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情满绍兴(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情满绍兴(散文)


作者:少飞 秀才,1074.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92发表时间:2019-04-04 18:22:04
摘要:再一次来到绍兴是十年后,我仍然来到河边的小酒店,但不是站在柜台前喝酒,而是坐在临河的酒桌上悠然的品味了。

【荷塘】情满绍兴(散文) 最早是从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对绍兴感了兴趣。孔乙己,绍兴酒,茴香豆,乌篷船,破毡帽……太多吸引我的绍兴词汇,让我觉得天底下最美的地方就是绍兴了。当我成家后,夫人的外婆家又是绍兴,这就更增添了我对绍兴的寻访兴趣。我觉得绍兴也是我的老家,脑子里就一直有个期望,一定要去这个时刻思念着的老家看一看。
  
   一、吴音相媚好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代诗人辛弃疾在我居住的赣东北地区生活了多年,这期间他写下了这首有名的《清平乐·村居》。儿时在赣东北的生活本就让我能讲吴语,成家后岳母讲着一口的绍兴话,以至于我对柔媚的绍兴话就有着特殊的感情。
   2018年7月23日游览完湖州,我们搭乘火车到了绍兴。一下火车就被那亲切的绍兴话所感染了,真有了到家的感觉,因为岳母在世时我们天天都能听到绍兴话,而岳母去世后这难得听到的绍兴话简直就成了乡愁,始终回旋在我的脑海里……
   绍兴话属吴语,吴侬软语是一个成语,形容吴人讲话轻清柔美。我生活的赣东北也属吴语区,所以听着绍兴话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奇怪的是,我听绍兴话开始让我感兴趣的竟然是“哦扫(音)”两个音。我走在前面,后面的吴语音就说“哦扫哦扫”。开始我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来我知道了,就是说你太慢了,“哦扫哦扫”就是“赶快赶快”的意思。我也就跟着说“哦扫哦扫”,催促前面的人走快点走了。
   “哦扫哦扫”,听起来总觉得与汉语的语音不相连。我就奇怪,吴语中怎么会出现这个与汉语普通话毫不搭架的词汇。我查了资料,原来吴语和普通话无隶属关系,同属于汉语。我又继续查资料,发现“哦扫”一词是从上海话演绎而来的,这还让我增加了见识。
  
   二、乡音解离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读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这首诗时我还是小孩,诗人似乎觉得就连儿童问询都是带笑的。这次我们到绍兴,经历了诗中所述的类似情景,但内心的感受却不像小时候那样的高兴劲儿,只觉得有着解不开乡愁的滋味。
   岳母和他的哥哥是带着外婆从绍兴逃难出来的,我和夫人结识时外婆已经去世,只是听岳母说,逃难的生活很苦。当年的浙江人逃难,就是外出讨饭。绍兴在沿海,靠近上海,为了躲避日军的侵入,连蒋委员长都迁都重庆,我的岳母家人也只好逃往内地江西。
   到了绍兴,我们直奔华舍,一到华舍,我和夫人却傻眼了,哪儿是外婆家啊?我们站在华舍街道办事处的大院内正是中午时分,办事处没人上班,我们茫然不知所措。由于我们想当天晚上往回赶,于是不得不离开华舍街道办事处,准备去绍兴城里游览。
   在柯桥的华舍老街口公交站,一位比我年轻的老者看着我们都背着背包,便开口问我们:“是来旅游的吗?”我说:“又是又不是。”老者说:“此话怎讲?”于是我道出了原委。
   老者知道我们外婆家姓白后就说:“在华舍,白姓的当地人很多,就在离这儿不远的一个地方住的就是姓白的,你们可以去看看。”接着他又问我们:“是什么时候离开华舍的?”我的夫人告诉他:“母亲在做姑娘的时候就离开老家了。”当知道我们没在华舍生活过,也不知老家现在还有没有亲人时,这位老者竟无限的感叹起来,说:“难得你们有心牵挂着老家,要不我现在带你们先到附近的白姓村子里去,看是否能找到你们的亲人?”看着老人一脸的真诚,我心里非常感激,婉谢了老人的好意,对他说:“我们这次行程较紧张,以后有机会我们还会来的。”
   其实我们到了绍兴,看到了绍兴黑边粉墙的民居,听到了浓浓的乡音,就已经有了到家的感觉。在华舍虽未见着亲人,但有家乡人的亲切问候,我们的心里也是感到暖暖的。
  
