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大地】大年三十访崂山(散文)

精品 【星月·大地】大年三十访崂山(散文)


作者:荷锄叟 秀才,238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40发表时间:2019-03-12 08:33:33
摘要:很值得写下一笔的是,在太清宫后山的山顶上,一尊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巍然屹立。这尊铜像背靠巍巍群山,面对茫茫大海,脚踩岿然巨石,头顶无极苍穹,在太清宫的制高点上,左手一指向天,右手一指点地,睿智的前额高耸,深邃的双眸远视,大有浩荡乾坤掌中握,繁杂人世了然胸的气概。这尊铜像像高36米,加上底座全高50米,用339块锡铜板焊接而成,总重约150吨。

【星月·大地】大年三十访崂山(散文)
   2019年2月4日这一天,立春,正赶上大年三十,除夕,我们来青岛过年的一家人,造访了崂山。
   除夕遇上立春,据专家们说,这也是很难得的巧遇,一百年里只能遇到三次。而我以为,这巧遇还有另一层面的意义——除夕送旧岁,立春迎新年——辞旧迎新,新陈代谢,阴阳易转,又恰在这道教名山崂山之上。道家最讲究阴阳之变,两极轮转,在这个节点上造访崂山,真是恰逢其时了。何况,又是一家四口、老两口与小两口两代人的第一次在外过年、远游。
   崂山我是早有耳闻的。最早应该是在《聊斋志异》里,那位好逸恶劳的书生求仙问道之处,这里道长的穿墙术,让人艳羡而难以忘记。后来的记忆应该在“崂山啤酒”里,三五好友的聚会,弄几瓶冰镇“崂啤”是夏天里最好的时光。记得第一次到青岛,是在本世纪的第一年五一的夜晚,坐着绿皮火车,在餐车的狭窄过道里,站立、蹲坐都不得舒展地折腾了11个小时。所幸,中午在一家小店,自己一人,点了一盘清炒蛤蜊和一盘清水海虹,两瓶崂山啤酒,美美享受了一餐真正的青岛海味。至今犹记,那一餐8块钱。
   这次来青岛是第三次,也才得以造访崂山。
   我不敢说是来崂山问道的,因为我并没有做好功课。崂山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胶东半岛东南,面对茫茫黄海,岩崖峭拔,山峦巍峨,俯卧平原,头枕大海,是真正的山海景观。我心向往之,但总觉它就是一景区而已,并未感觉其博大,等到了山下,才知道,它居然如此的辽阔与高峻。具知,崂山景区将近500平方公里,早就划分出五条旅游线路供游客选择。我们不明就里,只得问过游客服务中心的人员,从“登山还是看景”里,选择了“看景”:寻真悟道——文化之旅。
   从腊月二十七来到青岛,冬天里北方的海滨城市就已经让我们领略了它的风格:大风,多雾。起雾的时候,海天迷蒙,雾失楼台,山水建筑都不得见;大风更是经常,海风劲吹,海天苍茫,浊浪汹涌,寒风砭骨,毫无遮拦,人在风中很难淡定,根本不可能再看什么风景。然而,除夕这一天,上午九时许,云开雾散,微风和畅,天气晴好,难得的出行好天气。只是行动得有些晚了,等到了景区,已近中午。
   景区大巴上路不多时,右前方的大海,就铺展在明媚的阳光里。左边是山崖,右边是大海,山与海就是这么相依相偎,景区公路就在这山与海的边缘,蜿蜒逶迤。随着大巴的驶进,山水美景画卷,徐徐展开。
   这里的山,即使在这深冬里依然苍翠葱茏。常绿的青松翠柏,享受着丰沛的水汽,温润丰盈,浓郁深厚,依着山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一直到更远更高处。裸露的山石,在冬日阳光的映射下,浑圆苍白,山石的缝隙由一条条墨线勾勒,轮廓分明,也让每一块山石不再傻大黑壮,变得轻盈而有灵气了。
   风平浪静,海天苍茫,微波跳荡,白光闪耀。那白光从水天的尽头映照过来,把远处的小岛做成黝黑的螺黛;近处海湾里的渔船,如柳叶,似苇杆,漂浮在水面上;海鸥不多,就几只,或飞或翔的轮廓,如水墨的简笔画。沙滩并不大,但平坦干净;几块礁石棱角分明,布满青绿的海藻青苔。几只白羽黑背的海鸥,或赤裸着粉红的脚蹼,轻快地追逐着涌向沙滩的浪花;或在黢黑的礁石缝隙里,啄食搁浅的水草;有的展开羽翼,或翱翔于海天之间,或掠过停泊在海湾里渔船的船舷。
   从山水的画卷里穿过,我们一路来到了太清宫。
   崂山上原有道观三间,太清宫、上清宫和玉清宫,因而有三清胜境美誉。太清宫在黄海之滨,山脚之下,又称下宫;上清宫在山腰上,称作上宫;玉清宫在崂山之巅,如今只留废址。太清宫背山面海,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因而建筑规模宏大。但山门并不显眼,进入庭院,却别有洞天。大殿楼阁依山势分布,各成体系,又相互串联,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据说,总共有150多间。
