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岛屿的兴与衰(散文)
炎炎盛夏,挡不住期盼已久的脚步;涛涛海浪,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厦门,久违了!鼓浪屿,我们来了!从火炉之城来到海上花园。
原以为,千里颠簸能够抖落酷暑的侵扰;鹭江海风能够吹来凉爽的抚慰。哪曾想,我们一行竟然将火炉的炙烤一路捎来,使纳凉之岛也享受到了多年难遇的热度。也许,是我们的狂热感染了这里的气温吧!2016年的夏天,厦门的炎热丝毫不比武汉逊色。
最先得知鼓浪屿是若干年前的一首《鼓浪屿之波》,那声音委婉、舒展、深情,充满了对台湾同胞的怀念之情。于是,登临鼓浪屿,隔海眺望海峡那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台湾同胞,是我翘首企盼的心愿。若干年后,我发现凡是以旅游景点为内容的歌曲,不仅能够唱红大江南北,而且景点也闻名全国。如哈尔滨的《太阳岛》、登封市的《少林寺》,我都曾体验过,确实歌好景美!唯独没有领略鼓浪屿。后来,又陆陆续续听说:鼓浪屿是“万国建筑博览”、“钢琴之岛”,这些诱人的字眼撩拨得我愈发心驰神往,大有此生不去枉活一世之感!
今天,我终于梦想成真,与我的同学们一起登上了鼓浪屿岛。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向海边,抛开鞋子,让肌肤与细腻的沙滩有亲密地接触。善解人意的大海卷起浪花从远处滚滚而来,温柔地亲吻我们的腿脚;自作多情的微风悄悄跑过来,轻柔地抚摸着我们的脸庞。正玩在兴头间,突然发现一个十分坚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碉堡突兀于沙滩上,与四周的环境极不协调。导游介绍:这是当初国民党修建的防御工事,用来阻止对岸部队登陆。像这类碉堡过去沿岸建有多处,现只保留了这一个,目的是让游人了解历史。一时间,我面对狰狞的碉堡,面对森严的枪眼,感到肃然,感到惶恐。我仿佛看到一群头戴钢盔,手持长枪的大兵,疯狂地对着海面扫射,海水被鲜血染红。
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穿行于小巷庭院之间,这才发现刚才流连于海边的景致实在是浪费时间。原来,精华全在“曲径通幽处”,整个岛屿宛如一座放大的盆景,被能工巧匠将树木、花草、房屋安放得恰到好处。风格各异的房屋掩映在茂密的绿林之中、葱郁的植被之上,庭院里生长着树木、绽放着鲜花,墙头上、屋檐间爬满了青枝蔓藤。至于那弯曲有致、起伏有序、布满全岛的小路,仿佛一根根装饰条镶嵌其间,勾勒出造型各异的立体景观。我惊叹!这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能够如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那么地和谐融洽。说这里是公园,却建有住房;说这里是居民区,却分明是一座大花园。我曾去过山东的刘公岛,海南的蜈支洲岛,但它们都有别于鼓浪屿岛,那里就是繁花似锦的公园。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我倒认为,它还是凝固的历史。这里的每一幢房子、每一处庭院,甚至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一段传奇故事。且不论菽庄,也不谈毓园,只要随意走进任意一家普通民宅,都有说不完的往事今生,看不够的民俗风情。
然而,最引起我关注,使我陷入沉思的是“万国建筑博览”这几个字眼。当我看到沿街的建筑有罗马式的圆柱,哥特式的尖顶,伊斯兰式的圆顶,巴洛克式的浮雕……仿佛如梗在喉,如针扎心,愤慨、耻辱、无奈的情绪强烈地撞击着我。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作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的厦门在劫难逃,以西方列强为首的十几个国家蜂拥而至,在鼓浪屿岛上设立了“万国领事馆”。堂堂的中华大国,竟被那么多小国任意宰割,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失去领土和尊严,不就是因为政府腐败,技术落后吗?我突然觉得:鼓浪屿这个弹丸小岛,仿佛中华民族的缩影,它承受了太多的灾难和屈辱。如今,这些当年耀武扬威的建筑,已成为历史的标记,供游人参观。这些建筑的主人也随着那段烟云消弭在历史的长河落日中,不知他们的子孙臣民看见祖先留下来的遗物又肯作何感想?是忏悔自责?还是重温旧梦?
总之,我们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了,如同刚才在沙滩上看见的碉堡,再坚固的防御体系,没有强大的后盾作支撑,迟早都会败下阵来。今天,中华民族已立于世界之林,但是,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虎门硝烟刚刚散尽,南海风波频频又起。表面看是领土之争,实则是实力的对抗。国再大,没有实力照样挨打;弹丸之地有实力撑腰,谁敢小觑?
鼓浪屿,你是钢琴之岛,但愿不要弹奏“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曲子,永远高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奔向中华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