   三、忘不了的绍兴风情
   当地人的乡情都来自于在家乡的生活经历,而我们的乡情却来自于长辈的耳濡目染。正因为如此,我对有关江浙吴音区的文字作品非常感兴趣,对鲁迅关于家乡风俗人情的描写,更让我枯骨铭心不能忘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到绍兴,到了绍兴找到一家河边的小酒店,我要柜台里的女服务员给我一碗绍兴酒、一碟茴香豆。服务员呆呆地望着我,说:“我们这里的酒不是论碗的,茴香豆也不是论碟的。”我说:“那孔乙己怎么能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呢?”服务员蒙了,“什么孔乙己,我们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卖法。”我这才意识到我的话语出现了时代差,赶忙对这位女服务员说:“对不起,我是说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她恍然大悟,笑着对我说:“现在的买卖是论斤论两的,不足斤两的买卖不能做了。”我说:“那就给我来一斤酒、一斤茴香豆吧。”这回服务员又蒙了,问:“你喝得完吃得完吗?”我无奈了,对她说:“我就一个人品尝,你就看着卖吧。”她微笑着说:“先去付钱开票,半斤黄酒二毛五分钱,二两茴香豆一毛钱,一共三毛五分钱。”我交完钱把票递给了她,她从酒缸里提了一提酒倒进一个蓝花瓷器碗里,又秤了一些茴香豆用一个小碟盛着,然后都放在柜台上。我赶忙端起酒碗猛喝了一口,然后咂吧着嘴说:“好香!好香!”她说:“请你到那边的桌子去吃喝吧。”我一本正经地说:“孔乙己不是站在柜台边喝酒吗?”她又忍不住笑了,说:“那是哪个年代的事啊?现在上酒店还有站着吃喝的吗?”这时有顾客来了,她又一次重复了刚才说的话,我这才意识到我不是孔乙己。
   再一次来到绍兴是十年后,我仍然来到河边的小酒店,不是站在柜台前喝酒,而是坐在临河的酒桌旁悠然品味了。这时只见小河上来了一条船,不是乌篷船,而是一条敞篷船。当小船越驶越近的时候,我听到了一阵悦耳的曲子。只见船尾坐着一个人,他头戴绍兴人特有的毡帽,用双脚划着船浆,双手悠闲地抱在胸前,嘴里唱着欢快的小曲。小船、划船人,水乡特有的如画般的动态美感便展现在眼前了。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目送着这条敞篷船载着悠闲的主人缓缓地飘去,渐行渐远。
   之后我和夫人又游览了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和沈园。这次绍兴之行,平抚了我多年不解的乡愁,却又平添了一种莫名的不舍和思念……

共 24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优美散文。因为鲁迅是绍兴人,在他的笔下对家乡绍兴描写的很多,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作者就是其中之一。首先,因为岳母是绍兴人,她的柔媚绍兴话听着倍感亲切。原来,吴音虽然属于汉语,却跟普通话无隶属关系。吴语温婉好听,词汇量丰富,特别是绍兴戏深受大家喜爱。乡音解离愁,到了绍兴,听着浓浓的乡音,感受着绍兴的风土人情,就有到了家的美妙感觉。站在河边的小酒店,喝着绍兴酒,吃着茴香豆,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已己。又游了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和沈园,乡愁犹如绵长的河水,走了旧愁又添新愁。文章分三个部分,思路清晰,从绍兴的吴音,无尽的乡愁,到绍兴风情,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情,值得细品,倾力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9-04-04 18:24:33
  问候老师!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9-04-04 18:27:17
  文章行文流畅,感受独特,抓住具有绍兴特点的吴音、风情来描写,丝丝入扣,富有文化内涵,耐人品味。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9-04-23 09:35:55
  这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分为三个章节描写绍兴寻访,笔法简洁,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画面温馨,叙议感三者相融,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结在字里行间。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