   这些楼阁各抱地势,檐牙高啄,随处可见的三四百年的古树,将这些廊檐荫蔽掩映。这些古树树龄最长的当属汉柏,距今已经2150多年的历史,不见树皮,筋骨袒露,直插云天;还有一棵龙头榆,据说是唐代的,1300年了,树干斜倚,虬枝盘桓,枯皮嶙峋;最常见的是山茶花,几乎每个庭院都有,浑圆的树冠,蜡光的卵圆形叶子,密密匝匝的,占据着庭院大半的空间,在这冬春交替的时节,棵棵都含苞待放,有几棵已经盛开了红的、黄的花朵,我清楚地看到,一朵大红单瓣花朵的金丝花蕊里,居然飞出一只嗡嗡叫的小蜜蜂,而且,腹足的粉囊还裹着厚厚的花粉团团。中午刚过,立春伊始,这小精灵莫非是嗅到了春天的气息,才出来忙碌的吗?还是早就沾染上了这道观的仙气,本身就不惧什么严寒?
   很值得写下一笔的是,在太清宫后山的山顶上,一尊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巍然屹立。这尊铜像背靠巍巍群山,面对茫茫大海,脚踩岿然巨石,头顶无极苍穹,在太清宫的制高点上,左手一指向天,右手一指点地,睿智的前额高耸,深邃的双眸远视,大有浩荡乾坤掌中握,繁杂人世了然胸的气概。这尊铜像像高36米,加上底座全高50米,用339块锡铜板焊接而成,总重约150吨。
   盘桓在老子巨大的铜像之下,仰望这位圣哲先贤,内心里除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外,还油然而生一种久违了的亲近感。老子,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世界一百位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言行、思想早就融入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脉里。老子虽然是道教的创始人,但他的思想并非宗教那般去控制人的灵魂,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涵盖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首推为哲学论著,那是任何的经典著作所无法匹敌的。别的不说吧,他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在我们人类自我膨胀到不可一世的时候,“自然”会站出来,轻而易举地就帮人类纠正过来,当然,每一次,都会让人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尊150吨的庞然大物,矗立在山顶之上,上出重霄,下临无地,居高临下,气势非凡。然而,渺小的吾辈从他的脚下经过,丝毫没有觉察来自高高在上的压迫感。他的宽衣广袖的皱褶舒缓轻灵,仿佛要跟周边的彩旗一样,随海风一起飘荡;他的长寿眉与满颔的须髯,根根清晰,丝丝缕缕,轻柔飘拂。望着他,我们就像是仰视一位宽厚仁慈的长者,我们乐意聆听他的讲经布道,喜欢接受他的谆谆教诲,在他的衣袂下,我们如沐春风。
   有七律一首《除夕崂山太清宫》,留念。
   时至年关一岁终,崂山问道太清宫。
   苍天辽远无边限,太极精深有界穷。
   上下接连遵大法,乾坤扭转待东风。
   今朝除夕才来到,过午新春早变通。
   大年三十的午后,游人更加稀少。通往崂顶的索道停运了,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攀上蟠桃峰,越过瑶池,奔向三公里以外的上清宫。
   比起太清宫,上清宫显然规模小得多了。正在欣赏地膜覆盖着的崂山茶园时,小路右侧二三十米处,一组殿阁掩映于松柏枝杈中。莫不是标有“上清宫”字样的指示牌提示,怕就擦肩而过了。小小的售票亭门窗紧闭,道观不大的门楼让两盏大红灯笼占据了多半的空间,也把“上清宫”匾额的三个鎏金大字遮挡得严严实实。门敞开着,拾级而上,忽然一条不小的黄狗蹿出来,凶巴巴地逼视着我们,我们情不自禁向后退。稍微镇定一下,根据以往经验,我伸出右手,做出下拍安抚的动作,没成想,那条黄狗立即便收起凶狠的目光,乖乖地匍匐于我的脚下。
   绕过书写着大大的“福”字的影壁墙,虽见低矮的正殿“三清殿”,左右厢房为三官殿、七真殿,还有一进,大概是道士的居住之所。小院不大,就像普通人家的庭院,三五分钟便环绕一周。道观香火不断,但一个人都没有,只有那条黄狗一直就陪伴着我们。此时才发现,这条狗的一条后腿原是受过伤的,行走间略显蹒跚。它一直陪我们走出上清宫,在大门外的台阶上停住了脚步,眼巴巴目送我们下山,那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哦,戊戌狗年即将结束了,己亥猪新春已经来临,这条老狗怕不是也沾染了一年将尽的淡淡哀愁,略显少许的小小失落呢?——今晚应该是它的最后一班岗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这是那位四岁时就懂得让梨与兄长的孔融的感慨。一直活在《三字经》里的“融四岁,能让梨”的那个孔融,家学渊源,为孔子19代孙,少有异才而又勤奋好学,位列“建安七子”,名噪一时,书写此句时,他已经52岁了。谁能想象得出,他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失落与无奈?
