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舌尖上的龙王荡(散文)

精品 【心灵】舌尖上的龙王荡(散文) ——雪后四鲜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19发表时间:2019-02-27 20:49:2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以及环境的变化,羊鸡菜、高粱笋、糠虾和云雀荷花,这四道可口的菜肴已经消失了三种,只有云雀荷花这道菜,后经过大厨的深度挖掘,用铁爪鹀代替了麻雀,烹饪出了一道著名菜肴——铁雀荷花,成为连云港的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也是连云港的一道特色菜。  


   龙王荡地处北温带,北依云台山,南枕灌河水,又是一个频临黄海的滨海平原,水系如同烟雨江南般发达,独特的地理地貌,使得龙王荡的冬天显得有些寒冷,不仅时常会冰天冻地,柔曼的雪花也会经常光顾,动不动使得龙王荡银装素裹,而恰恰是这圣洁的雪,却又为龙王荡人带来了四种人间难得的美味。
  
   一、羊鸡菜
   由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地形地貌,使得龙王荡的庄稼种植一直保持水旱兼顾的方式。秋收过后,大半的土地里都种植着小麦,而一少半进入轮休,预备着开春后种植一些玉米、大豆和高粱以及山芋。
   曾经的龙王荡冬季的主色调是灰黄色的,土墙房是灰黄的,凋零的树木是灰黄的,轮休的土地也是灰黄的,只有那广褒的麦田浸润着麦绿色,似宽大的绿色地毯铺盖着大地,狂草着三麦那顽强的生命力。也引来了许多小生灵的汇聚,野鸡有了掩身之处,野兔有了绿色口福,鸟儿有了自己的家……
   大雪飞舞时,往往一夜之间就让龙王荡拥有了北国风光,玉树琼枝,白雪皑皑。尽管在短时间也能够积雪二三十公分,可只要两天太阳的照射,雪融景逝。雪水如同甘露般地滋润了大地万物,再看那田中的三麦越发青绿。就在这三麦的青绿中,有一种叫做羊鸡菜的野菜也旺盛地兀自生长。
   很是汗颜,我到现在也说不出羊鸡菜的学名叫什么,大约它太野了,连年纪大的人也说不出。这种纯野生的蔬菜,应该在白露为霜之际,当人们将三麦的种子撒进希望的田野后,三麦很快就破土而出,而且迅速氤氲绿意。就在人们对三麦放松管理之际,羊鸡菜的种子冒出了草尖般的芽儿,一旦窥见了阳光,它的根须就迅速生长,并由白色迅速变为紫红色。同时,芯部对生出二片毛茸茸的叶子,倒卵形,瓜子大小,灰绿色,然后再对生二片新叶,并与先前的二片叶子,成为十字形分布。接着,在人们不经意间,拔茎再生叶片,同时再在叶腋生出新叶,既而拔茎再叶。叠罗汉般的不断生长,使得它乍看就是一朵多毛茸茸的灰绿色花朵,盛开在三麦的麦绿色之中。
   也许是雪水滋润,也许是三麦的熏染,一场雪熔化后,再看那羊鸡菜,叶色如竹,丰润得如同绿色的牡丹一般,越发喜人。龙王荡的冬天,人们食用的蔬菜就是窖藏的萝卜和大白菜,不仅吃腻了,而且还常常捉襟见肘。羊鸡菜的出现,无疑是龙王荡人的天赐口福。
   首先发现羊鸡菜可以食用的,不是龙王荡的人,而是他们饲养的羊和鸡。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几天,使得羊连草根都没有啃了,只好嚼着干巴巴的豆秸。一个晴天丽日的傍晚,看到雪溶后三麦的青绿,一只口干急了的羊,突然跳出了羊圈,大口地吃起了青绿。家主闻讯赶来时发现,羊放着肥嫩的麦苗不吃,却吃起了一种毛茸茸的野菜。瞬间就引起了那个家主的关注,在牵回羊时,顺手摘了几片叶子闻了闻,还真有一股鲜美之味。
   无独有偶,就在第二天早晨,事情还是发生在他家,他家的鸡圈的围网破了,七八只鸡子逃犯般地涌进了那块麦田,头都不抬地啄食着青绿,家主赶到后越发奇怪,圈好鸡子后,他心里想,既然羊和鸡子都抢着吃,人也应该能够食用吧?于是他刻意拿了一把镰刀,采集了一篮子这种野菜,分拣,洗净,想试着清炒一碟尝一尝。由于他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只放了点油盐外,其它任何调料都没有舍得放,结果炒出来的野菜,碧绿似翡,温润若玉,秀色可餐。他拿过筷子夹起一棵,鲜美无比,让他想起了有着春日第一野蔬的荠菜,既劲道又可口,让他接二连三吃了起来,最后连汤都一口喝下。
   一番享受后,他一边抹着嘴唇,一边想着该叫它什么名字,想了好一会,他哈哈一笑:“干脆就管它叫羊鸡菜吧!”一听他说这种羊鸡菜如此美味,一传十十传百,龙王荡的人纷纷涌向麦田,去剐割羊鸡菜,回家清炒,果然味道不凡。后来,人们用它来烧咸粥,菜青米白,菜鲜米香,让人食后,回味无穷,成为了记忆褶皱中挥之不去的念想。
  
