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致命的弹雨(散文)

精品 【流年】致命的弹雨(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7137.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28发表时间:2019-03-09 22:55:10

【流年】致命的弹雨(散文)
   一
   “大家看,那几根花岗岩石柱上,那几处小小的坑洼,是当年列宁格勒保卫战时,德国军队的炮弹留下的弹痕。”小张导游一边说着,一边用一只手斜斜地往上指着。
   大家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金顶大教堂西面大门外,从北数第二根花岗岩立柱上,星星点点,零散地分布着几处小小的坑洼。
   小张导游是我国江南杭州淑女,白净,纤瘦,出身教授之家,在圣彼得堡读博士,兼职当导游已经好几年。她记忆力极好,俄罗斯历史,罗曼诺夫王朝兴衰,前苏联兴亡,圣彼得堡历史沿革和风情,脉络清晰,血肉丰满。说话时,虽然操着标准的普通话,但依然有吴侬软语的质地,和风纤柔,细雨绵软。但是,在说到那些弹坑的时候,她说话的语气,变得肃穆而沉重。
   接着,她又说:“大家再看,那一根花岗岩柱子上,挂着一块铜牌,铜牌上的文字是:这是在1941到1944年,德国法西斯发射的148478发炮弹中其中一发留下的罪证。”
   听见小张导游肃穆而沉重的话语,我的心里,竟然如同被突然飞来的弹片击中,疼痛而灼热。
   2018年10月14日那一天,刚吃过早晨饭,一大早,上午八点钟左右,我们就来到金顶大教堂。那时候,天空晴朗而又柔和。
   金顶大教堂本名叫圣伊撒基耶夫大教堂,至今仍是世界四大圆顶教堂之一。以它为中心的广场,叫伊撒广场。整个伊撒广场,都被温馨柔和的晨光笼罩,教堂顶部中间的金色大圆顶和周围四个小圆顶,教堂四面每一面的十六根粗大高耸的花岗岩柱子,教堂周围的人物雕塑,碧绿的绿化带,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朵,以及伊撒广场周围的欧式建筑,所有的一切,都被温和的晨光沐浴得平和安详。
   广场上的人,不管是游客,还是圣彼得堡的当地人,大家似乎都享受着慢节奏,在教堂周围悠悠然踱步,仰头看教堂金色的圆顶,看巍然矗立的花岗岩石柱,细细审视教堂周围的人物雕塑,慢慢欣赏地上的鲜花绿草。每一个人的脸,也都沐浴在温煦晨晖里,柔静安和。
   教堂北面,就是面积很大的枢密院广场,广场里,有很多树,金黄的枫树,苍黄的梧桐树,淡绿泛黄的椴树和柳树,簇拥一起,恣意渲染着圣彼得堡色彩绚烂而又温馨恬静的深秋诗意。
   我们这个旅游团队,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旅游期间,每一天,都是阳光灿烂,我们所见的景色,也都被灿烂的阳光照耀得灿烂净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也都是阳光灿烂。即使是那一天早晨,在听到小张导游的那一番介绍之前,我的心也依然沉浸在和煦的晨晖里。
   在平和安静的氛围笼罩中,突然听到保卫战、德国军队、枪炮、弹痕这一系列冷战时期的暴力语汇,感觉与当时的宁谧安详极不协调,乍一听,确实有些懵懂。
   关于列宁格勒战役的历史,我大致知道是世界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死伤人数第二多的围城战役,其它的详细史料,就知之甚少,只有很零碎而浅淡的印象,再加上也没有看过与那段历史有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脑瓜里更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那次战役,发生在我出生之前的十年左右的时间段里,距今已经七十多年,又发生在八千多公里的异国他乡,时间久远,距离遥远。我头脑里对那段历史的印象本就模糊而零散,随着时光的淘洗,自然更加缥缈得近似于虚无。
   小张导游的话就像慢慢揭启了舞台帷幕,我脑海里,逐渐浮现出我曾经看过的许多战争电影所展现的战争动态画面: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美国的《兄弟连》我国六十年代的《英雄儿女》和去年刚上映的《芳华》……“轰隆隆”的炮弹轰炸声,“啾啾啾”的枪弹声,还有战士歇斯底里的呐喊声,受伤者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一起在耳旁轰鸣。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血流漂杵,残缺不全的身子,断胳膊、断腿,血肉模糊的脸,满眼闪耀着恐惧的冷光的眼睛,一起在脑海里疾速闪移。
   据小张导游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对列宁格勒进行了长达九百天的围困。九百天的围困!148478发炮弹!不用闭眼,也能想象出当时是何等的血腥和酷烈。
   小张导游又说:“在当年的彼得格勒围城战役中,金顶大教堂受到严重损坏,20年后才修复完毕,但留下这几处弹痕没有修补。圣彼得堡人之所以在金顶大教堂这个神圣的宗教之地至今还保留这些弹痕,就是要提醒圣彼得堡人和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要时刻牢记战争给圣彼得堡人以及全世界人带来的灾难,要更加珍惜现在得来不易的和平!”
