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永远也不可能握手(随笔)
小时候读三国,多看热闹。感兴趣的是斗智斗勇、打打杀杀。伙伴们常比的是:谁武功第一,谁智谋了得,谁奸诈无比,谁愚蠢透顶。对于陈宫这类不起眼的人物很是瞧不上,印象也不是很深。尽管如此,曹操和陈宫的故事还是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幼小的我也为此而流过眼泪,很为二人不能联手而遗憾。
时光荏苒,恍然早已过不惑、听天命之年已在眼前了。重读三国,多了一份理性,少了一份冲动,看问题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静下心来思考,陈宫和曹操是绝对不可能握手的。这不仅仅是性格、修养、历史背景等因素,更重要的是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
关于陈宫叛曹的原因,三国演义上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亡命江湖,途遇陈宫。陈宫不但救了曹操,而且县令也不当了,干脆和曹操一起逃跑。当他们走投无路时,曹操想到了父亲的好友吕伯奢,于是他们就投奔到了吕伯奢家里。好客而重义的吕伯奢不仅不因为曹操是逃犯而不予收留,而且冒着受牵连的危险予以热情款待和慰藉。可谁知多疑的曹操却误杀了吕伯奢全家。当他们意识到误杀了人后,急忙匆匆逃跑。路上偏又遇到了外出沽酒回来的伯奢,曹操干脆又把伯奢杀了。陈宫目睹了这一切,对曹操失望之极。特别是当他质问曹操“前为误杀,尚可原谅,现明知犯错而为何又杀人”时,曹操平静而无愧色地喊出了“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强盗理论。这彻底地凉了陈宫的心,当即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曹操,并最终走上了与曹操对抗的道路。
当然这并不是历史的真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曹操为夺徐州,借口父亲被杀,率领大军席卷徐州,连下五城,所到之处鸡犬不留,无辜百姓惨遭屠戮。此战杀得徐州城里城外不见行人。正当曹操杀得痛快的时候,曾参加讨伐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部将陈宫背叛曹操,把从长安逃出东奔西跑的吕布迎为兖州牧,一时兖州各地纷纷响应,只有郯城、范东、阿望还在曹操控制之下,形势异常危机。
不难看出,不管哪种说法,陈宫叛曹的原因都是因为曹操的滥杀无辜,陈宫感到心寒而大失所望,从而背叛曹操的。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啊。
陈宫协助吕布杀得曹操十分狼狈,差点活捉曹操。无奈吕布有勇无谋,又接近小人、贪恋女色,不听陈宫之言,致使最后为曹所败。
白门楼一节相当悲壮。吕布苦苦哀求想活命,而曹操不允。张辽视死如归,大骂吕布贪生怕死、不堪大丈夫。曹操却亲解其缚,用情义感动了张辽,最终成为曹操手下一等一的名将。反观陈宫,其命运又怎样呢?陈宫于曹操有救命之恩,才气又远播于诸侯。爱才如命的曹操会杀他吗?我在小时候看这一段的时候就猜想陈宫会死,他投降了。并成为曹操的得力谋士,成就了一番大业。遗憾的是:二人一见面,曹操就亲解其缚,说了一番宽慰的话,给足了陈宫面子。这符合曹操的性格,在我意料之中。可陈宫却一点也不买账,开口就骂曹操奸雄,大叫曹操快快杀了我。看来陈宫已报必死之心了,没有留一点后步。
一番对话令人感慨万千。宫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公曰:“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
每读至此,常常瞠目裂胆,感慨不已。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这一段更是拍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曹操想尽一切办法挽留陈宫的生命,无奈陈宫就是不买账。陈宫就刑前叹息了一声“大好河山啊”,然后人头落地。曹操也喊了一声“大好河山啊”,然后眼泪掉下来了。
陈宫叹息什么?是对生命的留恋?还是为自己的壮志未酬而叹怨?曹操又叹息什么?是为没有留住陈宫的生命吗?还是为没有人能理解自己而悲凉呢?
我想不管二人想什么,可以肯定的一点他们都有失败感。陈宫是失败者,没有战胜曹操反而为之所杀,理所当然有一种失败感。那么曹操呢?作为胜者,失败感又从何说起呢?试想:胸怀天下、志在一统的曹操连一个小小的陈宫都无法说服归降,能无失败感吗?事实上,陈宫的死给了曹操无限的挫败感,给曹操的打击是很大的。
此时的二人又是无比孤独的。足智多谋、心系苍生的陈宫本想辅佐一位明主,成就一番大业。可到头来万事皆空、离妻别子、命赴黄泉。面对大好河山,热血男儿能不孤独遗憾、泣血感叹吗?反观曹操,是不是一绝对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冷血之人呢?他是一天生的领袖人物,具有卓越的统帅气质。他的一些思想远非常人能理解。我想此时的曹操应该明白陈宫宁死不降的原因,也许一开始他就知道他们二人是不可能握手的,但他还是做了努力。是为情谊,还是为内疚,还是为陈宫的才气而惋惜呢?
文章到这里我想收手了。我以以前写过的一首咏叹陈宫的诗作为结尾。
救曹随曹终反曹,才气敢比诸葛侯。
天意难遇英雄主,一身妙计难运筹。
本可苟活但求死,铁石奸雄亦泪流。
古今多少悲情事,青史一行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