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谁是谁的鱼(看点) ——赏一海蔚蓝精品小说《大鱼》
笔者不喜欢钓鱼,甚是可怜那上钩的鱼儿,不忍看它们被鱼饵所诱,入了险境,在那钩上拼力挣扎,绝望无助。可是,有时,做钩上的鱼,得到的并不一定是痛苦,比如,读者会心甘情愿上钩,去品读一篇佳作,享受阅读的乐趣。一海蔚蓝老师的小说《大鱼》,就让许多读者愿意在鱼钩上摇头摆尾,享受着愉悦。鱼儿之所以上钩,自然是因为鱼饵下得恰到好处。那么,一海蔚蓝老师是怎样做出让人无从抵御的鱼饵的呢?这鱼饵香在哪里呢?今天就从谁是谁的鱼谈起吧。
一、读者,是一海蔚蓝老师的鱼
写文章的,钓的是读文章的,文章写得好不好,就是鱼饵下得香不香。为什么有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总是拥有很多的读者?这是因为人家在创作上用尽了心思,把鱼饵做得香香的,不由你不上钩。用两句诗来做这一部分的提纲。
第一句:千呼万唤不出来,总有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中,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写琵琶女的出场,千呼万唤中,主人和客人心中更添好奇和等待,琵琶女更显得有别样风采。拿到小说上,最能吸引人心的是:千呼万唤仍未露面,琵琶半抱总遮容颜。小说的关键要素,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就像是跟读者躲猫猫,藏得很深,却又引着人一步一步找下去,这是小说创作中的模糊学。
一海蔚蓝老师就是模糊学的高手,这是他能够把读者钓到鱼钩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雾》,其中提到:“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这里实际涉及到的就是模糊学。模糊学本是数学上的东西,整到文学上也恰到好处。其实很多领域都是相通的,像诗歌中的朦胧诗,正因为用词及主题的不确定性,让其具备了特殊的魅力。笔者曾经和蔚蓝老师有一段对话,他谈到:“小说还是写得混沌一点为好,不要把什么话都说清,读者不是傻子。”今天就通过《大鱼》先来研究一下小说的模糊性。
小说中的朱可人原本是喜欢独处的钓鱼者,为什么忽然开始忽悠老蔡了呢?给老蔡讲了那么多钓鱼的好处,讲得老蔡热血沸腾,讲得老蔡对深夜出现在唐王湖里的大鱼充满了兴趣,讲得老蔡果然夜钓去了。更妙的是还没等老蔡去买新的鱼竿,朱可人已经送上门了一个。那么他是有什么目的?细心的读者会带着这个问号去读,不细心的读者读到最后会再回过头来发问,那么这个问题到最后作者说明了吗?似乎没有。
下面就出现老蔡的老婆魏小琴了,这里边有几句模糊描写。
老蔡的父母说,都是孩子的妈了,你看她打扮的,简直就是狐狸精。提醒老蔡要看紧魏小琴。老蔡说,她不是那样的人。
母亲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她是不是那样的人,你知道?
老蔡说,我知道,她不是那样的人。
母亲说,现在的魏小琴可不是当初刚嫁给蔡家的那个女人了。
父母和老蔡对魏小琴的看法是不一样的。那么,老蔡的儿子呢?
你这样会把女人惯坏的!儿子说,翻一下白眼,继续看他的电视。
父母、儿子的话似乎已经引导着读者有了模糊的印象了。魏小琴,或许真的不是老蔡认为的那个魏小琴了,可是作者又没有把话说透,就这么吊着,让读者上不上下不下的。
老蔡和魏小琴因为给岳母买衣服吵了嘴,在钓鱼的湖边见到了一对儿男女,他们牵着手,不时停下来抱在一起。这对儿男女为什么出现?他们是谁?作者没有说,更妙的是他安排老蔡“害怕被他们发现自己在偷看,就转过头,继续盯着鱼漂”。或许就是不相干的路人吧,又让人觉得似乎不是,好像藏着点什么。
而当老蔡给父母要了钱,去买那件衣服时,却被告之魏小琴已经买走了衣服。那么她哪来的钱?魏小琴却没有回答。
老蔡与一辆车擦肩而过,车里的女人似乎是魏小琴,到了楼下,看到那辆车还没走,男人似乎是渔具店老板。老板和魏小琴又是什么关系呢?当晚的唐王湖野钓,老蔡看到一个女人掉进了湖里,他不会游泳,那个女人沉了下去。当他对魏小琴说起的时候,魏小琴脸色陡变,但她很快恢复了平静,说你净瞎说,不会是看到水鬼了吧?为什么魏小琴变了脸色呢?和朱可人说起的时候,他也不相信,还说老蔡魔怔了,对老蔡所说的一点都不感兴趣,完全失去了过去的热情。这两个人的表现怎么就那么耐人寻味呢?
