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家乡的田野(散文·家园)
惊蛰到了,家乡皖南的田野里又该是一片繁忙。“得儿——驾!”父亲甩着牛鞭子在空中划了一个弧,大水牛拖着木犁就赶紧几步,父亲卷着裤腿光脚行走在水田里,木犁后面犁开的肥沃黑泥有规律地倒向两边,在水田里一圈圈起伏的黑泥很是好看。我小时候放学后,看到父亲在犁田,书包都没放下就跟着在田埂上跑圈,牛拉着犁,哈着气,流着口水,艰难地在前面走,父亲的双脚艰难地在水田里跋涉着,我就像是给他们助力一般……那一幕幕我至今还记得。
犁田在那个年代是农村里很重要的活。生产队的棒劳力才有资格扶起犁把子、甩起牛鞭子,因为是体力活,记得工分最高,也得到全队里的社员尊重,田野里稻谷能不能丰收就从这里开始。有俗语“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生产队要开社员大会,队长权衡各位社员的专长和能力,根据队里耕牛的数量提出匹配“犁把式”的初步人选,社员大会上通过,选上的“犁把式”虽知是劳累活儿但还是乐意接受,最起码首先接受了全体社员尊敬的目光。记得队里的几个做匠人、干副业的家属,看到自己的男人年年选不上“犁把式”,总是低着头直到散会,回家就指着男人骂上一通还跺着脚,“你祖上怎么让你学做割猪卵子的?”全然忘记了男人搞副业后交给她手里的钱。
我很骄傲,这表现在上、下学路上的理直气壮,“我父亲又当犁把式了”。你看天一放亮“犁把式”们就到集体牛栏屋前一人扛一把犁牵一头牛走向田块,像极了战士要出征一样威严,远远看去田野里游动的是一幅绝好的水墨画。当然,当上“犁把式”的在田野里稻谷成熟季节也自然是收割庄稼的“好手”,七十年代初农村收割稻子还靠“箩斛”摔打。“箩斛”即用四块厚实的木板做成,边长约2米、深约0.7米的正边形,像“米斗”形状。一般情况都是两个人一前一后抬着下田,父亲有时一个人驮着飞跑。四边有四个精壮男人在田里将妇女们收割好的稻把搂抱起到“箩斛”边摔打,金黄的稻谷就纷纷滚落在斛里。没有力气的人自然难以收割庄稼,当年全队社员一百多号人整年耕种在家乡的田野上,也只解决温饱问题,生活还是艰难,那年头吃庄稼饭的是多么不易。清晰的记得有年父亲还被大队评为“五好社员”颁发了大红奖状贴在老屋内的土坯墙上。
七十年代末,生产队终于购买一台手扶拖拉机。那可是天大的喜讯,据说是队里连年完成国家公粮质量好、数量足,大队向上争取获得奖励的指标。这可解决了队里生产上的大问题,只要添加上旋耕机就可以耕地耕田,还可以将十多里外的“飞地”(队里在东湖大圩里的上百亩湖田)上的庄稼拉回来,再也不用派大量人工形成“长龙”似的肩挑背扛了。拖拉机的驾驶员就选上了我哥,哥年轻又有小学毕业水平(当时队里文化最高),经过到公社农机厂短期培训就回乡操作了,哥的悟性很好又好机械钻研,小毛病都是自己修理。耕地、耕田、运送农作物都是行家里手,大热天双抢时家乡田野里的水田都是他戴个草帽驾驶拖拉机耕作,人晒黑了也瘦了,却赢得老队长高度表扬还赢得了爱情。有了手扶拖拉机后“犁把式”的活计少多了,牛应该是轻松多了。
我读高中的时候,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承包田地了,集体的耕牛和农具也相应分配到各家各户使用。生产队的拖拉机也作价卖给了我哥。哥就琢磨出一套“计时折价法”的劳务服务模式,多种经营,发家致富。特别是没分到耕牛又怕耽误农时的农户都非常感激我哥,提供了特别服务时间,经常耕作到深夜才归家。一年后,哥就用积蓄加贷款买了台崭新的红头四轮拖拉机,淡季为农工商跑运输,农忙时开着手扶拖拉机耕耘在家乡的田野。
