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搬家(散文)
俗话说:请客得忙一天,搬家得忙一年。这话有一定道理,可也不尽然。时代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甚至观念的不同,都决定着搬家所需用的时间。
现如今,住房甚至汽车都成了基本的生活必须品。城里的姑娘还把有车有房作为结婚嫁人的先决条件。遥想当年,事情可没这么复杂和严重。大庆和所有石油企业遵循的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大寨的口号是“先治坡后治窝”。这不仅是领导者安排工作的原则,也成了一般人们的思维定式。道理很简单,不这样做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开展工作,只要有一间宿舍,有地方睡觉就行了。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职工郭强和于彩云从老家探亲结婚回来,因为没有房子,他们还是各住各的宿舍。
过了些日子,郭强单位的同事想了个办法。原来,他们宿舍的几个人住的是一个套间房。他们自己动手把套房中间的那扇门堵死,给里间房另凿开了一扇门,一间宿舍变成了两间。其中的一间给郭强。于彩云把自己的床和行李搬过来,这就成了他们的家。这是第一个家。
过了没多久,住在附近跃进房里的一家人搬走了。跃进房是在大跃进期间盖起来的半地下的房子。虽然简陋,可是比单身宿舍宽敞些。郭强和于彩云搬到了那里。郭强到行政处领了一张双人床和两个板凳。于彩云的单位给了她一张旧的电工桌子。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1975年,他们奉调到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地点在河北省廊坊。那一次,从克拉玛依调出了二千多名职工,分别去了辽河油田、渭北长庆油田和管道局。因为都没有家具,单身职工每人一个行李卷一个手提包;成家的每家除了行李之外,最多不过一辆自行车或者一台缝纫机。所以行动很快,从接到通知、交接工作、整理行装、坐四百公里汽车到乌鲁木齐登上火车专列只用了三天时间。
调到管道局比调到油田去的人少得多,也有好几百人。因为调来的人太多,管道局没有宿舍,新来的职工只得租住民房。郭强他们俩先在周各庄租了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房子,房租每月五元钱。半年后因工作调动,搬出了周各庄,另在王寨租了一间民房。1976年唐山大地震,王寨的房子塌了。作为幸存者,他们被安排住进了管道局办公大楼旁边的席棚子。这些席棚子是以前搞基建时,用苇席和荊条给建筑工人搭建的临时住处,还没来得及拆除,想不到这时作了抗震棚。这成了他们的第三个家。
以前留下的席棚子很少,都是几家人挤在一个棚子里,后来又陆续搭建了一些。随着住户不断增加和调整,郭强他们先后搬过三次家,住过三个席棚子。
席棚子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管道局决定盖简易平房。住席棚子的人熬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之后,第二年夏天搬进了简易平房。平房尽管简易,但比较宽敞,有炉灶,可以生火做饭了。郭强和于彩云结婚八年,七次搬家,这时才找到了家的感觉。
大约两年多之后,抗震期过去了,对老楼房的抗震加固工程也结束了。管道局开始建正式的楼房。八十年代初,郭强第八次搬家进了楼房。那时的住宅楼都是三层的。但毕竟是楼房,有独立的卫生间,有厨房,还有液化气。而从这时起,黑白电视机、五斗橱、简易沙发等家电家具也开始逐步走进各家各户。
管道局曾经有过一个口号:长输为业,野战为乐,艰苦为荣,四海为家。作为一种精神,这样宣传和倡导是必要的。产石油的地方没有好地方,不是戈壁滩就是荒草甸。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石油。铺设输油管道的地方也必然远离城市。在管道局,出差下基层那叫“上线(儿)”。管道和铁路一样,点多线长。在线上施工必然要住帐篷或者活动板房。要随着管道的延伸而不断地搬家。
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做不了石油的。在石油行业,像郭强这样频繁搬家的并不新鲜。但吃苦耐劳并不是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石油人的工作条件在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住进楼房以后,郭强又搬过三次家。从分得的福利房到自己花钱买的商品房。住房面积一次比一次大,家电家具一次比一次多。这时候搬家,可不像前些年那么容易了。算上装修的时间,不用一年半载也得几个月。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已经成了人们普遍的需求。由此还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搬家公司。
时至今日,管道人工作仍然在野外。后方生活基地也在不停地建设。生产生活同步发展,与时俱进。各个管道工程公司的生活基地是固定的。在那里,管道工人们过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