   圣伊撒基耶夫教堂本是神圣的宗教圣地,它在播撒宗教信仰的崇高而又温和的圣灵光辉时,也通过保留战时弹痕的形式,将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普世理念传达给前来瞻仰的所有人——不分种族和国界,不分有无宗教信仰。
   那几处斑斑点点的弹痕,就像富有磁性,吸引着我的目光。我仰着头,凝视良久,浮想联翩……
  
   二
   “致命的弹雨下我们不怕命丧黄泉/流离失所我们也毫不悲戚/我们保护你,俄罗斯语言……”
   年关过去,两场轻浅的雪事飘过之后,天色缓缓晴朗,一颗心,渐渐挣脱了红包、聚会、走亲戚,缓缓平静下来。和煦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无声地泼洒进来。阳台里,明亮而温馨。茶桌上,一把紫砂壶里,刚沏了一壶香茶。壶嘴里的茶香,氤氲而出,空气里,暗香浮动。
   这样温馨平和的环境,最适合书生读书。读书,不仅仅能平静心思的催化剂,也往往能催化灵感。手中捧读的书,是曾思艺的译著《阿赫玛托娃诗选》。硬皮精装,捧在手里,沉甸甸;粉红色的封面,辐射着温柔和纯真。在柔静温和中,一页页,阅读着阿赫玛托娃的诗。
   阿赫马托娃,在俄罗斯,是与普希金齐名的诗人,普希金被称为诗歌的太阳,而阿赫马托娃就被称为月亮。
   当读到她的《英勇》,特别是“致命的弹雨”这个短语时,又看到她写作的时间——1942年,我的心弦像被她的手蓦然弹动,发出强烈的轰鸣,脑海里,一下子泛起几处星星点点的弹痕,那是金顶大教堂西面大门外从北数第二根花岗岩立柱上的星星点点的弹痕。然后,我的耳旁,眼前,炮弹声,枪弹声,轰轰隆隆,啁啁啾啾,不绝如缕,如狂风卷裹暴雨。
   “致命”两字,最简洁不过地揭示了“弹雨”最大的作用:要置人于死地,要夺取人的生命,要让人“命丧黄泉”。
   九百天的围城,几乎每天都枪炮齐鸣,而且,运送食物的交通线都被封锁,弹雨,加上饥饿,造成一百五十万战士和市民的死亡。一九四二年一月至二月,平均每天就死亡大约七千到一万人。
   九百天,一百五十万人,七千人,一万人,这些数字,在毫不相干的人看来,也许抽象、冰冷、枯燥,但是,如果把这些数字与每一条鲜活的生命联系起来,甚至,借助想像,具象化成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邻居、同事、战友——九百天前,或者,刚刚,他们还在和我们一起欢声笑语,一阵弹雨降临之后,一个个,化作残缺不全的尸骸,化作血淋淋的尸体,也许,我们会疾痛惨怛,痛不欲生!