   二、高粱笋
   说高粱,好多人很快就会想起那竹般刚劲身材,绿色飘带般的叶片,以及那红彤彤的穗头,是一种既阳刚和柔美与一体的植物。可我说高粱笋,恐怕要有好多人要摸脑门子了。所谓的高粱笋,就是高粱的新苗,但并不是由高粱种子生长出来的苗,而是由高粱的根部出来的那种粗壮的苗。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龙王荡的土壤盐碱度仍然很大,每年的秋季只能够种植一些旱植物,高粱、玉米、山芋等,为了高产,土地的茬口要轮流更换,今年这块地种玉米,明年就要轮到种高粱,而高粱地则要更换为山芋或者玉米。
   为了秋季的抢收抢种,这些田一旦收割后,就会闲置着,要等到冬天才能够有时间去耕翻,恰好给高粱一个再生新苗的机会。高粱,一般在八成熟的时候就收割了,如果等到完全成熟了,高粱米不仅要会自动脱落,还要收到鸟儿的践踏,再加上运输的颠簸,收成就会只剩下五成。
   过早的收割,高粱的根部继续汲取大地的精华,加上秋阳呵护,使得高粱从其根部的四周不断地长出了岔苗,但由于气温的偏低,这些秧苗不可能像它的前辈那样挺拔高出,一般只有三十公分左右,但其直径倒是较粗,足足有二三公分,而且其叶子一层挨着一层,呈莲花状生长。
   我们生产队有一个刘姓人家,一直孤零零地居住在大地的中间。那一年秋收秋种后,就连续不断地阴天下雨,走进冬天后,又隔三差五地降上一场雪,使得靠近他家的那块高粱地一直无机会耕翻,也使得那些再生的高粱继续生长着。一天,赋闲在家的家主,由于道路泥泞,正在为中午的下酒菜着急,后来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径直地走向雪中的高粱地,弯腰就扳下了一捆高粱苗,回到家后,迅速地抱给了嗷嗷叫的一只小羊,羊迅速地鼓起腮帮子,大口地吃了起来。
   看着羊那大快朵颐的样子,他想起了高粱秸秆的甜,于是他下意识地拿起一根高粱苗,逐一扒去叶皮后,发现高粱杆宛如玲珑的宝塔,白中泛黄,黄中微绿,用手一掐,赤嫩赤嫩,他试着放进口中一嚼,脆、嫩、甜、鲜,情不自禁地说:“无怪羊那么不要命地吃,原来如此可口。”
   他拿过一把菜刀,一劈为二,顿时让他惊喜:活脱脱就是竹笋呀。于是他再次跑进了高粱地,很快又抱回了一捆高粱苗,很快就扒出一斤多的笋子,吩咐她的老婆赶快生火做饭,将笋子兑进一些雪里蕻爆炒,结果菜鲜笋美,是佐餐下酒的精美一碟。它有着竹笋般的口感,却又胜过竹笋的脆、嫩,同时还携带着竹笋不可能有的甜意。
   他很快就把高粱苗好吃的消息告诉了居住村庄上人们,人们纷纷去采集并食用,不久就传遍了龙王荡,人们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高粱笋。这种高粱笋,不仅可以清炒,还可以和竹笋一样,去烩制菜肴,烧肉肉鲜,烧鸡鸡美,几乎就是百搭的蔬菜。在那个什么都是计划的时代,为人们带来了一份难得的口福。
   从那年以后,龙王荡人专门将种植高粱的地,留到腊月以后才去耕翻,为当地人留下一份鲜美的享受,也为寒冷的大地留下一抹青绿。
  