九十年代中期,大哥卖了四轮买了辆农用车,在驾驶室里工作自然轻松舒服多了,也少了风吹雨打。虽然很赚钱但大哥还是放不下家乡的农田,而此时农村外出务工潮出现,留守的老人家耕田耕地有些吃力,甚至在家乡的田野上出现了部分抛荒的现象。那时候恰逢国家实行“以机代牛”阻断血吸虫地方病感染项目,南方耕田的大水牛几乎不见了。大哥就在跑运输中思考和打听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最后他决定成立一个工作团队,为无劳力、无机械者代耕代种,收取一定的劳务费。在征求乡亲们意见时,大家都感谢得不得了,认为这是“双赢”,那个代耕代种团队后来就成为一家劳务公司了。
2000年的时候国家在农村提倡土地流转,集中承包经营,还给了种粮补贴。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好政策让大哥又有了一些想法,他跑遍了周边县城的农机公司,想购置适合皖南丘陵地带耕作的农田收割机加旋耕机,终于在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的支持下加上有国家对大、中型农业机械实行购置补贴,他开回来家乡农村第一台中型联合收割机,家乡的田野上也是第一次有了自动化的农业收割机械。之后的第二年又添置了自动化的插秧机。缘于乡亲们对他的信任,家乡的田野上所有的稻田全部流转给了大哥耕种,条件是大哥每年年底支付农户约定的田租和农户享有国家种粮补贴。几年下来大哥还清了银行所有贷款还略有结余,这些年大哥很少跑运输业务而专心耕种流转的田亩,极有责任心,怕有个闪失,误了对乡亲们的承诺。现在家乡的田野只有大哥一人承包耕种,家里常年养着七、八个耕作团队成员和维修机械的师傅,他自己俨然成了团队的总裁,进出办事都用自己的小车,很是滋润而气派。外出务工返乡的乡亲年底都来他家结账,他总是笑脸相迎,握手送别。乡亲们都感激他耕种田地解决了后顾之忧,他也高兴地说多亏了大家对他的信任。
田地流转给种田能手耕种是符合方向的,也是大趋势,余出来的人手可以外出务工或在种田能手手下务工,不用操心种什么?怎么种?能否销得出去等,一举多得,皆大欢喜。田地不荒芜,粮食国家收储,工农相伴发展,农民步入富裕小康,就连农村田野里的公路、闸、涵、家家户户的自来水及村子里的垃圾处理都由国家投资修建。乡亲们家家都建起别墅样的小楼房,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初步目标,近年来家乡已有90%的农户家里拥有小汽车了,农村真正变成了美丽乡村啦!
家乡的田野是一幅动态的画,深深的烙在我的心里,每次回到家乡我都会站立高处默默地欣赏。家乡的田野养育过我们,也见证了三、四十年来的耕作方式方法的变化和进步,乡亲们的生活现在越来越方便,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是“蹭蹭”地上涨。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辉煌的成果,农村农业的革命仅仅是成果展示之一。作为一名改革开放见证者、参与者,在享受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同时,大哥会继续在他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不负乡亲们的期望,不负国家好政策。我有理由相信,明天家乡田野上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注:
①“犁把式”是指旧时驾着耕牛犁田的、有经验的农民。
②“米斗”是一种旧时量米的工具。
③“箩斛”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水田里收获稻谷的工具。
④“飞地”是指在别的行政区域内的地方有我们的合法土地。
散文写得读来回肠荡气!勤劳的人让人敬佩!前景的美好,歌颂国家的好政策!o(* ̄︶ ̄*)o
祝您生活愉快!佳作不断!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