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恩】情怀的魅力(赏析) ——读《北岩独语》
二、博大的胸怀,让文章高山仰止
《北岩独语》里主要是陈老师到三十年前父亲下放的地方去采风,陈老师沿着父亲的足迹,听着熟悉父亲的老人讲述,和去世多年的父亲,情感上达成和解的一个过程。作品的难度就在于要达成这样的一个和解,是在“父亲已经去世了”的情况下完成的。自己心里还留存着父亲常年呆在北岩的怨恨情绪。那么单纯从父女情感层面来写,几乎没有和解的可能。作者把父亲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来写,就写出了有社会意义的作品。父亲在那样的时代,坚持吃苦耐劳,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有了让陈老师仰视的高度。陈老师就理解了父亲,作为那一代人里有秉持的一个人,并开始欣赏父亲这种“老黄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陈老师父亲常年呆在北岩劳教,而父亲却把劳教做成了“大领导”驻村。为北岩人实实在在地奉献着自己,却亏欠老婆孩子太多。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面对老婆发脾气他常年不回家的质问,他无言以对,只有抽烟,只有沉默,只有惆怅。原文如下:“父亲坐在凳子上,耷拉着眼皮,默默地抽着烟,一根接一根……但那烟雾并不浓重,是那种丝丝缕缕,甚至父亲还可以喇叭起嘴好玩地吐出一串串圆圈像连环套一样,看上去有一点点惆怅……”
陈老师父亲作为一个老革命,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贬到北岩改造,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抱怨不公,继续保持一个革命者的本色,力所能及地在苦寒地带发光发热。原文如下:“老者不叫父亲是‘劳改份子’,叫父亲是‘大领导’。说‘大领导’不搞特殊。大伙不懂‘劳改分子’的意思。他说劳动改造,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身处地和劳动人民在一起,不能有一点儿官僚思想。见面会上,他对大伙说,我是来改造的,有什么不足,大家可以上报组织。”
陈老师父亲做事勤恳,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丝毫没有那个时期下方干部的知识分子优越性,一个亲切、质朴的红军干部形象栩栩如生地树立起来了。原文如下:“‘大领导’什么都会,洗衣服,做被褥,盘火炉,提耧耙种,开山炸石,除了不会生孩子样样都会。”
陈老师父亲在自己被下放的穷苦地方,依然不忘革命本色,不忘革命传统,不忘战争年代的艰难困苦,力所能及地弘扬革命精神。一个坚信中国共产党的老革命,忍辱负重地不屈不挠形象也树立起来了。原文如下:“黑夜在饭场给大伙叨舌战斗故事……挺进大别山,渡江侦察,四川五龙口剿匪,上甘岭在洞里吃雪。说上甘岭守阵地是半个月轮换上一回,下了岭志愿军们见了火就扑上去烤脚,结果连靴带脚一并脱落下来……“大领导”说到这儿,总会停住说不下去。老婆们‘呀’一声都落泪了。”
从陈老师情感上理解父亲的两件事,一件公社照顾山区人民的白面,在风雪天翻到沟里去了,看着嚎哭的村民,父亲也流泪了。父亲短短三天回家过年的时间里,居然在春节后,返回北岩时,扛回来一袋小麦种子。且不说一年没回家的父亲,不安心陪老婆孩子,还操心给北岩人民买小麦种子。年三十,大年初一,初二,店铺都不开门,要想买到小麦种子,得费多少周折?多少麻烦?对北岩人民没有深厚的感情,没有老革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责任感,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动力。原文如下:“没成想‘大领导’回城过年,返回北岩时背回一袋小麦种子,说要在北岩试验种小麦。”
还有一件就是拉面车翻车事件之后,父亲不仅带回了小麦种子,让北岩人自力更生地有了白面,又带领北岩人修了一条上山的盘山路,那个时候的陈老师父亲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砥砺奋进。多高尚的人!多高大的形象!原文如下:“村干部信服‘大领导’的决策,农忙时候抽人修,农闲时候全民修,三冬两夏硬靠人力修通了一条盘山路,虽说只能走个平车马车,可比起小毛驴那方便多了,一次拉货千把斤。这条路使用了好多年,后来扩宽。可惜,路修好了,‘大领导’也走了……”
没有一个老革命者博大的胸怀,何以吃苦至此?没有一份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何以如此为北岩人民着想。原文如下:“父亲‘舍小为大’是自愿而不是强迫。‘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一代人的信念。”
这两件事充分写照了陈老师父亲的伟大人格,博大的胸怀,老革命者大公无私精神。陈老师父亲是一个永葆革命本色的老干部,为群众着想,急群众所急的优秀干部。原文如下:“在人世间的每一个片段,总有一些富有精神性的人来支撑这个世界,而他们所牺牲的都是自己最亲的人。”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陈老师父亲的博大胸怀,舍小家一心为北岩人民的革命者情怀。还有陈老师在了解了父亲的往事之后,父亲早已经去世了,已经不能为作者做任何父疼女之举了。陈老师循着父亲的足迹,体验着父亲大地般的情怀,情感上对这样的一位父亲共鸣了,对接了,理解了,钦佩了。这是父女两代人的博大、高尚情怀的完美彰显,使得《北岩独语》具有了让读者高山仰止的高度和深度。让文章有了情怀,也更有景致。
