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春】武汉东湖(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春】武汉东湖(散文)


作者:临窗听雨 童生,96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80发表时间:2019-03-10 14:49:47

【柳岸•春】武汉东湖(散文)
   昙华街、胭脂街、汉正街、户部巷、吉庆街等是武汉几个著名的古老街道。古时候,华与花两字相通,因此昙花街也就是昙华街,这里是过去富人们的住宅区,由于富人们的庭院当中喜欢养昙花而得名。据说胭脂街离着昙花街和户部巷都很近,是那些富人们,包括两湖总督张之洞的丫鬟小姐们出来买胭脂的地方,可惜因为不了解,一步之遥却没有转到。
   户部巷是条并不宽敞的小巷,主要是一条食品街,许多外地人外地人来武汉都会来这条饮食文化街走走。烤肉,鸭脖,米粉,武昌鱼,铁板鱿鱼和田螺,竹筒米果,臭豆腐干儿,牛肉,大小龙虾,江南各式糕点等等,武汉与西安,成渝一样,可谓是把个辣字演绎的到了极致,各种鸭杂与辣料理的淋漓尽致。商家为了迎合各地游客的口味,当地外地食品都有。我特意找到了一家挂着当地创始人照片的商家,说是正宗的武汉热干面始创者,要了一份酱香的热干面。其实,说实话,北方人大多不习惯这样的饮食,辣食多有不适,特意嘱咐老板不加辣子。即使如此,也不对我这个年纪北方人的习惯。年轻人可能就不一样了,为此我还给孩子打电话,问他们,带辣味的热干面和武昌鱼,要不要捎回去一点儿?他们欣然接受,说是要品品产地的正宗味道。
   商品经济鱼龙混杂,许多外地甚至外国食品引进,人们需要的当地特产往往被搞得不突出,甚至受冲击。
   从黄鹤楼出来,叫的车直接上了长江大桥。目的地是对岸的汉阳和汉口。乘车走长江大桥也是一份心愿。江对岸就是汉阳,继续前行,过汉江桥到汉口。
   汉正街是汉口的古商贸街,只不过,这里已经看不出有多少古风古韵,基本上都是现代商厦,就像北京王府井与天津的劝业场一样,街道是老的,店铺都换成商业大楼,商品也不在是过去的款式和质地,都是摩登时尚的现代品牌。
   江汉路上有许多洋人留下的洋楼,有英法德等国家的租界和洋行,医院,教堂等,如同上海黄浦江上的十里洋场。
   一说铜人像,当地人都知道,它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铜像附近是民权路,民生路,民主路等。
   来武汉,说是江滩要看看的,这里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江面,游船与货轮在江面上行驶。亲手触摸了一下涛涛江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明代才子诗人杨慎的千古绝唱犹如耳际荡漾。
   江岸有粤汉码头,武汉关,抗洪纪念碑,宋庆龄先生像也在这里的江边等。
   免费使用的网球场,供人们健身锻炼和交流提高球技,看上去,这里的这项运动比较普及,估计武汉的网球运动水平在国内应该会有些地位的。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成熟度,看看这座城市的公共设施就可以初步估计与判断。如果这座城市到处都是收费的项目,充斥的都是铜臭味儿,那这座城市的管理还不成熟,市民的幸福指数也不会高。
   打算中午去吉庆街吃个饭,据说这里有更纯正的武汉传统餐饮。不成想,司机师傅告诉我,还是晚上去吧,那里的夜晚才最繁华热闹。吉庆街上的夜晚,大排档很多,各种各样的餐饮点,为了吸引顾客,一些梆柳琴弹对台竞技,你方唱罢我登场,通过艺人们的演唱,把餐饮与江南的说唱艺术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好不热闹。
   说起这条吉庆街,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武汉作家池莉笔下的武汉女孩,女孩儿年幼的弟妹们,在一夜之间遭生父无情抛弃,女孩挑起了养活她们的重担,在街头的夜市上支起了一口油锅,炸起了臭豆腐干儿。后来小生意越做越红火。一个辛酸的故事,一座繁杂的城市,让人品味到活着的心酸不易。人们自然而然地把这样一幅场景深深地刻在了记忆中,它就是这条吉庆街上的真实写照。作品里的女孩卖的是炸豆干儿,现实中可能是在霓虹闪烁、人声鼎沸的吉庆街头,那个风姿不凡的女子优雅地卖着她的久久鸭脖儿。
   这里还有很多很多可去的地方,当地的司机师傅说,(自豪,是不是包含着吹牛皮?)能称得上大地方的,大概就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汉了。长江汉江两条江,把武汉分成武昌汉阳和汉口三镇。遗憾的是,咱既没有时间,又没有充足富余的钱,更没有这个福分多留下来几个时日的时间细细品味它。
   对武汉的宏大,武汉的历史,楚汉文化,长江文化,没有生活体验,有的都是满满的震撼与敬畏,知道的太少,不敢多写。
   我喜欢转这些老城里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比如北京前门大栅栏,南京夫子庙,十里秦淮,成都的宽窄巷子,西安的回民街等。不太喜欢跑到城市外面看那些自然风光,倒不是因为它不美,而是因为它只有景,没有人的故事,有故事虽然浪漫,但都是传说。
   其实,留下来的这些古建筑,古文化,也不过都是那些达官显贵,富人们的豪宅,官邸,商楼等。晋商的乔家大院,徽商们荣归故里后建造的豪宅,各地盐商在扬州瘦西湖岸上的园林如小金山,十里肥河两岸上的花园别墅等都莫过如此,也不过是商贾与官员等富人们功成名就后挥霍无度留下来的遗物罢了。
   劳动人民没有多少可留下来的东西。能留下来的就是那些磨坊,染坊等作坊,养家糊口的手艺与技能和劳动工具等。留下来的还有汉口码头上的纤夫,镖局压镖的镖夫,江边打鱼的渔夫,江上运货的船夫门,如若在重庆,就是挑夫,轿夫,樵夫们等一幅幅劳动者苦难深重的身影了。
   武汉还是我国近现代一座非常著名的工业城市。抗日战争中一些国产武器,有不少就是出自武汉,汉阳造如今已经是一座博物馆,成为汉阳的城市名片。除此之外,武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数不胜数。
  