   阿赫马托娃的诗歌里,凡是与那段残酷历史有关的诗行,每一行,每一字,都浸满着死难者的鲜血,浸满彼得堡人的苦难,浸满从她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热泪。
   1941年9月,也就是列宁格勒刚被德军围困的那个月,阿赫马托娃就写了一首《死亡之鸟在天顶振翮……》。无疑,死亡之鸟,就是指的德国军队的无数大炮在列宁格勒周围向这个城市发射的无数颗炮弹,还有无数只枪膛里所射出的子弹。它们,化作一只只死亡之鸟,在列宁格勒城市上空呼啸、飞翔、盘旋,最终,降落在列宁格勒的街道、房屋,吞噬无数条战士和平民的性命。它呼啸在列宁格勒上空,给这个城市的所有家庭、所有居民,带来极度的恐惧和伤害,让他们不得不惊恐地哀叹:“这苍天真是铁石心肠/从所有窗口窥探的——都是死神。”
   在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第三部》的《尾声·献给我的城市》的《序言》里,阿赫马托娃曾有当时真实场景的描摹:“1942年6月24日白夜。城市一片废墟。从加万到斯莫尔尼宫,一切清晰得历历就在眼前。某些地方经久不息的大火将要燃尽……三层楼上一层窗户的玻璃被打碎了(窗前有一棵伤残的槭树),窗内是一片黑森森的空虚。从喀琅斯塔得方向传来轰隆隆的重炮声……”
   “一片废墟”“经久不熄的大火”“窗户的玻璃被打碎了”“伤残的槭树”“黑森森的空虚”“轰隆隆的重炮声”,这一系列灾难场景叠加一起,极其写实,令人胆战心惊,至今读来,仍让人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序言后面的诗里,阿赫马托娃又写道:“我那被“包钉”的城市巍然屹立……一块块重压的墓石/紧紧遮住了你无眠的双眼。”
   所谓“包钉”,就是指的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时,家家户户的窗户都用木板钉死,或用纸条贴上。“包钉”,是为了防止夜里灯光外泄,成为被空袭和枪炮射击的目标,给人的心理增加一点安全感。但是,在经久不息的枪炮轰响中,侥幸还活着的人,蜗居于被“包钉”的房间内,空间封闭而阴暗,人的双眼就像被黑暗遮蔽,再加上长夜无眠,心里自然极度紧张、害怕、压抑,当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错觉甚至是幻觉,以至于觉得一座座房屋变成了“一块块重压的墓石”,自己也如同坠入黑暗的死亡深渊。
   这种可怕的记忆,深深镌刻在阿赫马托娃的脑海中,以至于到1944年,围城被解除,大家都为灾难终于解脱而欢呼雀跃时,诗人还写了一首《亲人的灵魂全都栖息于高空的星系》,在感觉到胜利的喜讯“伴着灿灿阳光的稀疏雨滴/给我带来了安慰和美好的信息”的时候,还会哀婉地吟出“亲人的灵魂全都栖息于高空的星系”。
   阿赫马托娃这些诗句,让我脑海里对当年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陌生、模糊、遥远、抽象转换成熟悉、接近、清晰、具象。她的诗,在我平静安和的心池里,投进一粒粒小石子,激打起一圈圈涟漪,战栗不安,经久荡漾。
  
   三
   读着读着,天色渐渐黯淡下来,本来温馨而明亮的阳台里,也慢慢黯淡下来。我放下阿赫马托娃的诗集,想静下心来。
   但是,脑海里,却一直思潮汹涌,我亲眼目睹的战争遗患场景,亲耳听到的有关与战争的谈话片段,纷至沓来。
   柬埔寨,游览崩密列景区的路上。
   十几个中年汉子,坐在低矮的类似戏台的台子上,弹奏高棉乐器。台前,有一个大牌子,牌子上写着一些高棉和英文文字,导游告诉我们,“崩密列是红色高棉的最后一个据点,他们在这里埋了很多地雷。红色高棉灭亡以后,德国人在这里费了好大劲,经过好几年,才大致清除了崩密列周围的大部分地雷。但是,至今还有一些隐蔽很深的,被人不小心趟上,爆炸了,要么当场死掉,要么致残,这些人,就是地雷爆炸的受害者。牌子上写的,就是地雷受害者。”
   再细细看去,他们一个个身体精瘦,衣衫破烂,面色黎黑,而且,最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缺胳膊少腿。不管是在巴戎寺门前,还是在小吴哥,塔普伦寺,我都看见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残疾人,一个个,惨不忍睹。
   依然是柬埔寨,洞里萨湖,湖面上,有一片“水上人家”。
   一些年轻妇女,架着小船,领着一些儿童——应该是她们自己的孩子,一个个仰头,向着游客,嘴里嘟嘟囔囔,在乞讨。
   孩子们,三四岁,七八岁,不等。男孩,大多上身赤裸;女孩,虽然穿着遮身蔽体的衣服,却都简陋破旧。
   有的孩子,就坐在只容下一个人的铝盆或者塑料盆里,一边用船桨一样的木板划着水,让盆移动,一边嘴里嘟囔着,向游客乞讨。那些盆,摇摇晃晃,时刻都有倾覆的危险。
   一个坐在塑料盆里的孩子,赤裸着上身,肤色黝黑,瘦骨嶙峋,一根根肋骨高挑,眼窝如深深塌陷的坑,头显得特别大。
   他们,本来是柬越战争时期从越南来到柬埔寨的雇佣军的家人。战争结束了,男人们回不去越南了,只好寄人篱下,在洞里萨湖水上以船做屋,娶妻生子,安下家来。
   由于战争的缘故,这些人成为柬埔寨人心中最可恨的人,终身不允许上岸,只能远离陆地,不能耕种陆地良田,也不能经营湖上旅游,只能整日在水上游荡,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在一条被称为“船屋”的破船上。他们,直到如今,仍然是洞里萨湖最贫穷的阶层。
  
   四
   1943年11月6日,阿赫马托娃写过一篇诗歌:《三个秋天》。其中,她写的第一个秋天,就是和平时期的列宁格勒的秋天,在诗里,她用极富美感的语言描绘道:“落叶纷飞,仿若小笔记本的碎片/薄雾的气息就像神香一般香甜/一切都湿润、亮丽、五彩缤纷。”
