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让牛听得懂琴(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让牛听得懂琴(随笔)


作者:马永利 白丁,1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36发表时间:2019-03-16 21:27:03


   对牛弹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是一个人人会用的成语。人人会用是因为人人理解。说的听的都懂,都不算对牛弹琴。故事是古时候有一个音乐家叫个公明仪,他忽发奇想,对着牛弹奏雅乐寻找知音;牛却只顾吃草并不理会。他又改弹蚊子哼哼、牛虻嗡嗡、小牛哞鸣之声,牛就停止了吃草,左顾右盼地甩尾巴,表现出些烦躁的样子,算是有了反应。有反应就说明音乐走进了牛的心里产生了共鸣。现代人也有好事者证明给奶牛听轻音乐可以调整奶牛的情绪,增加奶牛的产奶量。这个故事后来变成了成语,两面都能说,本意是说话要看对象,不能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对牛弹琴的人自己也是很愚蠢的;更多的时候是讽刺说话的对象听不明白,交流不了,白费口舌。
   人们在嘲笑公明仪或那些听不明白话的“牛”时,好像不知道自己并不比公明仪高明,甚至不如公明仪。因为公明仪发现对牛弹奏雅乐不行,并没有鞭笞或责怪牛的蠢笨不懂雅乐,辜负了自己的美意;他知道存在决定意识。于是换了一种思路,“以牛为本”,改为模拟弹奏一些牛能听得懂的俗乐,牛就有了反应。这样看来,公明仪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对牛弹琴的人是不少的。牛听不懂琴其实是怪不得牛的,而只能是怪弹琴人的愚蠢。因为他只有自己的存在意识,没有他人的存在意识,意识里只是以自己的存在为中心的,所以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山野村夫都知道的;不要说是牛,就是人,你在黄土高坡唱个“酸曲儿”或“花儿”谁都能听明白,可你要是吹个什么斯基的E大调,可能婆姨汉子们并不比牛强。这样简单的道理,我们的一些饱学之士却不懂。
   比如我最近读了一些大众哲学读物,里面常常用典。借用古籍来说明一些道理,这本是文章常有的作法,用典恰当,不仅可以作为论据增加立论的说服力,还可以为文章增色,使文章产生广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用典并不解释,就起不到增强增色的作用。例如一位先生在讲哲学上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时引用了《易经》里的一句话:“括囊无咎,慎不害也。”没有任何解释。他以为大家都应该明白。“慎不害也”可以猜测,大意是谨慎一点就不会受到伤害;“括囊无咎”就比较生涩。查了一下,括是关闭,囊是土室,无咎是没有过失、灾祸。合起来通俗地讲就是“关闭自己的土房子,谨慎一点就不会得到灾祸的伤害。”这是《周易》坤卦六十四卦里的一句。这里面本来也是典故套着典故,何况《周易》年代久远,据说是周文王“西伯拘而演《周易》”,除了少数研究者外,没有几个人看得懂;就是算卦的弄明白的也不多,要不然怎么现在算卦的都不灵了呢!
   毛泽东是文章大家,《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都是用典的典范。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在中共“七大”之前知道的人不多,毛主席是在中共“七大”的闭幕词里用到了这个典故。这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把这个“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了上帝”的故事普及到了全中国最基层的人民群众。“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这样用典不是很有力量很鼓舞人心嘛!
   还有《为人民服务》,这是毛主席在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他用到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也有写作《报任安书》的)。自从有了这篇文章以及司马迁这句话的传播,人们就知道了人要死得其所;知道了死也有高尚的死法,“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要重”。
   但是我们有一些先生著书立说或发表演讲不懂这个道理,不明白文化学者不但要文以载道还要传经布道、传播文明;他们好像真的生活在象牙塔里,喜欢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完全不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以及是不是看得明白。他们喜欢引经据典、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喜欢用一些生僻的典故高深莫测。问题是他们在用典的同时不做解释,不但读不懂他的意思连为什么要用这个典句也搞不清了,这就失去了用典的意义,或者说就不是为了传播思想了。这恐怕是有悖于初衷的。这算不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愚蠢?与听不懂雅乐的牛又有什么区别?由于古时候文言是分离的,文只是通行在知识分子这个范围,言却是大众的;就是古时候说话写文章是不一样的,田间的老农或“小人”以及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会说话,会击壤而歌,但肯定不会“之乎者也”地说话。而且在东汉以前还没有发明纸张,人们写字做文章只能写在竹简上或丝绢上,这都要求文字要精炼,言简意赅。精炼了就难免有些意思表达不清楚。并且古时候许多字在后来不使用了,比如《诗经》里的许多字我们现在就不使用,也很少有人认识;还有通假字问题。更头疼的是古文没有标点符号,需要自己断句。这都造成了后人对古文阅读和理解的困难。于是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有人对这些古籍做整理、注解、断句。应该说这些后人的历史文化贡献非常大,他们有着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如果没有他们的这些努力,许多典籍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或者就留存不下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是要讲道理开启民智的。如果所讲的道理或引用的典籍大家都听不懂看不明白或者要借助一些工具书才能搞清楚,那么这样的文章以及这项工作就不值得称道。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懂得的道理或熟知的典故别人就应该或一定懂得,你不懂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自己愚蠢,这不是一个对历史对文化有担当负责任的学者态度,也不是一个好的学者。“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广袤无垠的自然世界和万千年来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每个人在许多方面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有一些听不懂的雅乐,都是一些不懂琴音的牛;文化学者要做的事情就是让“牛”听得懂琴。
  
   2019年3月15日

共 23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一个成语对牛弹琴说开去,论述了引经据典做学问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做到通俗易懂,必要的时候要加以注释,如果用典并不解释,就起不到增强增色的作用。毛泽东是文章大家,《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都是用典的典范。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懂得的道理或熟知的典故别人就应该或一定懂得,你不懂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自己愚蠢,这不是一个对历史对文化有担当负责任的学者态度,也不是一个好的学者。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说理充分,思想透明,启人心智,发人深省!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03-16 21:27:49
  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说理充分,思想透明,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