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骑楼老街(散文)
要想了解海口的风土人情,请你去老街;要想吃到传统的海口美食,也请你去老街;要想了解海口的历史,请你多去几趟老街。
2015年12月中旬,从北京乘坐飞机出发,抵达海口美兰机场,我就是为了“吃和玩”来到海口的。海口的朋友开车将我直接拉到了骑楼小吃街,推荐我尝尝海口的风味小吃。并特别强调地说:海南岛有句口头禅:食在海口、玩在三亚、住在琼海。
果然名不虚传,这里的小吃不仅品种繁多,而且经济实惠,令我们大饱口福。热情好客的主人一口气端上来了近10种当地较有特色的小吃:什么海南粉、抱罗粉、文昌鸡、海鲜包等等。我对美食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但感觉海口的小吃以蒸、煮、烹为主;又以鲜、精、素为特点;以海鲜、水果做馅的小吃为多,或清蒸、或水煮、或烹调,制作精细小巧、味道鲜美可口,少有油炸、大鱼大肉。客人品尝它三、五种,甚至七、八种,没有吃撑的感觉。不像有的地方动辄一大碗,仅吃下去一种就撑到嗓子眼了。这里的环境特别考究,一水的硬木桌子、椅子,有长条的、四方的,食客可以根据人数的多少挑选合适的位置。环顾周围的食客,如同走进茶楼一般,悠闲地慢慢品味,那般神态,仿佛品的不是美食的滋味,而是生活的甘甜。
吃饱喝足了,出门便开始玩了,信步走在骑楼老街上,边走朋友边介绍: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2009年,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那次评比我记忆犹新,有北京的国子监,但没有武汉的汉正街。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沉淀的历史,必须有别具一格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二者缺一不可。我个人认为,中国古镇古街的建筑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如云南的四方街,古香古色、方方正正;另一类是中外融合的,如福建的鼓浪屿,号称万国建筑博览。骑楼老街显然属于后者,而汉正街虽有名气,但缺乏特色。
骑楼老街给游人一种形态独特、赏心悦目、富有人性化的感觉。街面为青石砖铺就,两侧楼房两三层高,由于二楼系跨人行道而建,便使一楼的过道在马路边联接形成步行长廊,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这种形式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我国的两广、福建、海南诸多。
骑楼建筑外表乍看斑驳古拙,仔细欣赏就会发现那些建筑上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凭栏、门窗等处有精美的雕花。建筑物虽以白色诸多,其间也参杂粉色、绿色和其它颜色,比较随意。有的房子上还保留着老的商号,如泰和丰;也有的上面雕刻着现代标语,如“为人民服务”;典型的古今交融。
追溯骑楼老街的历史,据说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始建于南宋,距今有700多年历史。绝大多数为上世纪初,一批批早年去南洋谋生的海南华侨,在外面闯荡经商做生意挣钱后又陆续返回海南,建立自己的家园,借鉴了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并流传至今。今天看来,老街上一幢幢饱经岁月沧桑的骑楼,静静地雕刻着百多年来的历史印迹,承载着几代海南人的记忆。
徜徉在老街上,面对那一栋栋的老屋旧宅,那一道道的斑驳痕迹、那一块块的方块青石和那一串串的商号招牌,一股浓浓的怀旧感油然而生。我想:无论是小镇古村,或是老街旧屋,只要保留了它的原汁原味,就有沧桑感,就能唤起游人的怀旧情结。时至今日,我特别怀恋曾经的汉正街,几乎每天都背着书包穿行在熟悉的街巷中,踩着那坑洼不平的麻石板路去上学。虽然它没有特色、民居混杂,但那里毕竟记载了几代人的历史,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迹!