   同样,普希金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赞美过圣彼得堡市的秋天:“我喜欢你即将逝去的绮丽/我爱大自然凋萎时的五彩缤纷/森林披上深红色和金黄的外衣/树荫里风声萧萧,送来凉爽的气息/天空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烟浓……”
   两首诗对比阅读,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无疑,和普希金一样,阿赫马托娃也非常热爱这座城市,尤其更热爱这座城市和平安定时期五彩缤纷又安详静谧的秋天。爱好和平,是阿赫马托娃和普希金共同的美好愿望,也应该是曾经的列宁格勒如今的圣彼得堡绝大多数人共同的美好愿望,是全俄罗斯绝大多数人共同的美好愿望,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是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共同的美好愿望。
   去年10月中旬,我去圣彼得堡旅游的时候,不管是五彩缤纷的森林公园,还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金碧辉煌的教堂,或者是汩汩流淌的涅瓦河,都显得十分安和宁谧,到处都洋溢着温馨和平的气息。而今,我静静地安坐在阳台里,在满是茶香的温馨里,享受着和平安定赐予我的舒适。
   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我比当年身陷德军围困长达九百天之久的列宁格勒人幸运,也比历经多重苦难的阿赫马托娃幸运。一直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本就是幸运而幸福的人。所以,从这个意义而讲,我应该是个幸福的人。
   身在福中,我理应懂得:和平安定的生活,弥足珍贵。

共 542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英国有句名言:“战争一开始,地狱就打开。”我国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关于战争的描写:“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据史料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约造成7000万人死亡;蒙古人三次西征,大约屠杀了一亿六千万人。战争是杀人的机器,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想象出那种血流成河、千里白骨的残酷景象。尤其是今天生长和平环境里的人,战争于他们,似乎是遥远的神话。但是,战争不仅仅是过去式,也是现在式,还有可能是将来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珍惜现在的安定生活,为维护世界和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这篇文章,从圣彼得堡圣伊撒基耶夫教堂残留的弹痕,想到当年彼得格勒围城战役的惨烈;由阿赫马托娃的诗歌,进一步了解列宁格勒保卫战对城市和人民的致命伤害;由亲眼目睹的柬埔寨洞里萨湖“水上人家”的悲惨景象,想到柬越战争对普通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抗美援越老兵的回忆,展现了解放战争和越南战争中触目惊心的场景。正因为战争是如此残酷,和平才显得尤其可贵。阿赫马托娃歌颂和平,普希金歌颂和平。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作者美好的祝愿。至此,文章主题得到完美的体现。文章构思颇具匠心,将战争的惨不忍睹与和平安宁的生活两相比较,使主题鲜明而深刻,给人强烈的震撼。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31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9-03-09 22:58:37
  轻舟大哥又一篇力作。思路开阔,纵横捭阖,主题深刻。佩服之至。学习了!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3-09 23:15:47
  谢谢春光,我在这篇文字里不想过多议论,尽量让画面和场景说话,让你一提炼,出来了。
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3-09 23:12:34
  感谢燕剪春光的编审,精彩的编者按语,使文字增辉!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3 楼        文友:江凤鸣        2019-03-10 14:49:56
  战争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仿佛是遥远的昨天,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战火弥漫的世界,伊拉克,阿富汗,乌克兰,叙利亚……战争从未走远。我们应庆幸生活在伟大的祖国,她给了我们一个如此长久的和平年代。作者文笔细腻,浮想联翩,抚今忆昔,洋洋洒洒的文字,突出一个主题:珍爱和平。问好作者,先点个赞!
江凤鸣
回复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3-10 15:44:39
  谢谢,反对战争,其实就是反对灾难啊!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9-03-17 09:42:3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