却怎么掩饰不住情感的脉搏,时缓时急、时而纠结、时而豁达、时而百转千回、时而一泻千里地奔涌,一路跳跃,最后和已故的父亲达成和解,还对父亲产生了钦佩心理,这样大的情感转变,文章脉络清楚、行云流水、不蔓不枝,而又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这样一个情感的大循环。这才是大家之笔,令人钦佩。

共 88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陈亚珍老师《北岩独语》的精彩赏析。作者从三个方面赏析《北岩独语》,有情感上的理解;有情怀上的欣赏和钦佩;有写作手法上,文章用词上,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剖析,堪称《北岩独语》的经典赏析。一:情感是文章跳跃的脉搏。全文是一个情感鲜活流淌的路径循环。从小时候父亲在北岩劳教终年见不着,母亲又照顾不过来,把作者送到乡下,忍受离别的孤苦,让作者产生了对父亲的怨恨;对北岩也产生下意识的厌恶情绪。到作者文化采风活动去了北岩,从老北岩人嘴里,了解到父亲在北岩做的实事,对北岩人改变穷苦的生活做了很多工作。作者踩着三十几年前父亲走过的村路,情感上和父亲产生了对接和共鸣。至此陈老师深度理解了父亲、并仰视父亲。继而心理上也喜欢上了北岩。这个情感的路径循环,像跳跃的脉搏,血液涓涓流淌,感动人心; 二:博大的胸怀,让文章高山仰止。陈老师在北岩村了解了父亲的往事之后,父亲早已经去世了,已经不能为陈老师做任何父疼女之举了。作者循着父亲的足迹,体验着父亲大地般的情怀,情感上对这样的一位父亲共鸣了,对接了、理解了、钦佩了。这是父女两代人的博大情怀的完美彰显,使得《北岩独语》具有了让读者高山仰止的高度和深度; 三:个性精彩的语言让文字之花绚丽绽放。陈老师的语言特色,给人启迪、给人美感,亦如一朵朵在文章里绚丽绽放的文字之花,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忘;赏析从宏观至微观,紧扣原文,逐一挖掘线,点上的精彩之处,细细赏析,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哀梨并翦、深刻理解、精准表述、情感真挚。感谢老师参赛支持八一文学首期征文活动,您的作品《情怀的魅力》被列入本次征文(赏析类第005号)作品,我们会及时提交到征文评审委员会。预祝您在本次征文中取得好成绩,祝您创作愉快,期待新的精彩!【编辑:墨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林        2019-02-25 07:11:19
  问候老师!文章赏析精准透彻,非常精彩!感谢赐稿参赛,祝创作愉快!
墨林
回复1 楼        文友:极冰        2019-02-26 16:06:09
  感谢墨林老师辛苦精彩的编者按。您受累了!拜谢!o(* ̄︶ ̄*)o
  
   感谢您的赏读留墨!您过奖了!努力学习中……期待作文越来越好!o(* ̄︶ ̄*)o
2 楼        文友:伙苗        2019-02-25 10:08:08
  老师真是多才,很多文种都能写好,必须点赞。
伙苗
回复2 楼        文友:极冰        2019-02-26 16:08:00
  感谢伙苗赏读留墨!您过奖了!o(* ̄︶ ̄*)o
  
   祝您新春愉快!佳作不断!o(* ̄︶ ̄*)o
3 楼        文友:闲妹        2019-02-25 11:02:25
  赏析视角独特,给人带来启迪。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3 楼        文友:极冰        2019-02-26 16:08:21
  感谢闲妹赏读留墨!您过奖了!o(* ̄︶ ̄*)o
  
   祝您新春愉快!佳作不断!o(* ̄︶ ̄*)o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