   一年的时光,就这样从自己的身边悄然流逝,而今的自己早已攀上56岁的台阶,仿佛刚刚才跨过50岁的门槛,“年逾半百”的感叹犹在昨日,倏忽之间,“花甲之年”已在前面招手了。我自知善感但并不多愁,尤其是近两年,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轻易扰乱自己的心智,这也是不再年轻的岁月,让自己变得恬然淡释然。看着一样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儿子儿媳,想着这即将逝去、又必将到来的一年,脑际忽然就跳出了唐代诗人王湾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又将开启新的一年,这新老交替乃大道之行,自然而然,不容抗拒,又何必为之忧愁烦扰呢?
   穿越青岛时,夜幕已经降临,城市的夜空霓虹闪烁,已是万家灯火。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上的灯火似一条蜿蜒的长龙,向暗夜里无限延伸;偶尔几朵烟花绽放,提示着我们,赶快回家,除夕之夜,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刻。
   进得门来,姐姐一家已经准备下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共 36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造访崂山,崂山最早耳闻于《聊斋志异》里,也因为“崂山啤酒”对崂山有了向往,能够造访崂山还是第三次去姐姐家过春节。作者对崂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描写清晰,对崂山的景致描写也十分到位,感觉如入仙境,心旷神怡。对三道观的描写也很到位,我虽然没有见过,但在作者文笔里很清晰地看见了三道观和周围的美景。在太清宫的山顶上巍然屹立着一尊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看着铜像想起中华民族的精髓。老子的言行与思想早已融入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灵魂里,指引着后代人做人的方向。他的相貌,他的目光,他的思想都深深印刻在有心人的心中,如沐春风。一次崂山之行,不仅看了美景,圆了多年的夙愿,对人生也多了一些思考。作者文笔娴熟精妙,引经据典,从中感悟很多,好美的美文,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江南柳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320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19-03-12 08:36:07
  老师的文笔精妙,字字生辉!
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19-03-12 08:37:58
  对你的文唇齿留香,感慨万千!
回复2 楼        文友:荷锄叟        2019-03-12 08:41:24
  过奖了!倒是你能忍受得了才好。
3 楼        文友:荷锄叟        2019-03-12 08:40:34
  这么早就出了编按,辛苦了柳烟!
原名,贾晔;笔名,叶中华;网名、新浪博客、微信公众号名,荷锄叟。
4 楼        文友:欣书        2019-03-12 09:31:14
  欣赏贾老师佳作。既观赏了美景,又体味了文化。真好。
欣然,爱书。
回复4 楼        文友:荷锄叟        2019-03-12 09:37:29
  欣书真谦虚,谢谢你了!
5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19-03-12 11:47:51
  古韵和散文写游记,不一样的感觉,各有千秋。拜读贾老师大作。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回复5 楼        文友:荷锄叟        2019-03-12 12:38:37
  谢谢!玩呗
6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19-03-13 08:43:21
  说得好,随性写,写着玩,缩手缩脚为了加精较劲脑筋写,失去了本心。
回复6 楼        文友:荷锄叟        2019-03-13 10:28:45
  说得非常正确,记录自己心迹即可,不必强求什么。
7 楼        文友:柏丫        2019-03-13 11:44:19
  贾老师的大年三十过得好,收获多多,其乐融融。
回复7 楼        文友:荷锄叟        2019-03-13 13:17:07
  谢谢柏丫!不用准备年夜饭,吃现成的,当然好。
8 楼        文友:高处不胜寒        2019-03-21 07:10:51
  喜欢读贾老师的美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临其境,荡气回肠,愿有更多佳作供大家欣赏。
回复8 楼        文友:荷锄叟        2019-03-21 07:39:53
  谢谢李大夫赏光!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