到了干旱时节,唐王湖水域日渐缩小,政府对唐王湖要进行清淤、治理。清淤车清了许多东西出来,老蔡却没有见到那大鱼,也没有见到什么女人,后来,有人在岸边的草丛里发现了一双鞋,一双女人穿的红色高跟鞋。因为雨淋日晒,那双鞋看上去脏兮兮的。那个女人哪里去了呢?凭空消失了?
到最后,作者说渔具店老板是朱可人多年的朋友,文章结束了。
那么,上面笔者提出的这些问题作者回答了吗?没有。
直到文章结束,读者都无法肯定大湖里有没有大鱼,有没有女人,落湖的女人哪里去了,那个女人是不是魏小琴,魏小琴是不是偷人了,她偷的是朱可人,还是渔具店老板?所有的问题都在作者笔下,都在读者心中,怀疑着又肯定着,作者似乎通过一系列暗示引导读者往一个方向走去,却又不明明白白告诉答案。他让读者自己动起了脑筋,自己去想象推理,直到最后,读者的心里还萦绕着一种模糊的怅惘。
这些问题就是作者的模糊美学展示,像是香极了的鱼饵,把读者的心一点一点抓住,不由自主就做了钩上的鱼。
第二句诗:踏花归去马蹄香,难能可贵虚中实。
有一考生应试画,以其构思之高妙为人称道。考官命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考生的画作根本没画花瓣,而是马在奔腾着,马蹄旁飞舞着几只蝴蝶。考官拊掌称妙,花香无形,却通过马蹄旁绕着的蝴蝶,把无形之香表现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以实写虚,虚实结合。
对于一篇小说来说,仅仅有模糊学是不够的,要想打动读者,还要让读者有带入感,即便是凭空编造的故事,也要讲得像是真的,这就是小说中虚与实的结合。
所谓的虚,就是作者通过一些模糊暗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的东西,而实,则是小说中堪称是生活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让读者觉得人物是真实存在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不把它当成天方夜谭来看,而是当成真实案例来解读。
来看看小说中真实细致的描写吧。
关于钓鱼,作者了解得比较细致,写得也很真实。来看看鱼竿的介绍:“仅仅是钓竿就分台钓竿,溪流钓竿,海竿、鲫竿、路亚竿等等。”再来看鱼饵:“老蔡用的鱼饵是根据朱可人教的方法自制的,他把黄豆炒香,磨成粉,取鸡蛋一个、猪心肺一块,并用绞肉机将猪心肺绞成泥;把黄豆粉和入其中,放入蒸锅;将其冷却后,放入鸡蛋和成团。”再来看钓鱼的过程:“他看见鱼漂突然一抖,接着下沉。老蔡一阵心跳,说了声是一条大鱼,就迅速收竿。可他用力去拽,感觉很吃力。”这些描写,让读者感觉朱可人的确是个钓鱼的高手,老蔡的确是投入到了钓鱼之中,也就是作者塑造的这两个人物有了合理而真实的存在背景,不会觉得这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人物。
再来看真实的语言对话。不再举主要人物的对话,就来看看老蔡的儿子吧。
若是连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中的次要人物都让你觉得是真实存在的话,你还有什么理由去怀疑它的真实性呢。
“回到家,见儿子在家看电视,老蔡就说,儿子,今天怎么没上晚自习?
儿子说,今天是星期天上什么晚自习。
老蔡说,儿子,今天我们吃鱼。昨晚爸爸钓了一条鲤鱼,给你红烧了吃好吧?
儿子对吃鱼毫无兴趣,眼睛盯着电视机,说随便。”
这就是普普通通的父子对话,几乎是所有有儿子的家庭经常发生的场景。儿子对吃鱼毫无兴趣,眼睛盯着电视机。
“你这样会把女人惯坏的!儿子说,翻一下白眼,继续看他的电视。老蔡被儿子的话吓了一跳,儿子这么说,实在是出乎他的意料。”
儿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看不惯爸爸,也看不惯妈妈,却又做了忍不住插一嘴的旁观者。寥寥几句,老蔡的儿子,不,是我们大家的儿子就跃然纸上了。谁家没有这样一个成长中的、自诩聪明的、看似凉薄的、其实是端着架子、心里热着的半大儿子呢!
