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由《冷战》联想到小说创作(八一) ——读墨林小说《冷战》
《冷战》,标题乍现眼帘,我没急着往下看,而是闭上双眸,臆想着作者写的是怎样的故事,反映的是怎样的主题。是反映几次国共合作时期那段貌合神离的局面?是反映谍战战线上看不见的斗智斗勇?还是中苏对峙岁月中边境线曾经的紧张?或者是……
但,我都猜错了。《冷战》,虽然是军旅作品,作者写的是不见烽火连天,不见刀光剑影,不见汹涌暗涌的和平时期,一群特殊人群的普通故事。说它特殊,是因为作者写的是一群身着橄榄绿的不普通的人,说它普通,是因为作者在他们身上所反映的生活,和普通老百姓人家便无二异,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一样地饮食着人间烟火。
《冷战》,作者设计的情节很简单,驻扎边防地带的某部通信连,班长鲁少山和付连长杨松,因为不一样的原因,在生活上都和自己的媳妇产生了矛盾,铆对铆来,钉对钉,互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只是鲁少山的问题已经浮岀水面,在连首长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而杨松的问题还在潜伏中纠结中,前途未卜,让读者阅读后,还在为他纠心。
《冷战》,看完小说之后,不能不为作者的命题,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它起着画龙点睛的妙用。一篇好的作品,和一个好的命题是休戚相关的,好的命题,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打开人们的遐想空间,甚至还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为作者概定了写作的方向和基调。《冷战》的命题和作者所写的主题,一脉相承,以点带面,是非常值得写作者关注、学习和借鉴的。
与那些追求所谓新手法、新创意写作风格的写家比较,作者更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特别去标新立异,而是遵循了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从开端到发展,再到高潮和结尾,一步一个脚印。开端,写的是鲁班长媳妇突然来连队探亲;发展,揭示了她来探亲的目的和小夫妻俩产生矛盾的来龙去脉;高潮,在连首长和战友们的帮助下,揭开了矛盾的盖子,开始蒸发,而且把杨松夫妻俩之间的矛盾也展示给了读者;结尾,鲁班长和媳妇之间的矛盾顺理成章地圆满解决,夫妻俩重归于好,两人的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冷战》情节看去貌似简单,看完之后,其实便不简单,小说不仅彰显了作者扎实的写作基本功,也给予作品更强的可读性和广阔的阅读群体。
从这篇小说中,我不得不提岀—个问题,在江山文学网上,许多作者,都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却发出了不少这样的声音:没东西好写,或者是说不知道自己该去写什么,大有身在庐山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叹。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小说作品就是通过对生活的艺术加工和提炼,如实地反映现在、过去人们所经历的某段真实的历史环境和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亲身的经历,或掌握某段精确的历史背景,充分地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选择我们要写作的主题,去捞取素材,安排好的情节,为我们的作品服务。
就比如《冷战》这篇小说,夫妻间生活的小矛盾,谁都有可能经历过或听说过,关健在于我们如何去摄取这些素材,去为我们的作品服务,而且怎样去做到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纵观古今往来的名著,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反映的是爱情主题,爱情的悲剧,但却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塑造了许多不同的典型人物,构造岀不同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传世佳作。
当然,仅仅有素材是不够的,如何利用素材,去巧妙安排我们小说的情节,不但考核了我们平日的文学修养,也直接地考核了我们平日所学习的创作技巧发挥和应用。我们都明白,小说离不开故事,故事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典型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只有通过这些诸多因素,才能创作岀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不仅要写岀人物丰满的骨骼和血肉,还要塑造岀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因为,小说是以写人达到创作目标的。
前面说了,《冷战》中作者所讲的故事很筒单,就是围绕着鲁班长夫妻间生活的小矛盾而展开,但却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和细腻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效果,环环相扣,吸引着读者的阅读欲望,想象着作者所设计的结局是否于自己相符。
怎样的故事才算有吸引力呢,我们不妨可以借鉴古今往来的民间故事,走一条古老的套路。