多么有厚度,有高度的文章。让人仰之弥高。
三、个性精彩的语言让文字之花绚丽绽放
《北岩独语》一文里个性化的精彩语言,像一朵朵绚丽绽放的文字之花。
陈亚珍老师的个性化语言,使得她的文章在高度和深度之外,还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如“让我意外的是,接到行程表粗略浏览了一下,‘古村北岩’跳在我脸上,心‘别’地动了一下!”这个“别”字,一下就把陈老师对北岩的别扭心理体现出来了,不是“恨”,不是“讨厌”,也不是“激动”,更不是“心悸”。一个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别”字,读者瞬间可以领略到一个阅尽风霜,波澜不惊的沉稳作者。
“在奔赴她时,我的心风生水响,一种十分复杂的感情纠缠着我。”一个“风生水响”瞬间就把陈老师奔赴北岩村的心理情景,拓展开来。这不是小女儿的小情绪,对陈老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感受也是宽广的。描写技巧之高超,让人折服。她后面写到北岩村民盼望政府照顾的白面时,形容村民的高兴心情用了“喜山悦海”,具有同样的瞬间拓展的艺术效果,在读者心里瞬间开花。不惊不乍中,就拥有了艺术感染力。
父亲过年回来后,陈老师的描写“母亲耸着肩膀咯咯咯笑得很灿烂,胸间的双乳像一对漂在水里的胖鸭子,隐藏在宽松的衣服里晃来晃去。”这一段里的比喻“双乳像一对漂在水里的胖鸭子”,这么形象生动,个性化的比喻,一下把父母的琴瑟和谐,水乳交融的夫妻关系烘托出来,除了父亲常年不回家,父母间的感情还是鸾凤和鸣的,这比喻富有张力和想象空间。
“这个时候姐姐急得像企鹅一样拍着腿呼喝:快走啊,这样什么时候才能到家?”这句里的拿企鹅比喻姐姐,很形象生动。把姐姐人小,做事急切的神态,具体物化,既形象地写出了姐姐负重挑煤的笨拙,又显示了陈老师对姐姐的可爱形象的喜欢。
“山,实在太高,天蓝得让人想哭,汽车在山脚下一路攀援而上。我觉得自己像是漂浮在大海的波涛浪谷之中,时而上,时而下,时而东倒,时而西歪,车上的人不时发出哇哇的叫声表示惊骇。”这句里把车辆的颠簸比喻成“像是漂浮在大海的波涛浪谷之中”,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陈老师去北岩文化采风的时候,汽车攀爬去北岩山路,凹凸不平的坑坑洼洼都这么多。一方面衬托北岩的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另一方面暗示出父亲几十年前到北岩岂不是更为艰难。这是一句引人推理,联想的句子。
“老者不叫父亲是‘劳改份子’,叫父亲是‘大领导’。”老者口中称呼父亲为“大领导”,一个“大领导”就彻底颠覆了父亲“劳改份子”的身份,父亲是来北岩劳改的,是一个被改造的对象。他却领导了北岩的百姓,不仅改换了北岩的传统种植品种。还修了上山的盘山路。老者口述特定对象的专用词“大领导”,是肯定父亲,赞扬父亲的最得力最具民声的例证。
“村人们‘哇’一声哭成了一片!惊得鸟兽们也在岩畔上飞起来哀叫。”这句里“惊得鸟兽们也在岩畔上飞起来哀叫”比“哭声震天”来得形象生动,不仅表达出了人们哭得伤心,声音之大,把鸟都惊飞了。还具有了视觉上的感染力。这种艺术效果也只有陈老师的脑袋能想得出来。
“面对‘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时,父亲没有跪下,没有失魂落魄到处钻营,乞求势力者的收容,而是把自己交给土地书写自己的歌谣。”这句里“跪下”“钻营”“收容”一连惯的有些人的常规性动作描写,一个词就代表了一种那个时代的人和人的生存状态,富有延伸力。而父亲不是这样的生存状态。他“把自己交给土地书写自己的歌谣”,父亲外化而内不化,默默坚守自己做人的秉持状态,大音希声。父亲的沉默,其实就是大山的沉默;父亲的情,其实就是大地的情。
“当泛滥的洪水把人性最底层的东西卷走时,父亲仍然守着内心岩壁似的坚贞,不弃不离保持着信仰的热度。”这句里的“泛滥的洪水”既表达了那场浩劫的势不可挡,也形象地暗指那是一场灾难。这样的描写再次印证了陈老师对政治浩劫波澜不惊的沉稳和理性的视角。
“听了老者的回忆,我觉得父亲真的如一座矗立的山脉,承受着风雨琢蚀,仍然草长莺飞。”这句里“父亲像一座矗立的山”“仍然草长莺飞。”,其实之前的描述,读者的心里,父亲的厚重情怀,坚毅的老革命顽强精神,已然矗立了一座山。山就要经受风雨的洗礼和侵蚀。“仍然草长莺飞。”就是父亲的乐观和达观了。
陈老师的语言特色,给人启迪,给人美感,亦如一朵朵在文章里绚丽绽放的文字之花,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上面三个方面的写作特点,陈老师的《北岩独语》就与一般的叙事散文有了不同,不仅仅是父女之间的感情,还有深度舍己爱国的感情,使得文章更有景致和深远的思想。还给读者一些写作手法的一些启迪。让人过目不忘。
感谢您的赏读留墨!您过奖了!努力学习中……期待作文越来越好!o(* ̄︶ ̄*)o
祝您新春愉快!佳作不断!o(* ̄︶ ̄*)o
祝您新春愉快!佳作不断!o(*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