场景也是如此。像唐王湖,文中有多次描写。
“十点以后,唐王湖黑魆魆的,杨柳拂堤,可以听见鸟叫声以及湖水发出的轻微的响声。”这是老蔡第一次钓鱼时的唐王湖。
“夜色下的唐王湖安谧、阒寂,只有风吹拂湖面,泛起一波一波涟漪。把摩托车停在岸边,看着黑魆魆的湖水,老蔡马上神清气爽了,心里的不快就烟消云散了。”
这是第二次描写,这两处描写互相补充印证,让我们感知了夜晚唐王湖的静谧,而黑魆魆两次出现,也是为那对男女提供方便吧。
白天的唐王湖什么样子?“他白天去了一次,见那水绿油油的,水底的水草清晰可见,哪像被污染的样子。”
而最终,唐王湖因为干旱变成了大水洼,“他站在岸边,看到一艘清淤船,一台巨大的水泵正把淤泥抽出来,散发着恶臭的淤泥被一辆又一辆大卡车拉走了”。这些描写,寥寥数语,却抓住了唐王湖的特点,让我们看到了动态的唐王湖,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真实的活动场景。
钓鱼常识是真实的,人物描写是真实的,场景设置是真实的,整个故事也就给了读者真实的带入感。
当这种不容置疑的真实和巧妙设置的模糊以冰与火的姿态交融,就成就了这篇虚与实恰到好处的《大鱼》,蔚蓝老师也就成功地撒下了鱼饵,钓到了众多如我这般不由自主咬了鱼钩的大鱼了。
二、小说中的几个人物互为大鱼。
小说的标题是《大鱼》,如果你仅仅把这个大鱼理解为朱可人讲的唐王湖里的那条鱼,那你就肤浅了。真正的钓鱼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觊觎,抛出鱼饵,猎取目标。
来看看这个小说里的老蔡和魏小琴吧,你能说清谁是钓者谁是鱼吗?
先说老蔡。他看似糊涂,实则也是好的钓鱼者。年轻漂亮的魏小琴为啥选择老蔡?老蔡没啥本事,人又残疾,魏小琴怎么就跟了他呢?这是因为老蔡有鱼饵,他是城市人,父母有退休金,家里条件不错。魏小琴不就看上这个了么。年轻漂亮的魏小琴投到老蔡的怀抱,就是老蔡钓到了魏小琴。老蔡是个高明的钓者。他很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很适当地控制着钓竿和钓线,尽力满足魏小琴金钱上的要求,适当纵容魏小琴的撒娇,当父母指责魏小琴时为魏小琴辩护。你以为老蔡很糊涂?我恰恰认为他很聪明。同时遇见渔具店老板和魏小琴的时候,他为什么没有去打招呼?湖边钓鱼的时候见到那对儿男女,他为什么转过头去,心却乱了一下?发现魏小琴否认了买衣服的事情,他为什么没有追问?遇到落水女人的那晚,他为什么提出来离婚?之后又承认自己看花眼了?你以为他很傻吗?他也是个善于运用模糊学的高手呢!魏小琴这样的鱼,他很珍惜,或许到了卑微的地步,但是鱼毕竟还在他的怀抱里,不是吗?这或许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吧。你难道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抓住出轨、揭开盖子、妻离子散的故事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而同时,老蔡也心甘情愿做着魏小琴的鱼。魏小琴拿年轻漂亮为鱼饵,钓上了老蔡,从老蔡这里得到了她想要的,过着城里人的日子,贴补着娘家经济,尽所能地刮着老蔡身上的鱼鳞。可是这条鱼没有满足她的胃口,她又钓上了渔具店老板,或者是朱可人。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作者没有明确,如果渔具店老板是魏小琴的鱼,那么朱可人就是他们偷情的跳板,反之如果朱可人是鱼,那么渔具店老板就是跳板。魏小琴买衣服的钱从何而来?自然是从这第二只鱼身上得到。蔡小琴,让笔者想到了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在丈夫身上无法得到心灵的满足,有了两段偷情故事,只是,两段偷情,让她得到的是欺骗和高筑的债台,她最后食砒霜而死。蔡小琴不是包法利夫人,作品也没有安排她的结局,或者她仍会在老蔡的高超钓技操控下,和老蔡白头到老呢。也或许,最终她会成为包法利夫人,而老蔡也会像包法利医生一样伤郁而死。
那么,那个模糊不清的情夫呢,自然也是钓鱼者和被钓者,攫取的是魏小琴年轻漂亮的肉体,付出的是金钱。
不得不再次感叹作者的标题起得高妙。《大鱼》,大鱼,既在朱可人的描述中,又在老蔡的想象中,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朱可人就是用大鱼为诱饵,引导老蔡开始夜钓,为蔡小琴出来偷情提供方便。大鱼,如果仅仅从情节上来分析,不会被作者当做标题来用,被拿来当做标题,是因为它是小说的文眼,承载着作者的寄托和暗示,正像这一部分所分析的那样,谁是谁的鱼?暗示了人物关系和主题。
三、人,是金钱和情欲的大鱼。
这些人或许都在内心洋洋自得,为自己的小聪明,抱紧自己钓上来的鱼,呵呵偷笑。其实,真正可悲的是,他们彼此相钓,却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金钱和肉欲的鱼。金钱和肉欲,成了他们的主人,控制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的行动。这样,才导致了夫妻不像是夫妻,朋友不像是朋友,情人也不像是情人,一切,似乎都是扭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