   三、糠虾
   之所以叫它糠虾,是因为它很小,在水中成群结队游动时,宛如风中飘扬的糠一般,给人一种纷纷扬扬的感受。
   糠虾很小,一般只有一公分左右,最大的也不会超过二公分,它的身体青黑色,有透明感,温润似玉。它皮簿肉厚,富含虾青素,极其鲜美。
   别看糠虾很小,却对水质和环境要求特别高,并且能够适应咸水或者淡海水交汇的河流。在淡水中,糠虾喜欢在二米以下的浅水区域栖息,并且特别喜欢在生长水草的环境中安享惬意。由于糠虾身体具有一定的变身性,会因为栖息的环境中主色调而改变自己色彩,所以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
   在龙王荡的夏天,河水中有的是鱼虾蟹,人们往往关注着大鱼大虾,同时在夏日的雨季,水位高,而糠虾又皮厚肉少,很少有人去捕捞。而到了冬季,龙王荡进入了枯水期,好多沟渠水深不足一米,由于雨雪的勾兑,碧水潋滟,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清澈见底,间或着这里一丛那里一簇的青绿水草。
   如果不是有经验的人,很难发现糠虾的存在。因为它们体态玲珑,游走之时根本不会触及水草,而栖息时又头尾相接地接龙着,乍看就是一根根青绿色的水草,在河水中飘逸着。少小在家读书时,在冬季的星期天,特别是积雪溶化后,经常会拿网具去捕捞糠虾,尽管寒风凛冽,但一旦捕捞起来,不一会就会满身是汗。
   糠虾很小,所以捕捞的网具必须密集。记得当时的网具是用做蚊帐的纱布制作而成的,首先将纱布缝纫成为簸箕状,边缘固定在尼龙绳子上,然后再将绳子固定在T形的轻巧的木棍上,这样一副特制的探网就可以使用了。
   用探网捕捞糠虾切记不要将网靠近河底的淤泥,要将探网的头部保持在河水中间深度,这样捕捞上来的糠虾干干净净,同时伸出和拉回均不费力。同时糠虾具有向上逃跑的习性,一旦受到惊扰的糠虾,会一个劲地向水面弹跳,如果将网靠近了河底,不仅费力,而且往往让糠虾趁机逃掉。
   捕捞糠虾不若捕鱼那样,需要将探网一网一网排着探,主要要选择有水草的地方去探。遇到有水草的河面,首先要在河边站好钉子步,持网的手尽量靠近网柄的末梢,然后弯腰,迅速地将探网用力向水草里退去,一旦用尽了膀臂的长度,就要马上向后拉回网具,并不断地抬高网口,靠近岸边时还要立刻将网具端出水面,让水沥去,当网端到舀虾人面前时,网里的水已经全部沥去,他只需用碗轻轻地一舀,只一下就可以将几十上百的糠虾舀进碗里,在迅速地倒进提桶里,并随手捡去了糠虾中的水草或者杂物。
   雪后的河水中,糠虾特别多,运气好的话,一网就可以有半碗的收获。同时雪后的糠虾是最肥美的时候,因为雪后的糠虾早已停止了交配产卵,所有的营养只供自身的消耗,此时的糠虾,皮簿肉厚,充满虾青素。有经验的人往往只需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捕捞四五斤重的、活蹦乱跳的糠虾。
   每次捕捞糠虾回来,妈妈总是先将糠虾放在清水中洗净,捡去所有杂质,然后沥去水分,然后用盖板盖住盆口,防止糠虾到处乱跳。(糠虾的弹跳力极强,永远超过跳高运动员的水准,可以凌空而起,弹跳起超过自身长度数十倍的高度。)然后升起灶火,油热七成时,倒入葱、姜、蒜、椒,炸香油锅,迅速地倒进糠虾,翻炒变色后,再加适量的盐和水,盖锅焖上五分钟后,香鲜之味立刻弥漫烧锅屋,揭锅后立刻撒上些许胡椒粉,盛入菜碗里。
   洁白的瓷碗,蓝色的图案,里面装着鲜红的糠虾,拌着葱青、蒜白、姜黄、椒红,简直就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品,倘若被那些诗人看到了,肯定会吟哦出比诗和远方更唯美的诗行。看着色香味俱佳的糠虾,我往往把持不住,情不自禁地要伸出二指,先尝上一口,在满口鲜香时再到锅里去盛饭,为了这小小的糠虾,不知道被妈妈“骂”过多少次“馋猫”。
   糠虾是一种极其鲜美的虾子,当然可以和许多蔬菜烩制,萝卜、青菜、黄芽菜均可,甚至可以烧任何水腌菜,只要你喜欢,你爱谁谁就是了。糠虾还是鸡蛋的极佳搭配,即可炒,也可以炖,红黄互镶,恰有金镶珊瑚的韵味。有些喜欢吃酒的人,还经常将糠虾生猛搭酒,或者直接蘸着调料吃。我最喜欢的吃法是将糠虾倒进玉米面,搅拌成糊,然后热锅贴饼,那种锅贴确实解馋:鲜、香、脆、酥,回味无穷。
  