   二
   从东湖的磨山乘401路公交车到黄鹤楼下车,观赏这座天下第一楼。
   黄鹤楼位于长江南岸的武昌,万里长江在它的身边奔流不息,有着“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帝,是夏口城?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一,便失去其军事价值,随着江夏城的发展,演变成为官商旅游的观赏楼。唐代诗人崔颢题下《黄鹤楼》,李白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黄鹤楼坐落蛇山,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50余米。拾阶而上,登到楼顶。历数黄鹤楼内部结构,它由72根圆柱支撑,每层楼梯由来回折返的两段组成,楼层高十米,每个折返段高为五米。楼梯的扶手由红色的桐油粉刷漆面。像是被新裱刷过不久。每层都有一红门与外面的楼廊相通,每层楼廊环绕四周一圈,从而可因不同楼层的高度观赏四周的三镇风光。
   外部有60个翘角伸展,长长的翘角伸出很远,拍照的时候,躲避它不及,总是能够遮挡住镜头的视野。楼面墙壁是用10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把个黄鹤楼装点的金碧辉煌,神奇十足。
   黄鹤楼楼外铸有黑黄色高低错落的一对儿铜鹤,胜像宝塔,远处依次排列的几座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的更加壮丽。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也装点着巍峨的黄鹤楼。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深厚的文化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站在黄鹤楼的顶层,绕四周环视三镇风光。尤其站在顶楼拍下武汉长江大桥的风姿。公路铁路一体的两层的大桥如同恢宏的一条巨龙盘踞在长江之上,让天堑变成通途,感觉除了震撼别无其他。夜幕下的长江大桥,又添加了妩媚的风姿。
  
