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一念天堂(随笔)
昨天晚上在电视上看了一段开心麻花社团表演的小品《一念天堂》,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深意的小品。如果说真的有所谓天堂和地狱之分的话,那么一个小偷,他死后究竟是应该上天堂,还是应该下地狱呢?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一提到小偷,那肯定是应该归入坏人一类了,当然是应该让他下地狱的吧。但是看完了这个小品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那个小偷的死其实是因为救人,是为了救出当时他去偷窃的那一家的人,为了挽救一个陷在火海中的生命,最后被救的那个人活着出来了,而那个小偷自己却永远的留在了那片火海之中。这个小偷,他这一生中一定做了很多错事,但是谁也没想到他的死竟然是为了救人。
看完这个小品,立刻让我联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个执法案例的纪录片。在那个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个重大案件中抓捕一个持枪杀人犯的整个过程。片中的那个持枪杀人犯,曾经流窜多地抢劫作案,杀死了多个无辜的生命,可以说那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看一眼就会令人发指。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说起他当初为什么会多次抢劫作案的时候,他说,他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因为之前在他第一次打劫入狱之后,在狱中的时候,他的女儿会经常给他写信,女儿在信中经常向他诉苦,说她的妈妈带她改嫁之后,她们母女一起经受的种种苦难。看了女儿的信之后,这位还身在狱中的父亲就开始暗自发誓,发誓等他出去以后如果没有别的更快的办法,他一定还要再去抢钱,而且计划是要足足抢够一百万,有了这一百万就能让他的孩子随便用了,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孩子再也不用吃苦,再也不用寄人篱下为钱发愁了。他还要给孩子买房子,总之就是自己出去以后,无论如何绝不会再让自己的女儿受一丁点苦了。就是在这样极端的强烈的心理作用下,他才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虽然这样的极端性人格可能我们普通人是不太容易想象和理解的,但是通过后来片中纪实演绎的一些情节,相互印证中,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出这个案犯他所说的话应该不是在为自己找借口,那应该就是他最初的作案动机。
后来经过长期地周密地准备和追踪,警方决定抓捕这个杀人犯的时候,当时他是在他母亲的家中,当全副武装的警察举着枪冲进去的时候,这个杀人犯的手中也是有枪的,有一把装满了子弹的手枪,其实他当时还是有一点时机进行强烈反抗的,但是最终他没有再做出任何反抗,而是乖乖地放下了武器。为此,警方特别讯问了他这样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是这样说的,他说:“我这么做完全是因为我的母亲,因为我不想让我的母亲亲眼看见我杀人,我不想当着她的面杀人,我怕她再为我担惊受怕。”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心情特别复杂。我不想,也根本不可能抛开一个杀人恶魔的罪恶而完全不谈,因为对于那些无辜的生命来说,一个犯下了滔天罪行的人,即使是对他实行最严厉的刑罚,最终也无法挽回别人失去的生命,法律会根据他的罪行给予相关的量刑,这是合理合法而不容置疑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想要试着分开来看一下,看看这个带着极度扭曲心灵的人,他会为了自己的孩子去多次抢劫杀人实施犯罪,也会为了不让自己的母亲心惊而暂时地打消恶念就地伏法。对于他所表现出来的那一点点的善念,那一点点的人性回归,是不是也会让我们在对他憎恨之余,而感受到有那么一丝地诧异呢。
就像小品中的那个小偷,在良心发现的时候也会去救人于危难之中。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为了了自己的孩子去犯罪,也会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安心而放弃挣扎和反抗,这就是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吧。
当然,毋庸置疑,法不容情,律师会对罪犯的罪行进行分析和辩解,正是为了寻求法律的公正,即便是在道德的范畴里也是一定要谴恶扬善的。但是,如果完全只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呢,尤其是当立体地全方位地看清楚了一个人之后,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出更为客观的评判,有时候不得不说那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
记得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好人其实并不多,真正的坏人也不多,更多的还是不太好也不太坏的人。是啊,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善良的好人,也可能在一念之间而犯下让人无法饶恕的过错,甚至是罪行。或者人之初性本恶,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偶尔他也会有善念善行,有良心发现的那一刻。法律和道德都自有它们评判一个人是善还是恶的规范和标准,善和恶也应该是界限分明的。但是就一个普通人而言,我觉得如果能够从那些超越法律和道德的复杂的人性之中受到一点启示,也不是毫无意义的。
就像开心麻花表演的那个小品《一念天堂》所要阐释和表现的主题那样,每一个人,其实在他的身体里,都住着两个自己,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这一生,活着的全部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通过时刻反省自己的内心,不断地修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加固那个关着魔鬼的牢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