   四、云雀荷花
   首先说明:曾经,好多鸟儿并非像当今一样是一种受保护的动物,而是形成灾荒的害群之马,麻雀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麻雀还和老鼠并驾齐驱,被定为“四害”之一。
   别看麻雀体态玲珑,整天叽叽喳喳地嚣闹着,一副可人的形象,可它一旦成群结队祸害起庄稼来,赛过千军万马的践踏,一天之间,可以让百亩的高粱、千亩的谷子绝收,一度让农人防不胜防,提心吊胆。
   因此,一旦谷子和高粱成熟时,谷子地里站起了草人,高粱田中舞动着红旗,那些都是人们防范麻雀的杰作。可,时间一长,聪明的麻雀居然胆大妄为,安排“士兵”站在草人的肩膀上或者站在旗杆的顶端,去为偷吃谷粒、粱米的麻雀“望风”,气得农人只好安排专人,去敲锣打鼓,去驱赶麻雀。总之,麻雀是不受人们欢迎的鸟儿,是农业丰收的天敌,农人一天到晚都在想办法除掉麻雀,可麻雀整天居无定所,云来雾去,一直让农人十分棘手。
   看似勤快的麻雀,实际上是一种懒惰的家伙,是一种不喜欢筑巢的鸟儿,即便是繁衍后代,它们也草草地钻进瓦楞或者屋檐中。一旦雏鸟能够飞起,它们就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整天在外面混吃混喝,可到了晚上就露宿梢头,餐风宿雨,备受长夜煎熬,一旦天色黎明,它们又忘记了昨夜星辰,我行我素地寻欢作乐。
   春夏秋三季,天气不冷,麻雀尚可对付过去,可一旦白露为霜,它们就卷缩在树木的桠杈,乍看就是一团破旧的棉花。寒风起,雪花飞舞,麻雀终于接受了自己懒惰的重罚,四肢麻木躲到人家的屋檐,苦熬寒夜,更因为它们的懒惰,好多麻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为了人们的盘中餐,也解了农人的心头之恨。

共 61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又是一篇关于美食的作品,《舌尖上的龙王荡》已经发了多篇,每一篇总会给人带来惊喜,带来一种精神上、感观上的享受。这一次作者给我们带来了四种美食。有荤有素,可烹可汤,下酒就饭,样样都行。作者一如既往地用灵动优美的笔触,将这些美食的发现过程、获得的方法,以及烹调手法等一一道来,这四道可口的菜肴已经消失了三种,唯有云雀荷花还在延续,那就是今天的铁雀荷花,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改良,从而成了连云港的一道特色菜。作品不光是向人们介绍了美食,还透过这些美食,展现出了一个已经远去了的时代。的确是一篇佳作。推荐阅读。【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228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2-27 20:50:14
  又见美食,又见美文!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2-27 20:51:22
  拜读大作,很精彩的作品,推荐大家共赏。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2-27 20:52:47
  期待更多美食作品呈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