   三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毛泽东与武汉有着深厚的渊源,这里有一座毛主席故居。汉阳江滩有一座纪念碑,是一九五四年武汉抗洪救灾纪念碑。碑身上刻有毛主席的头像和他为武汉人民抗洪救灾写下的碑文。
   毛泽东建国后27年时间中,有三年多的时间是在武汉度过,这其中在东湖的时间占很大比例。毛泽东曾经四十四次来武汉的东湖。五八年中央关于农村工业化道路会议(史称武汉会议。还有著名的成都会议和郑州会议,三次会议都是关于农村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同一主题。)就是在这里召开的。毛主席在东湖接见过包括金日成在内的多国政要和元首。朱德曾经说过:东湖暂让西湖美,将来还是东湖强。
   自古以来,东湖就是游览胜地。屈原在东湖“泽畔行吟”,楚庄王在东湖击鼓督战(清河古桥),三国时期,刘备在东湖磨山设坛祭天。
   这次去东湖,坐地铁四号线岳家嘴站转八号线梨园站下车,在东湖绿道行进。路线是一位武汉大姐指导下确定的。这次出行,发现武汉人非常友好,煤一次问路,不管是年轻的朋友,还是中老年的兄弟姐妹,无不热情的给予帮助。
   当地口音听不清楚,绿道的绿字,发音是“录”,与“楼”音接近,于是我始终听成是“楼道”的声音,我在想,这里没有楼房,哪来的“楼道”?后来想到,可能是绿道两个字的读音。于是我便沿着这条被植被好的绿道一路前行。绿道两侧最好的植被是身材修长的松树,一珠珠高耸入天的松树沿着长达十公里的道路一直铺设,我也步行了整个的十公里的长道,走下来后脚痛不止,也足够显示出东湖之浩瀚。
   正是在这位热情的大姐指引下的路线,方得把个大大的东湖,其实只是中湖部分看的足够仔细。
   没风的时候,宽阔的湖面平如明镜。微风轻抚水面时,则细微的涟漪轻轻荡漾。一眼望不到边际,似乎直到天的尽头。远远的望过去,虽有小舟的主人在奋力摇浆,却看不到小船有丝毫的移动。不停的在绿道上走,却总也看不到尽头。只有隐约望见远处周边的低山,楼阁等景观稀疏的分散在远远湖的边际线上。
   而近处的湖塘边,见有飞鹤起落于湖面。落下来的几只鹤安详的在游戏。我特意高喊几声,也没见这几只鹤飞舞,它们依然还是在湖面上慢悠悠的游动。于是,随手捡起一块儿小小的石渣,奋力投到它们游动的方向,手腕上戴着的菩提子手镯都随力被甩出去,险些甩到湖水之中。即便如此,仍然不见它们飞动。只有别的鹤飞来,与它们争抢什么时候时候,才能见到它们相互交替的起落。
   南宋诗人袁说友用“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添东湖”赞美东湖。李白在东湖湖畔放鹰台题诗。毛泽东一生钟爱东湖,建国后先后视察东湖44次,在东湖接待了64个国家的94批外国政要。朱德在50多年前写下“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的诗句。
   当代作家陈运和在其散文《长江,中国的肠;东湖,武汉的胃》中,夸奖它不知道消化过多少历史故事,也健壮了一座城市肌体。这里有屈原纪念馆、朱碑亭等历史文化遗址。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藏着大量国家一级文物,荟萃了湖北地区的文化遗珍。越王勾践剑、骨化石郧县人头为镇馆之宝。
   东湖的形成,非人工而是自然成就。这里大片的低洼之地,正好舒缓了长江汛期的洪峰,分解着武汉的防洪压力。长江与东湖联结在一起,才有了东湖的美景和巨大的“胃”与“肾”舒缓功效与作用。
   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的中心建立,多与水密切相连。
   珠江三角区的经济非常活跃。那里的几座大都市闻名遐迩,源于那条我国流量第二,是黄河年流量六倍的珠江,历史沉积下人们的聚集。
   每一座城都至少有一条河,河北省的衡水有滏阳河,邢台有七台河,邯郸有漳河,石家庄有滹沱河,张家口有桑干河,承德有武烈河,唐山有滦河等。有多大的河就有多大的城。不由得为京津冀担忧,为雄安担忧,没有像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河流滋养,它们到底还能繁华多久?
   长江这一全国最大流经水量的河,有上游的巴蜀成渝,中下游的武汉,南京,上海,它们引领着整个中国前行。
   黄河流域的兰州,西安,河南,济南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除此之外,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无不孕育着人类的生命,演绎着人们的生存发展足迹与历史脉络。海河文化孕育的天津等也都独领风骚。
   像石家庄这样不靠名山大川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实属不易。
   有水才能有人类生存繁衍栖息,近水而居是古人的智慧。没有水,2000多年前开凿大运河也要把水联通到北京与杭州。是水铸造了每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文明的辉煌。大武汉的宏大辉煌也莫过于此。
   古代人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水路运输是他们经济,军事和日常生活当中重要的交通渠道。这大概可能就是为什么成渝,南京,武汉,上海等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的来源吧。

共 48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开始简单地介绍了武汉的户部巷,昙花街,并简明扼要地说明名字由来,因其武汉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者遗憾地说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游览到,接着讲解黄鹤楼、东湖的历史文化,及浓墨重彩描写东湖的美丽及传说及东湖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武汉这些景点的历史变迁,深刻地展现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字里行间浸透了对日新月异的祖国这座美丽的南方城市的眷恋之情。全文语言优美、引古论今,纵横捭阖,借景抒情,寄情于山水,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鲁紫苏】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鲁紫苏        2019-03-10 14:51:47
  感谢佳作分享柳岸,使读者足不出户,浏览到大武汉风光,问候作者,祝创作快乐!
……
回复1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9-03-12 10:01:55
  东湖不像西湖和秦岭那样,没有过度开发,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景色,不得不佩服当地政府的远见卓识。
2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19-03-10 16:10:45
  一篇让人读后顿起“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的心动,感谢作者让我们通过文字的桥梁感受了大武汉的壮丽风光。斗胆篡改一下朱德元帅的诗句,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吧:东湖不让西湖美,豪放婉约二两天堂。向作者问好,为佳作点赞!雪胎梅骨拜读留言
3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19-03-10 16:14:08
  勘误:是东湖不让西湖美,豪放婉约两天堂。不是二两天堂。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3-10 16:51:36
  拜读作者大作,能够从更加广阔的背景上写自己所见,风格别致,读来韵味不同一般。尤其是把厚重做了文采飞扬的比较,让我们看见了不一样的厚重,也有足迹的连缀,现出游览的线索,在移步换景里感受一股灵动的韵味。甚好。怀才抱器拜读留言,问候作者!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9-03-10 17:40:41
  主编老师每一次的评论都那么精准令我敬仰。
5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9-03-10 17:39:26
  楚汉文化,武汉长江,太过厚重,不敢动,不敢桶,自不量力的写下几笔,不敢多写,更不敢深写,没有生活,不敢造次。
把用名“临窗听雨”改为
6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9-03-12 10:01:09
  东湖不像西湖和秦岭那样,没有过度开发,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景色,不得不佩服武汉政府的远见卓识。
把用名“临窗听雨”改为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