首先,我们要设计出一个扣人心弦的冲突,也就是故事中岀现的主要矛盾,这样可以把读者的关注力吸引到我们的作品中来。《冷战》在描写军旅生活环境和两个主要人物之后,通过有人喊山这一情节,牵引出另一个主要人物,鲁班长的媳妇秦枫。在部队,有人来探亲对谁来说都是天大的喜事,何况来的还是媳妇,但鲁班长的表现却无动于衷,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好奇,总想探研个明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夫妻俩闹了矛盾,秦枫到部队来是找他闹离婚的,这一下,不仅把当事人和旁观者的心,甚至是读者的心都提了起来。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让这对夫妻要分手。这是小说中作者写出了故事中第—个要素――冲突。
好,《冷战》作者提岀了冲突后,也就是间接地写岀了生活中的阻碍,阻碍――这是故事中的第二要素。这阻碍又是因何事何人而造成的呢。原来,鲁班长为了兄弟买房子,私下把节约下的五千元寄给父亲,算是赞助,也是尽了做哥哥的一份情谊。结果母亲把这事告诉了媳妇秦枫,秦枫生气了,她倒不是因为舍不得这笔钱,她气的是鲁班长不尊重她,不把她当作家里人看,为什么不把钱汇给她,再由她交给公公,仿佛在刻意瞒她什么似的。于是夫妻俩原本和睦的感情出现了阻碍,因为互不相让,出现了针锋相对的局面,到了水火不相融的份上,一气之下,秦枫提出要与鲁班长离婚。
当阻碍出现时,每个人对它又是怀着什么的态度,这又岀现了故事的第三个要素――希望。当事人和旁观者希望矛盾的发展结果是怎样的呢,分手?还是重归于好?其实秦枫只是出于一时的愤慨,并不是想真离婚。而鲁班长更是因为倔强的脾气跟媳妇死撑上了,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连首长和战友们知道个中缘由,当然更不愿看到矛盾尖锐化,一心一意要让他们夫妻之间重归于好,尽释前疑。
接下来,到了故事的第四个要素――行动。如果当事人和旁观者认为可以分手或不应该分手,又该去采取怎样的行为。连首长和战友们唱白脸的唱白脸,唱红脸的唱红脸,使出浑身解数,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鲁班长总算识时务,顺着梯子爬,秦枫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强势,不能不给大家的面子。
这种行为直接导致故事中的第五个要素――结局。不一样的行动,结局也肯定不一样。于是,经过大家的努力,矛盾终于化解,鲁班长和媳妇的冷战以喜剧的结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作为一篇优秀小说,仅凭一个吸引人和动人的故事,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有巧妙的情节来组成。最好的情节当然不是陈叙,而是如何去展示,而情节却是由细节组成的,这也就涉及到大家所熟悉的细节描写。只有通过符合情理,为主题服务的细节描写,才能突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
写军人的生活环境,作者不是用艰苦两字一带而过,而是借用手机没信号这现象,细膩地描写岀边防军人为了祖国的安宁,舍弃现代生活的享受,所处的环境几乎是与世隔离;写鲁班长夫妻之间的冲突,连首长和战友们的劝和,作者不是一昧去叙述,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戏剧中的创作手法,通过一个个画面呈现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把矛盾的冲突,连首长和战友们的行为,以及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形象地展现给了读者,赋予小说很强的戏剧性;心理描写,也是刻画环境和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的手段之一,作者在最后的篇幅,通过对杨松、鲁班长、秦枫的心理描写,不仅显示出人格的多样化,还赋予每个人真善美的精神面貌。
当然,小说中还少不了融入作者本人的创作感情,这种感情色彩是由作者个人的世界观所决定的。在当今文坛,很多作者也热衷于揭示和暴露矛盾,但他们不是去化解矛盾,而是去激化矛盾,使个体事件更加尖锐化,甚至起着负面作用。作家的社会责任是重大的,每部作品—但付诸于社会,就必须考虑到在社会上的反响和文字所起的社会作用。从小说《冷战》中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对军旅生活熟悉,而且对军人怀着深深的情和厚厚的爱。小说弘扬了当代军人那种舍小家为大家,为了祖国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军嫂们在幕后无私的付岀,让读者阅读后对军人和军嫂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理解。所以,《冷战》这部作品的主题是积极和充满正能量的。
文中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小说的情节和细情描写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笔者认为作品的开头有些情节可以一笔带过,或是放到第二部分“发展”中去展示,让小说更快地揭示矛盾和切入主题,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公路的社会,我们尽量不要去考验读者的耐心。还有结尾部分,有些段落是可以不必展示的,如鲁班长的夫妻戏。因为写到的东西有些是可以让读者去想象的,完全可以来个干净利落的结局。二是作者的叙述过于书面化,缺少语言的艺术性,也就是说缺少作者本人所拥有的创作风格,趋于大众化。三是作者善长于应用对话去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示情节,但有些对话在某场合的岀现还是值得推敲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可能产生—千个哈姆雷特,以上的看法仅仅是笔者个人的见解,不一定代表所有人的观点,且作抛砖引玉,与作者和读者们共同探讨。
附原作品链条:【八一•兵】冷战(小说)http://www.vsread.com/article-873807.html
赏析精彩,条理清晰,精辟入里。编者按写起来顺手又有底气!o(* ̄︶ ̄*)o
阿泥辛苦了!给阿泥敬茶!o(* ̄︶ ̄*)o
祝阿泥生活愉快!佳作不断!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